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8月3日恒大汽车六款车同步的发布仍不能打消外界对其真正造车决心的质疑,那么,其首款概念车恒驰1路跑视频的曝光,则让外界质疑恒大造车造假谣言不攻自破。
日前,一段恒大汽车旗下首款量产车-恒驰1路跑视频对外曝光,引外界广泛关注。从视频中可以看到,两辆恒驰1正在恒大汽车生产基地内行驶。从实车外观来看,其与此前公布的概念车相似度非常高。
不仅如此,恒大汽车上海和广州两大生产基地也全面启动试生产,同时其电池研发团队也于日前对外曝光。由此也不难看出,恒大汽车造车的各项筹备工作正在按计划有序进行。
事实上,对于恒大跨界造车一事,外界一直持怀疑态度,对于其“是否真造车”和“是否真能造出好车”等质疑声不断。不过,随着上海、广州两大生产基地全面启动试生产、恒驰1量产进入路跑阶段等利好消息相继传出,恒大汽车正在用实际行动让外界认可。
恒驰1量产在即 质疑声渐小
2019年8月,恒大汽车新能源汽车品牌—“恒驰”正式对外发布。此次恒驰1路跑视频的曝光,预示着恒大“造车”已不再是“口号”,距离实车落地也仅一步之遥。
按照规划,恒驰品牌旗下首款量产车恒驰1将于今年内亮相,而恒驰全系列产品将从2021年开始陆续实现全面量产。
今年8月,恒大汽车发布了包括恒驰1在内的“恒驰”首期六款车型,覆盖超豪华型、豪华型、尊享型、舒适型等档次。据了解,包括这6款恒驰系列车型在内,恒大汽车正在同步研发的车型有14款,涵盖中端、高端、豪华车型,覆盖SUV、MPV、轿车等全系列产品。恒大汽车集团总裁刘永灼表示,14款车型的同步研发将大幅降低研发成本和研发时间,从而提高通用化率,并大幅降低管理成本、销售费用以及零部件价格。
随着恒驰1量产进入倒计时,恒大汽车旗下上海、广州两大生产基地也正在加速建设。日前,恒大汽车对外宣布其位于上海、广州两地的两大生产基地全面启动试生产。据刘永灼介绍,恒大汽车上海和广州两大生产基地首期年产能均为20万辆,全面投产后,每分钟生产1辆车。
不仅如此,恒大汽车全球电池研究院及电池研发团队也于12月7日被曝光。公开资料显示,恒大汽车全球电池研究院总部位于深圳,在日本也有分支科研机构,主要负责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电池材料、BMS以及下一代电池技术的开发及应用。研究院设有涵盖材料合成、电解液研发、固态电解质合成、模组与Pack研发、热管理等40个实验室,核心科研团队超800人。
截至目前,恒大汽车通过多次收购,构建了覆盖整车制造、动力总成、动力电池、汽车销售、智慧充电等领域的全产业链。
从2019年1月正式“跨界造车”至今,恒大逐步从一家备受质疑的“概念”造车企业逐步成长为一家脚踏实地造车的初创新能源车企。
两天增持13亿港元 2022年开启独立运营模式
对于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来说,不造车则已,要造车就要造最好,做规模最大的车企。按照许家印最初设定的目标,恒大汽车力争在3~5年内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集团。“未来3~5年,恒大汽车将有信心实现年产销100万辆的目标。”恒大汽车集团总裁刘永灼也曾公开表示,10~15年内,恒大汽车产能将达到500万辆的年产规模。
对于恒大这一造车“外行”来说,想要快速实现造车目标,首先要做的就是“买买买”。据恒大汽车集团首席财务官潘大荣介绍,恒大集团前期投入多用于股权收购、工厂用地的取得、设备支出以及研发支出等。
尽管恒大汽车发展前期有其母公司恒大集团的强大资金作后盾,但仍急需资本市场的支持。恒大汽车一系列产业布局,吸引了腾讯、滴滴、红杉资本等投资机构纷纷投资,表明资本市场对恒大汽车未来发展潜力的认可。
除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外,母公司恒大集团于12月3日向恒大汽车进行了增持。官方数据显示,中国恒大连续两天共向恒大汽车增持13亿港元。这也被外界认为是恒大集团对其提供的最新一轮资金支持。
事实上,在今年2020年中期业绩报告会上,恒大汽车方面曾公布了汽车产业投入情况及预测表显示,恒大集团计划从2019年到2021年向恒大汽车进行资金支持,共计294亿元。按照资金投入规划,2019年已投入147亿元;2020年预计投入57亿元;2021年预计投入90亿元。
也就是说,恒大汽车在2022年将开始独立运营,不再依赖恒大集团资金支持。不过,对于少了母公司资金支持的恒大汽车未来盈利情况,刘永灼信心十足。“在恒驰汽车相关产品量产和销售后,公司将很快实现现金流和盈利的平衡。”刘永灼如是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恒大汽车在加快新车量产的同时,也在加速营销渠道的布局。据了解,恒驰品牌正在自建销售渠道,打造如特斯拉、蔚来汽车等造车新势力采用的直营销售模式。据了解,恒驰品牌正在快速筹建展示体验、销售、维保修售后服务三大中心,包括36个恒驰展示体验中心、1600个恒驰销售中心、3000个自建及授权维保修售后服务中心。“恒大汽车将构建起庞大的汽车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网点。”刘永灼表示。
无论是产品研发生产投入,还是营销渠道的建设,恒大汽车面临着所有初创造车企业面临的压力,同时也面临着外界对其造车真正意图的各种猜疑。相信,随着恒驰系列车型逐步量产车并投向市场,质疑声也将随之消弭。文/陆逸尘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