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时隔11年,CPI、PPI再现双负增长,物价下行周期能持续多长?专家这样说……

    每日经济新闻 2020-12-09 19:25

    每经记者|周程程    每经编辑|陈旭    

    12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5%,为2009年11月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1.5%,降幅比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有可考数据以来,上一次CPI、PPI同时出现负增长还是在2009年10月。

    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分析师应习文认为,尽管当前出现了CPI和PPI双通缩的罕见情形,但整体通胀水平并不悲观。一方面核心CPI基本保持稳定;另一方面,耐用消费品价格回升也反映出长期需求企稳。

    而对于本轮物价下行周期能持续多长时间,有专家给出了自己的预测,认为恐不会超过明年二季度。

    核心CPI继续保持稳定

    11月CPI同比下降0.5%,比10月下降1个百分点。这是有数据以来,CPI第四次进入负增长区间,也是2009年11月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

    光大证券固收研究团队认为,这与去年同期基数较高、翘尾因素减少以及猪肉价格由升转降等因素有关。

    数据显示,11月食品价格由上月上涨2.2%转为下降2.0%,影响CPI下降约0.44个百分点,是带动CPI同比由涨转降的主要原因。食品中,猪肉价格下降12.5%,降幅比上月扩大9.7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60个百分点。

    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

    与CPI指数11年来重现负值不同,PPI同比则是已连续10个月处于负值区间。11月PPI同比下降1.5%,降幅与10月相比收窄0.6个百分点。从环比看,11月PPI环比增长0.5个百分点,环比回升幅度达到2018年10月以来最高水平。

    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

    华泰证券分析认为,生产资料环比上涨0.7%,而生活资料环比亦转为上涨0.1%,对整体PPI已由拖累转为拉动。分行业看,油气行业价格环比上涨,与国际价格走势一致;煤炭、钢铁有色、化工化纤等行业价格则明显受到近期国内投资需求旺盛的提振。

    中泰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杨畅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从高频指标来看,近期钢铁、水泥、玻璃价格具有一定韧性,表明下游基建、地产对中上游价格的拉动效应较为明显。

    应习文认为,尽管当前出现了CPI和PPI双通缩的罕见情形,但整体通胀水平并不悲观。

    一方面是由于核心CPI仍保持稳定。数据显示,11月,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继续保持稳定,同比上涨0.5%,涨幅已连续5个月相同。其中,其他用品和服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等核心服务类消费分项分别上涨2.5%、1.5%和1.0%。

    另一方面,通信设备、交通工具价格环比回升,且幅度不小,耐用消费品的回升反映长期需求企稳。

    专家:物价走势暂时无需货币政策特别应对

    对CPI、PPI后续走势,市场普遍预计两者均有望逐渐回升。

    首先看CPI,上一轮处于负值区间是从2009年2月到2009年10月,延续了9个月。在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看来,此轮CPI负增长时间不会超过上一轮。前期猪肉价格走高形成高基数以及当期生猪存栏和出栏大幅增加的影响,主导了此轮CPI下降,这一趋势有望延续到2021年一季度,二季度之后猪肉价格下跌周期可能逐渐结束。

    图片来源:新华社

    刘学智表示,从非食品来看,随着国际油价逐渐企稳回升,预计燃油类价格下跌态势也有望逐渐改善。服务业生产和需求逐渐恢复,服务类价格趋于上升,将对CPI形成一定支撑。此轮CPI同比增速为负的时间恐不会超过明年第二季度。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认为,CPI负值并不反映物价基本面有所恶化。当前经济回升动能依旧强劲,11月PMI数据显示工业需求继续回升,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虽然没有达到2019年的月度平均水平,但环比上涨的趋势较为显著。此外,核心CPI、服务业和非食品CPI的表现也证明,当前基本面仍在稳步复苏的阶段中。

    而在PPI方面,诸建芳认为,进入12月之后,国际油价有所回升,煤炭价格出现上涨,预计12月国内工业需求不弱,因此PPI有望进一步回升至-1%左右,预测明年一季度将转正至0以上。市场看好工业企业盈利的持续回升,盈利的好转一定程度上将帮助制造业企业投资内生增长动能的恢复,明年制造业投资有望迎来内生性上行。

    应习文认为,总体来看,CPI负增长或为短期现象,对经济表现更为敏感的PPI正逐渐走出通缩区间。PPI与CPI的剪刀差持续收窄,预示企业经营状况将会明显改善。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应继续保持定力,在稳健基础上灵活适度,不宜对短期的物价波动过度反应。

    但在杨畅看来,除中上游价格全面上涨外,近期一线城市房价也出现上涨迹象,或对货币政策造成一定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市场上近期出现信用债“爆雷”的现象,或需要定向“补水”;另一方面在基建和地产拉动下,中上游出现物价上涨。后续货币政策如何抉择值得关注。

    诸建芳则认为,此次通胀走低背后的逻辑,是由于食品端供给的影响,并非需求疲弱,因此货币政策对此作出调整的可能性较低。

    封面图片来源:新华社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格力电器控股子公司8.54亿项目环评获原则同意

    下一篇

    马钢股份7.50亿项目环评获原则同意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