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三问川能动力收购垃圾发电

    2020-12-13 14:43

    刚刚将亚洲超大锂矿采矿权收入囊中的川能动力,日前发布公告,宣布计划切入垃圾发电领域。此举引发部分投资者疑惑:说好深耕新能源、全力打造锂电全产业链,收购垃圾发电是唱的哪出?

    “锂”概念加持下,川能动力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看完收购垃圾发电相关公告,一些疑问似乎仍没有解开:垃圾发电到底赚不赚钱?此次收购意欲为何?收购后如何运作?

    一、垃圾发电行业的前景如何?

    在国内,兼顾环保与经济效益的垃圾发电产业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但由于引进国外技术投资成本高,十几年间我国垃圾发电行业发展迟缓。

    进入21世纪,垃圾发电核心技术及设备已从完全依赖进口过渡为实现国产化,投资门槛也大幅下降,垃圾发电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据相关数据显示,“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2011-2020年),我国垃圾焚烧厂的数量增加了303%,焚烧处理量增加了577%,预计整个垃圾焚烧发电行业2021年市场规模将超2000亿。惊人的增量背后,是中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行业发展势头不错,那盈利能力呢?

    下图是垃圾发电产业的商业运营模式。

    简单来说,垃圾发电的优势有三点:

    一是环保刚需。只要有人就会产生垃圾,伴随着中国城镇化持续推进,必然会面临垃圾处理问题,相较于垃圾填埋,垃圾焚烧发电或将逐渐成为主要的处理方式。

    二是政策支持。作为政策驱动型行业,与地方政府的“深度绑定”保证了垃圾发电产业的确定性和稳定性。在生产端,地方政府给予特许运营权,发放垃圾处理费和电价补贴;在销售端,产生的电力除供本厂使用外,多余电力直接送入地方电网,无需拓展其他营销渠道。

    三是原料成本低。发电的“原材料”成本低,这是看得见的优势。

    总体上看,垃圾发电产业符合绿色理念,且正处于发展期,其最大魅力在于项目的确定性与稳定性,行业前景较好。

    二、川能动力并购垃圾发电资产欲意为何?

    今年以来,川能动力资本运作频频,成为准锂电股后,备受业内关注。但公司为何在布局锂电全产业链的关键期,转而发起对垃圾发电资产的收购?

    对此,川能动力董事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收购垃圾发电并非违背了公司战略规划:“公司顺着‘一主、双向’的发展思路,围绕新能源主业,以‘电力+储能’进行双向布局,业务领域涵盖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垃圾发电等新能源发电和储能业务。垃圾发电资产是符合公司主业和产业发展方向的。”

    川能动力从三方面解释了收购垃圾发电的合理性。

    首先从收购标的情况来看,川能环保2018年、2019年及2020年1-6月,营业收入分别为2.56亿元、5.54亿元、6.00亿元,营业收入稳步增长。若交易完成,2019年末和2020年6月末公司的资产总额将分别达到114.17亿元和125.48亿元,分别提升57.56%和64.28%,上市公司可实现资产规模、收入规模较大幅度增长。

    其次,标的本身资产优良,川能环保100%股权估值为12.1亿元,虽然较账面值溢价不少,但标的公司截至2020年6月末归母净资产加上2020年下半年良好的业绩表现,同时交易对方四川能投集团作出的5亿元利润承诺,并考虑垃圾发电项目未来20余年稳定的运营收入下,已完全覆盖溢价部分,收购价格有充分保证。

    最后,也是最能反映此次布局前瞻性的一点,是收购垃圾发电业务在公司锂电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李家沟锂矿目前正处于建设阶段,短期内对上市公司利润贡献较小,而川能环保具有良好盈利能力,收购完成后将成为上市公司新的盈利增长点,能有效支撑锂电产业的长远发展。

    “我们一直非常关注投资者的诉求,希望以更加稳健的经营、更加优异的成绩回报股东。”该负责人表示。

    三、收购完成后如何运作?

    实际上,标的公司川能环保本身有较为成熟的运营模式及发展规划。依托在垃圾焚烧发电领域的技术积淀与国企的资源优势,川能环保的固废处理业务与环卫一体化业务一直处于增长状态,目前已在成都、遂宁、泸州等多个城市与当地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开展合作,在四川省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1.69%、11.34%,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那么,川能动力对这一板块有何构想呢?

    公司表示,如若顺利收购,会把标的资产川能环保的业务发展、经营理念、市场开拓等同步纳入上市公司整体发展体系中,在保持标的资产独立性的情况下,进行统一规划部署,充分发挥并购后的协同效应,使之成为强有力的一极,助力上市公司行稳致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一篇

    天津一批阿根廷进口冻猪肉外包装阳性,未流入市场

    下一篇

    注意!乐惠国际:五位股东计划减持公司合计不超过约222万股股份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