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截至去年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居世界第一!央行:将探索实施更多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向低碳绿色项目提供支持

    每日经济新闻 2021-02-09 22:15

    每经记者 肖世清    每经编辑 廖丹    

    2月9日,国新办举行绿色金融有关情况吹风会。央行研究局局长王信、金融市场司副司长彭立峰、国际司副司长艾明出席会议。王信在会上表示,截至2020年末,中国绿色贷款余额近12万亿元,存量规模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8132亿元,居世界第二。

    彭立峰则表示,总的来看,我国绿色信贷取得较好成效,整体呈现“规模大、结构优、质量高”的特点。绿色贷款不良率低于银行业贷款不良率1.6个百分点,连续3个季度保持在0.5%以下。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绿色金融是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提供的金融服务。

    累计发行绿色债券约1.2万亿元

    据了解,中国是全球唯一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国家。近年来,试验区的绿色金融服务供给能力大幅提升。截至2020年末,六省(区)九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绿色贷款余额达2368.3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5.1%;绿色债券余额1350.5亿元。部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经验已局部推广。其中,浙江湖州通过生态资源有效转化、科技赋能有力支撑、央地政策协同发力,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发展。

    会上,彭立峰还介绍了绿色债券发展情况。他表示,一是绿色债券制度框架初步建立。2015年人民银行发布公告,明确绿色金融债的界定标准及发行流程,出台《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受到国际组织广泛关注认可,把绿色金融债公告与GBP、CBS共同列为全球贴标绿色债券的三大标准指南。二是参与主体持续壮大,产品序列不断丰富。中国的绿色债券发行人现已涵盖各类银行机构等主体,初步形成多元化的具有ESG理念的社会责任投资群体。绿色债券产品已涵盖金融债券、债务融资工具、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等多个品种。

    总体来看,我国绿色债券成效显著。一是发行规模较大,截至2020年末,累计发行绿色债券约1.2万亿元,规模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二是发行期限长,约90%左右发行期限均在3年以上。三是支持环境改善效果显著,据初步测算,每年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投向的项目可节约标准煤5000万吨左右,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亿吨以上。

    此外,在国际合作方面,据艾明介绍,近年来,人民银行健全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市场,积极通过二十国集团(G20)等多双边渠道加强国际交流,并参与发起了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等多边平台,逐渐推进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银行绿色业务暂未纳入MPA考核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加强对绿色金融的政策支持,人民银行已经将主体信用评级不低于AA级的绿色债券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的合格抵质押品范围,同时将符合条件的绿色贷款也纳入了合格抵质押品范围。

    王信透露,MPA考核暂时还没有涉及对银行绿色业务的考核,现在是按季度对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绩评价,评价结果用于央行内部评级,人民银行现在正在研究修订《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方案》(下称《方案》),综合评价金融机构的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业务的开展情况,适度扩大使用场景。例如,将来创设货币政策支持工具时,可将业绩评价结果作为依据之一。

    记者注意到,上述《方案》此前已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王信表示,《方案》预计2021年可印发。下一步,人民银行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探索实施更多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以更加精准的、更低成本的方式,向低碳绿色项目提供支持。

    此外,王信还指出下阶段绿色金融工作重点。一是构建长效机制,完善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顶层设计。研究出台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在“十四五”金融规划中就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系统性安排。及时调整和完善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体系,不断扩展考核结果应用场景。出台统一的新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

    二是完善绿色金融标准,推动金融机构开展碳核算。推动建立强制性、市场化、法治化的金融机构气候与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加强数字技术和金融科技在环境信息披露和共享等方面的应用。

    三是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构建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推动发展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金融产品,有序发展碳期货及其他衍生品等碳金融产品工具。

    四是防范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推动金融机构开展风险评估和压力测试,强化对气候相关金融风险的审慎管理。

    此外,还包括进一步推动地方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深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的气候治理。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隆基股份到国外买硅料 光伏最上游迎扩产潮

    下一篇

    国务院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中医药产业投资基金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