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2020年成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案例评选活动”结果正式揭晓,35个获评案例悉数亮相。参选评委表示,此次活动不仅可以促进成都市营商环境发展、提升营商环境品牌,也可以为中国其他城市提升营商环境提供积极的借鉴。
每经记者 谢陶 每经编辑 杨欢
后疫情时代,各大城市赛道的竞争愈发激烈。如何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已成为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抢抓后疫情时代城市发展机遇的重要推手,直接影响着一座城市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与韧性。
“成都在推进营商环境建设过程体现了‘三高’的特色。一是高站位提高营商环境认识;二是高标准确定营商环境目标;三是高效能推进营商环境建设。”成都市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总结道。
12月25日,“2020年成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案例评选活动”结果正式揭晓,35个获评案例(点击链接查看详情)悉数亮相,12月29日,场景汇•“释放数据价值 赋能智慧治理”——2020成都新经济“双千”发布会城市智慧治理专场活动将举行,届时还将现场为35个案例获奖单位和区(市)县颁发奖牌。
对于本次活动评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了部分评委,他们对活动给予充分肯定,也为未来成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提出不少有益的建议。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资料图)
每日经济新闻每经智库执行总裁韩利:营商环境的优良程度直接影响着一座城市的发展基础和未来潜力。我看到,正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成都近年来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打造营商环境,力度之大,决心之强,在全国城市中都是很少见的。
成都市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每经智库联手开展的营商环境案例评选活动很有意义,这既是成都各市级部门和区(市)县对自身营商环境建设自检的一个过程,也为相互交流学习搭建起平台。
从评选规则上讲,本次评选是一次公平公开公正的评选,13名案例评委具备很强的专业性与代表性,既有全国著名高校研究营商环境的资深学者,也有全国知名智库资深专家,既有全国性企业家代表,也有扎根成都、熟知成都的企业代表和行业协会代表,这样的评委团队可以让人感知到主办方对于此次评选“权威、公正”的初心。
从参评的案例来看,整体水平较高,尤其在典型性和创新性上可圈可点。这一方面体现出成都整体营商环境建设正在全面开花、成效卓著,另一方面也看得出各市级部门和区(市)县在打造营商环境上用了心、用了力。我相信评选出的这些典型、创新和优秀案例不仅可以促进成都市营商环境发展、提升营商环境品牌,也可以为中国其他城市提升营商环境提供积极的借鉴。
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张晓玲:近年,成都在建设区域营商环境方面势头强劲,频频推出便民、便企、便商的利好政策,通过“放管服”三管齐下,打造了西部地区“标杆式”的营商环境,充分激发了市场活力。
此次营商环境评选活动中,有许多案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包括双流区“企业咖啡时”搭建起了政企互动的“连心桥”;成华区在商场打造集户政、交管、出入境、天府通政务服务业务于一体的智慧警务驿站等。
当前,地方政府正进行大刀阔斧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这些改革措施提升了行政效率,进一步压缩办事企业的办理流程、耗时及费用,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发展空间,为民众提供了更大的服务便利。
我认为接下来,要继续转变政府职能,以企业满意度为导向,持续简化流程,为企业提供更贴心的服务,提高项目推进服务效能。同时,政务服务各项改革要面向企业和群众加大宣传力度。最后,还需要不断完善优化营商环境的长效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此次评选活动有利于遴选出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表现较好的案例,令成都市的营商环境不仅叫好而且叫座,吸引更多投资者来蓉投资经营。同时还有利于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使各市级部门、各区(市)县能够向“标杆案例”学习借鉴,推动创新做法和先进经验在成都市、四川省乃至全国复制推广。
我观察到,邛崃市的案例很有特色。邛崃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领域取得了全国领先的地位,无论是在减材料、减时间和减环节等方面,还是在拉近政府和企业的心理距离方面,都有非常值得肯定和推广之处。
数字营商环境是营商环境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未来发展趋势。我认为未来成都市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数字化转型,通过互联网和新兴信息技术的赋能,实现数字营商环境的持续提升。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此次评选非常有新意,有利于在各部门、各区(市)县之间树立起榜样,促进良性的竞争,并且把这种竞争引导到政府部门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上来。这对成都城市进阶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认为数据平台的建设至关重要,尤其是一些政务数据平台,这对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具有积极意义。通过此次对成都营商环境案例评选,我还发现了一些在现有指标体系之外,但对企业发展同样至关重要的问题。比如人才问题,如何将人才引进来,留下去,怎样让人才更好地为企业长远发展服务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尹响:近年来我国多次强调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政府“放管服”改革。成都近年来也将营商环境的改变与提升作为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在此背景下,举办营商环境评选活动对于成都市各基层单位深刻领悟中央和市委精神,抓落实、出实招、谋创新,形成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感受到温度和变化的营商环境优化措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此次评选涌现出许多优秀和创新案例,如青羊区紧扣区域主导产业发展,构建全国一流金融服务保障体系;成都市税务局减税贷——将减税降费红利转化为融资贷款福利,以及成都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农贷通”平台——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上述三个案例,一个是进一步发挥了金融机构对企业的重要支撑作用,使企业融资、用资、还资都更为便捷、高效;一个是使企业涉税事务办理更加方便,并通过落实减税降费,有力降低了企业运行成本,增强了本地区企业竞争力;最后一个是通过打通农业金融的堵点、卡点、难点,打通农村金融“最后一公里”,促进农村经济高效循环,对我市实施新时期乡村振兴有重要作用。
我认为接下来成都应继续对标上海、深圳等国内头部城市,不断提高政府服务效率,提升基层政府守信意识和履约能力,打造政企“清亲”关系,围绕产业链、供应链、生态链和价值链,帮助企业解决难题,促进我市企业高质量发展。
海信集团品牌管理部副总经理左强:我观察到近年来成都在优化营商环境领域,流程越来越简化,效率越来越高,服务更加以人为本,城市的包容性也进一步增强。
此次评选有利于遴选出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的案例,为基层树立可借鉴和对标的榜样。在参与案例评选的过程中,“邛崃样本”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邛崃积极创新“多证通办”审批模式,通过“事项确定、无窗审批、专员服务”,树立起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的全国标杆。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个持续渐进始终如一的过程。我认为一方面要强化监督,坚持不走样,不搞一阵风。另一方面要持续深入企业搞好调研,推出更多更有针对性的特色服务。最后还要量力而行,不盲目追风硬干,稳扎稳打走出成都特色。
成都银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助理胡天天:成都营商环境正持续优化,从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来看,成都连续两年位居《中国城市营商环境年度报告》前十位。从市民和企业的政务办理的实际感受来看,“天府蓉易办”程序上线,小到个人的燃气报装服务,大到企业的社保用工、特种设备申请许可、公积金缴存等均可实现“办事不求人,办成事不找人”的高效办理。从政府营商环境的政策体系上看,成都营商环境从1.0版的建体系强基础、2.0版的全面对标对表持续进化到3.0版的坚持问题导向,把企业市民感受作为评价“第一标尺”,全面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
我认为此次评选坚持把企业市民感受作为营商环境的“第一标尺”,更加贴近营商环境打造的目标和愿景。此外通过自下而上,增强与企业市民等受益者的互动,有助于检验营商环境打造的实际效果。最后,此次评选也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城市品牌。
未来,我希望成都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将其做成城市的品牌、做成一种习惯。同时,也希望能及时跟进企业和市民需求、学习对标先进城市,提升各项排名。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资料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