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今年的大热词,城市更新是不少房企转型的一个大方向,不过相较于其他业务,城市更新有着更高门槛,对开发运营的要求更高、更复杂。
城镇化进入中后期,一二线城市中心区域的招拍挂机会变少,城市更新的需求上升。通过参与城市更新项目,开发商可以获得城市中心区域的开发机会,并助力推动城市进一步发展。
截至目前,TOP100房企有半数以上参与城市更新业务领域中,并且通过独立运作、收并购及合作三种方式参与城市更新。其实远洋集团做城市更新项目比目前许多专做城市更新的企业还要早,早在2001年远洋就在北京将京棉三厂厂房改造为远洋艺术中心,巧妙探索了建筑空间旧与新的融合之路。
顺应趋势发展,远洋集团积极布局城市更新领域,成就了一套“独门绝技”:根据城市更新项目的不同,进行拆除重建、有机更新、综合整治三种模式的灵活选择,遵循城市有机体内在的发展逻辑和规律,循序渐进地推动着城市更新与发展。从拿地之初到项目的成功建设,远洋一直秉承“建筑·健康”核心理念,促进人与建筑、城市的有机成长,实现整体环境的健康发展,为城市注入更多活力。
从成都太古里到武汉远洋里
2010年底,远洋拿下成都大慈寺地块,即如今全国知名的商业标杆成都远洋太古里。
项目获取之初,区域内还是熙熙攘攘破旧的棚户区,历史悠久的大慈寺与六座历史建筑嵌在其间,浓厚的旧市井气息与悠久历史建筑枝连理结,开发与保护均要兼顾。远洋联合太古地产引入现代设计灵感,将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融,成功将川西“快耍慢活”的全新生活方式融入到商业氛围中。如今,成都远洋太古里已成为中国商业人文的新地标,驱动了成都市中心春熙路板块的焕新。
这一创新区域焕新模式的案例在武汉再次得到验证。在武汉汉阳区归元寺板块,远洋集团联合二零四九集团一举拿下240万平方米大盘,从居住、办公、商业、酒店等多业态整盘规划激活区域形象,传承历史文化的商业综合体“远洋里”是这次城市更新的独特看点,建成后的远洋里预计在2022年底开业。
战略前瞻成就大湾区标杆
城市群的布局与落子,对企业来说需要有一种战略的前瞻性。
因为政策的利好因素,对于诸多房企而言,看好大湾区是一种通识。而早在2008年之前就看好大湾区并着力谋篇布局,则需要一种洞见,远洋有这样的洞见。
2020年初,远洋集团开启五期战略,提出“南移西拓”、“城市深耕”战略,华南区域成为“南移”的主营阵地之一。自远洋全面布局大湾区以来,获取项目达40个左右。截至目前,远洋在整个华南的项目储备中,旧改占比已经超过一半,并将会继续扩大布局,未来旧改的比重会继续升高。
远洋在大湾区打造了多个成功案例。
深圳远洋新干线,改造前是南联小学段旧村,占据龙岗大道首排位置,但旧村形象无法匹配片区规划定位,严重影响城市面貌;居住密度高,生活设施严重缺乏,周边社区氛围薄弱;亟需区域形象、人居生活改善、商业及产业配套的引入和升级。新地块升级改造中,项目通过地块定向开发解决原住民安置问题,分组团开发解决项目体量大、周期长的压力,规划建设约3000平方米的幼儿园、引进社区商业、打造约80000平方米Block街区,驱动城市界面与设施配套更新。整体改造后建成总建面约570000平方米,集萃高端住宅、菁英公寓、商务写字楼及风情街区商业的城市综合体。
深圳远洋新天地,改造前是龙岗南联片区盛平工业园,城中村的破旧感严重,产业密度高,生活设施简陋。这里的改造除原住民拆迁安置问题外,核心需解决的是就业配套问题。远洋新天地的项目建设结合远洋集团产品打造优势,首次引入WELL健康标准,提高住宅精装品质。改造后项目将建成总建面超过30万平方米,集住宅、公寓、街区、盒子商业、超甲级办公室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
深圳远洋滨海大厦,改造前是临自贸区、南山脚下的城中村,旧村区域形象与所处的自贸区区域位置形象不匹配,原城中村居住密度高,生活配套简陋老旧,与周边的居住小区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也与前海的形象严重不匹配,村民改造的意愿非常强烈。项目团队对原城中村进行整体拆迁改造,充分利用位于大南山脚下的稀缺景观资源,利用临地铁口的交通优势,打造高端写字楼与公寓物业结合的超高层建筑体,展现前海门户形象。改造后将建成总建面近12万平方米,集高端公寓、写字楼一体,并配套商业的综合业态项目。
深圳远洋天著,改造前是众冠红花岭工业区北区厂房,利用率低,3公里范围内的留仙洞总部基地以研发办公为主,亟需补充住宅产品,提升该区域人员的居住品质;周边西丽湖水库、大沙河绿道、塘朗山等景观资源丰富,具备改造成人居典范的优美环境。项目在高容积率的条件限制下,保证幼儿园独立占地的同时实现高品质住宅。改造后,将建成总建面约24万平方米,华南区域远洋健康豪宅标杆项目。
从上述城市更新案例中可以窥见远洋在城市更新领域的出色成绩,过往的成功经验,或将成为远洋撬动城市更新的重要杠杆,而其秉持的“建筑·健康”产品核心理念,也将助力远洋在后续发展中更有优势。
不过城市更新更注重“运营”,是“慢生意”,对房地产企业而言是不同的操作逻辑。如何跨过城市更新这道“窄门”,包括房地产企业在内的社会各方仍在摸索中前进。文/陈述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