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作为全球知识产权的三大支柱之一,已广泛嵌入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活动现场,国家版权交易中心联盟理事长李蘅指出,版权产业所创造的价值,正支配着世界财富中心的转移与世界知识财富主权的变革。
每经记者 杜蔚 每经编辑 董兴生
11月26日,“2020成都中日韩企业版权产业发展峰会”正式拉开帷幕,中国与日韩两国的版权大咖齐聚蓉城,从文博、动漫、游戏等版权相关产业领域展开深度交流,与此同时,11月26日至11月28日将进行“中日韩企业版权精品展”。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展会上看到,既有熊猫、葫芦娃等经典国漫IP,还有叮当猫、蜡笔小新等耳熟能详的日本IP,也有风靡世界的韩国IP——搞笑无对白动画短片的主角Larva等。
中国IP馆里的葫芦娃系列产品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杜蔚 摄
“版权作为全球知识产权的三大支柱之一,已广泛嵌入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活动现场,国家版权交易中心联盟理事长李蘅指出,版权产业所创造的价值,正支配着世界财富中心的转移与世界知识财富主权的变革。
在众多版权领域,非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表现形式,如何加强非遗项目应对市场化挑战的造血能力,备受关注。此外,短视频的出现,激活了非遗生命力,但侵权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非遗,是文明和文化的血肉与灵魂。不过,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非遗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如何平衡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是困扰业界的一大难题。
“所有非遗,不管是表演,还是以非遗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各种各样的存在形式,其实都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成都漆器工艺厂负责人王岳峰在论坛上表示,非遗的发展,既需要功能,也需要美感,还得遵循当下美的需求和趋势。
“2020成都中日韩企业版权产业发展峰会”现场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杜蔚 摄
近年来,王岳峰一直在推广漆器文化,是漆器的“守艺人”,守着这份工艺与传承。他说,“我不建议今天的非遗从业者穿越回某个朝代当复刻机器,别钻进那个时代的思维体系,而是需要想象,如果古代的匠人穿越到了今天会做出怎样的东西。”
上海文化执法总队三支队支队长陈萍则认为,“传统文化在当代发扬光大,不光是沿着原来的轨迹,还需要从更多产业角度来跨界发展”。
对于非遗的传承和创新,今年100岁的成都诗婢家,也有着自己的体会与思考。这个创建于1920年的品牌,与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天津杨柳青并称四大文化老字号。据悉,诗婢家精良之笔墨以及工细之装裱,常为名家首选,而且它所产的木版水印谱,古朴清雅,享有盛名。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等名人均与诗婢家来往密切。
“文化的传承创新离不开‘在地’,比如成都文创企业大都绕不开熊猫IP。所以,我觉得需要有一个在地的文化,去落地、完成。”成都诗婢家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柏添表示,未来非遗会有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因为要加强对其的版权保护,而“在地”之外,还需“‘展望’,要有一个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性的问题,还需要有一个放眼的东西。”
正如论坛现场大咖们所言,非遗的发展要坚持传统,但传统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每个时代都有自身的痕迹,而这些痕迹就是其创新点。因此,非遗从业者要找寻文化的精髓,吃透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然后再根据流行审美加以创新。
“中日韩企业版权精品展”上日本IP馆内的展品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杜蔚 摄
现在已经进入5G时代,越来越多的智能终端设备普及。网上下单,就能在全球各地买到想要的东西,但问题也随之显露:人们创作的内容更容易被侵权,甚至在一瞬间就会被复制,并扩散到全世界。可见,信息时代新技术的迅速发展,虽然丰富了内容的传播方式,创造了新商业模式和新平台,但也给版权保护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我们也在朝非遗传统方面努力。以新媒体为载体,让人们认识、了解、喜欢上非遗,进而促进非遗的传播。”字节跳动维权法务总监叶晓在现场分享道,“我们的‘非遗合伙人计划’从去年4月启动以来,到现在已累计引进了482个非遗大项目代表产品,1372个国家级的非遗项目,其中抖音已引进1318项,涵盖率高达96%。相关的视频数量达到了4800万,播放次数超过了2000亿,点赞次数达到了64.8亿次。”
可见,在年轻人喜欢的抖音等短视频上,非遗也备受欢迎和认可。“我们愿意在非遗传承跟传播上贡献出自己的努力,非遗是中国传统文化,但是同时它也能成为潮流,形成一个新市场。”叶晓认为。
韩国IP馆里陈列的展品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杜蔚 摄
尽管短视频具备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优点,但也有被侵权搬运速度更快的无奈。“我们需要保护的内容数量是‘天量’数据。还得从‘天量’短视频中排查可能性的侵权。”叶晓希望,技术发展能为内容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非遗仅从名字角度,就能看出它所强调的历史文化传承,但在目前已经岌岌可危的情况下,如何让非遗进行更大范围的传播,非常重要。”
对此,柏添期待有更多版权普及的培训,“我觉得非遗不能老是守着传统的东西,而是需要二次创作。对非遗企业来讲,最核心的是能创造出更多的内容,让别人知晓我们、保护我们的非遗二次创作,这也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