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特约评论员 陈宪
近日,笔者在成都市下辖的邛崃市参加营商环境评估的调研活动。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邛崃,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商贸重镇,历来重商亲商。近年来,在中国经济转型、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邛崃正在把营商环境打造成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名片。
世界银行在2001年成立营商环境工作小组,开始创建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并于2003年发布第一份全球营商环境报告。笔者注意到,2005年,在世行的报告中,中国营商环境指标综合排名第91位。2019年10月24日,世界银行发布《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中国的全球排名继2018年大幅提升32位后,2019年又跃升15位,升至全球第31位。世界银行称,由于“大力推进改革议程”,中国连续两年跻身全球优化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经济体。
2020年10月1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显示,2019年,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市场准入门槛不断放宽,公平公正监管不断强化,便民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合法权益保护不断加力。
邛崃用事实和经验佐证上述报告的结论和判断。在调研活动结束后,笔者感觉到邛崃对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所做工作是出乎意料的。无论是在市民中心的办事大厅,还是在有关部门和企业参加的座谈会上,经常看到和提起的一句话是,“给企业和市民办事一种确定性”。现实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但人们又十分期待和需要确定性。这里的确定性,是可预期,也是效率,或者说是办事成本最小。在确定性背后,是邛崃市有关部门所做的大量的改革和实实在在的工作。
邛崃市政府有一个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营商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市领导+牵头部门+责任部门”的“1+1+N”工作推进机制,将营商环境建设工作纳入综合目标考核、专项巡查重点内容,并建立了常态化第三方评估机制,强化评估结果运用,推进“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和“以评促优”。
邛崃市对标世界银行、国家发改委等营商环境权威评价体系,对照成都市营商环境3.0改革任务,将营商环境20项指标任务进行细化,落实到具体单位和部门;全面推行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140余件事项“基层可办”,1400余件事项“一网运行”,大厅所有业务免费复印、免费速递;深入推进“综合一窗”改革,创新“多证通办”审批制度,并进一步优化“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工作模式。
其实,营商环境是有其特指即范围的。如果要追问邛崃的营商环境还有什么问题,笔者发现,其中大多数都是营商环境以外的问题。例如,人才及相关政策的问题。座谈会上企业反映,由于缺乏针对引进人才,包括柔性引进的政策支持,企业引进人才存在难度;又如,交通等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有待提高。因为缺少通往园区的公共交通,员工开车上下班导致生活成本提高,且由于早晚高峰交通拥堵导致上班耗时多。还有同志建议地铁10号线尽快延伸到邛崃。不过,在评估营商环境时发现相关“短板”,如果能够促进其完善或解决,这些“意外”收获同样令人欣喜。
在邛崃优化营商环境的实践中可以总结出哪些经验,是笔者在评估调研中一直思考的问题。
首先,优化营商环境,是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政府作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政府从注重项目建设转向关注制度建设,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手抓,有了全球营商环境排名的大幅度进步,有了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和创新生态的不断进步。
其次,优化营商环境,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生动实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集中体现在市场主体行为的自由度及效率上。
营商环境的改善和相应的“放管服”改革,则是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具体表现在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和服务意识的日益强化,以提高市场主体行为的自由度和经营效率。
再次,在优化营商环境的中国实践中,对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的完善,以及在评估过程和工作过程中的持续改进,为全球营商环境改善贡献了中国智慧。这些就是笔者大体认识到的“创造优化营商环境的中国经验”。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嘉华教授)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