一枚芯片千金难求,这是眼下全球市场的现状。
这不仅仅是因为全球“缺芯荒”导致,更是因为芯片的应用领域和边界在不断延展。在过去,芯片的需求主要聚焦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之上,如今芯片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智能汽车。
不少汽车厂商都为未来智能出行描绘了美好的蓝图:自动驾驶、万物互联……这些黑科技背后,芯片正是一个无法替代的关键角色。
但与芯片不断增长的需求相矛盾的是,全球“缺芯荒”正在蔓延。有分析预计,“缺芯”问题有望在第二季度之后得到缓解。如果说,芯片仅仅影响汽车的生产制造,那或许汽车厂商可以减产等待后续芯片供应。但从长远来看,芯片牵扯着汽车智能化的步伐,更掌握着未来智能网联赛道比拼输赢的关键。
如何彻底解忧?唯有自研芯片。
事实上,国内芯片制造商及车企已意识到自研芯片的重要性,并开始进行相关布局。比如,日前,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公司(以下简称上汽乘用车)宣布与智能芯片独角兽企业地平线达成全面战略合作。未来,伴随“中国芯”的落地,自主品牌和国内芯片制造或将在芯片短缺潮中寻求更多话语权,推动整个汽车产业的芯片从弱到强。
高端芯片成汽车智能化关键
当下,全球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智能化的浪潮已经无法阻挡。在未来,汽车将不单单是发动机、变速箱等机械结构的产物,其创新的焦点更会集中在核心芯片、电子架构、人工智能和电池技术之上。
从宏观角度来看,智能汽车的利好消息已在不断出台。国家的“十四五”规划已经将智能汽车作为汽车产业创新转型的重要战略;近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网联化,推进智能网联汽车的应用;上海将以打造世界一流汽车产业中心为目标,大力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智能网联汽车销量预计约为7838万辆,中国将凭借庞大的汽车消费群体占据绝大部分市场。这意味着可以支持自动驾驶技术、智能网联功能的大算力芯片需求将急速增加,芯片行业或将进入黄金时期。
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功率半导体的自给率仅为10%。巨大反差之下,加速补齐关键汽车芯片自主供给体系将是国内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高精尖芯片的自研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不少自主品牌已经掀起进军芯片行业的热潮。日前,上汽集团旗下上汽乘用车已经宣布与地平线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开启自己“造芯”之路。车企与芯片制造商的组合在业内并不少见。有观点认为,芯片内部结构极为复杂,自研芯片的挑战也十分巨大。车企与芯片制造商的组合可以完成分工协作,共同补齐芯片短板。
如果说,“缓解和解决芯片供应危机”是车企和芯片制造商合作的近期目标,那为汽车智能化发展蓄力才是车企和芯片制造商更为长远的目标。“此次合作,双方将充分融合各自的研发理念和技术优势,构建汽车AI时代全新的合作模式,共同为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赋能。”上汽集团副总裁、上汽乘用车总经理杨晓东表示。
造“中国芯”对标特斯拉FSD
值得关注的是,上汽乘用车和地平线在合作中提出了“对标特斯拉FSD”的目标。据了解,特斯拉FSD被认为是目前较为先进的自动驾驶芯片,可以“像人一样”审时度势。
而上汽乘用车和地平线也均有立下这一军令状的实力。首先,从芯片落地层面来看,其研发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高精尖团队以及数年的研究周期,这些因素都成为阻碍玩家入局的门槛。
作为国内实力深厚的汽车集团,上汽集团具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可为芯片研发工作提供有力支持,还可以最大程度将资金有效落实于提升算法能力和大数据处理等核心竞争力之上。
在团队层面,上汽集团和地平线会搭配经验丰富的芯片专家,一方面在高精端芯片的研究中少走弯路,减少试错成本;另一方面,优秀的专家可以带领团队的研究方向,保证芯片的质量与高端化。
关于研究周期,上汽集团与地平线并不打无准备之仗。具体来看,作为行业中为数不多的经过前装量产验证的汽车智能芯片企业,地平线积累数年,其计划在今年发布的征程5芯片的性能数据已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而上汽集团具有聚焦算力芯片的软件中心零束,还有智能化、网联化汽车科技以及丰富的汽车使用场景和大数据。甚至产品层面,上汽集团已开始实现高端智能产品的落地。如,R品牌推出的5G SUV MARVEL R正是高端智能化的载体,可实现7个5G V2X功能场景,以及“人-车-路-云”高度协同与无缝衔接。这些黑科技实现背后都离不开大算力芯片的支持。可以说,过去在芯片领域的积累已经帮助上汽集团基本完成了芯片布局的闭环,上汽集团在芯片领域已站在了更高的起跑线上。
更值得一提的是,双方的合作也并非于今年开始。早在2017年,上汽集团就开始与地平线合作;2019年,上汽集团参投了地平线的B轮融资,并且成为地平线第一大机构股东;2020年,上汽集团又联合地平线组建了“上汽集团与地平线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
几年的合作之后,双方拥有了更多的默契,这也将更有利于芯片的自研工作。可以说,此次合作不仅是实现双方产品高端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行业革命性跃升的重要之举。两大行业巨头联手,“中国芯”的落地将不是遥远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