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克隽
电动汽车是未来道路交通出行的方向,这已经不容置疑。目前也不断有声音对电动汽车提出质疑,但都有不全面的地方。
关于电动汽车是不是节能,是不是减排温室气体和雾霾相关气体,已经有很多分析。电动汽车目前的道路工况百公里电耗在15kWh左右,有些更好,有些较差。如果按照15kWh/100公里的电耗水平,依据我国目前的发电结构,2019年平均每千瓦时二氧化碳排放在0.51kg,也就是电动汽车每百公里二氧化碳排放在7.6kg左右。而一个百公里油耗7升的小汽车,百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7.2kg左右。即使最先进的混合动力小汽车,在北京道路工况下,百公里油耗3.7升,其二氧化碳排放也在9.1kg左右。
也就是说,今天的电动车,已经具有较好的碳排放减排优势。同时对于雾霾相关污染物,电动车的排放控制具有很好的效果。
由于我国火电系统基本已经采取了超低排放控制技术,同时火电厂所在区域一般都不在人口密集地区,因而对雾霾的控制很有利。
另外一个争议是,在全生命周期的情况下,电动车的排放控制并没有优势。
按照近期的研究,每辆汽油车的生产制造,以及原材料的二氧化碳排放为8吨,电动车的排放为10.5吨,其中电池制造4吨。到2019年,我国汽油车的生产制造排放仍为8吨左右,而电动车的生产制造排放,由于电池技术进步和整车重量的下降,已经降到9吨左右。
如果考虑小汽车寿命期内行驶距离在20万公里左右,加上运行过程中的排放,电动车二氧化碳排放在24.8吨左右,汽油车在42.4吨,高性能混合动力汽车在27吨左右。
但是,发展电动汽车,更为重要的是为了未来的长期发展目标和产业优势。
《巴黎协定》指出,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欧盟公布了2050年碳中和目标;我国在2020年9月宣布了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55%左右的国家公布了2050年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由于这些国家都是技术主导国家,因而全球也基本上会走向碳中和。
实现碳中和,需要能源系统的明显转型。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研究结论是,在实现碳中和之前,能源系统首先实现净零排放,特别是电力系统,甚至需要做到负排放。
在这种情况下,各个行业要全力推进电力化。交通是其中主推电力化的部门。根据我们的研究,到2050年,交通实现净零排放,主要途径是道路交通中,除一部分重型卡车使用氢燃料电池技术外,其他车辆都为电动车。轮船中大型轮船采用氢燃料电池作为推动能源,其他为电池驱动。铁路运输中难以电气化的铁路运输用氢燃料电池驱动。航空中小型飞机采用电池驱动,大型飞机近一半用生物航煤,其他为氢动力飞机。
未来电力系统净零排放或者负排放,电动汽车就没有排放问题,生命周期的排放也净零。
根据我们2010年电动汽车路线图的结果,到2025年,电动小汽车每次充电可以充80kWh的电力,百公里电耗为8kWh。到2020年,根据三大车展新的电动车技术,基本在这个路线图描述的路径上。
发展今天的电动汽车是为了未来,任何技术都需要经历在政府支持下的启动阶段。
未来更重要的是技术和经济的竞争。实现碳中和,需要变革和创新技术,如氢基炼钢、氢基化工、电动飞机、氢动力飞机、高效绿氢技术等。我国需要尽快制定相应国家战略,发展碳中和下的技术和产业。
尽管我国目前在电动汽车发展上处于世界前列,但是电动车技术优势并不明显。2020年是传统汽车制造商开始全面进入电动汽车领域的起始年,由于他们已经做了超过10年的准备,他们的进入要比特斯拉等新型电动汽车企业更为让人担心。我国的企业必须要加力发展电动汽车,要赢得这场技术竞争。
各国的国情不一样,发展各种技术的战略也不同。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核电发展潜力巨大,零碳电力将是我国未来能源供应的主力。而日本、韩国、欧盟等,由于本地地域所限,除核电以外的零碳电力潜力有限,核电发展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又遇到困难,这些国家和地区未来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措施是发展氢基经济。
日本、韩国和欧盟都计划大规模进口氢,未来随着绿氢成本下降,有可能这些国家和地区进口氢的花费要低于目前进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花费。因此,这些国家未来的碳中和战略比较类似,也就是要发展基于氢的各种技术,包括汽车、飞机、船舶、炼钢、化工、采暖等。
而我国和美国等国家的碳中和战略比较类似,即依赖于一次零碳电力,所以我国发展利用电力的技术和设备至关重要。
未来发展电动汽车,将有利于我国的能源安全。目前我国进口石油已经超过石油消费的70%以上,其中石油消费的60%左右用于交通。未来发展电动汽车,将有利于我国控制石油消费量,到2050年有望把石油消费控制在较低水平,大力使用本地供应电力,会明显改善我国的能源进口依赖度,强化国家能源安全。
按照我们的电动汽车路线图,到2025年,电动汽车从总体花费上将低于燃油汽车,性能和驾乘体验超越燃油汽车。随着技术进步,政府对电动汽车的支持会越来越小,未来政策更多的是打造鼓励电动车使用的环境,如零排放行驶区、大幅度减少加油站等。目前面临的充电设施少的问题也并不是真正的制约,有不少措施可以快速大量推进充电设施的建设。未来电动汽车的充电次数也会明显下降,建设充电站也需要考虑这样的因素。
交通出行的变革时代已经很近,我国企业需要作出充分准备,在未来的技术竞争中不要失去机会。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