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张怀水 每经编辑 陈旭
11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指出,中方欢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完成签署,也将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
此前在11月15日,RCEP签署落地,一个覆盖全球23亿人口、30%GDP总量的全球规模最大自贸区诞生。
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CPTPP是和RCEP并行的两大巨型自贸协定,2014年,在北京召开 APEC会议的时候,中方和其他国家共同制定了走向亚太自贸区的北京路线图,中国考虑加入CPTPP是走向未来亚太自贸区,以及助推亚太经济一体化必要的路径。
从RCEP到CPTPP,外部市场空间更广。今年以来广西柳州螺蛳粉出口增势不错,图为当地一家公司工人在生产线上包装螺蛳粉 新华社图
助推产业链向中高端转移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记者注意到,CPTPP是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后,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智利、新西兰、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越南、墨西哥和秘鲁共11个国家重新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于2018年12月30日正式生效,覆盖4.98亿人口,签署国国内生产总值之和占全球经济总量的约13%。
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11月19日在2020年APEC工商领导人中国论坛上表示,CPTPP已经生效近2年,在备受关注的RCEP成功签署后,两条路径均已成型。中国将与各经济体一道,共同推动亚太自贸区由愿景变为现实。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11月19日表示,中国对加入已生效近两年的CPTPP持积极开放态度。中方主张建设开放透明、互利共赢的区域自由贸易安排,对于任何区域自贸协定,只要符合世贸组织原则,开放、包容、透明,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方都是欢迎的。
张建平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一旦中国同时参与这两个自贸协定,中国将在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扮演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在亚太地区的生产网络体系和亚太全球供应链、价值链当中获得更主动的战略地位。
“和RCEP的作用类似,CPTPP将为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更加广阔的外部市场空间,助推贸易投资便利化,并方便企业以更低的成本参与到国际产业链的分工当中。”
张建平表示,与RCEP相比,CPTPP成员大多数为发达经济体,中国参与其中,能够助推产业链向中高端转移,进一步打通产业链的堵点和断点。
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认为,如果中国加入CPTPP,对中国未来服务业、高科技产业和数字经济将带来巨大的提升机遇。
CPTPP激发市场活力
粤开证券策略研报认为,RCEP和CPTPP两协定,有望推动亚太自贸区从愿景变为现实。数据显示,CPTPP提出成员国间95%的货物实行零关税。
据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分析,RCEP可以为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而进一步加入CPTPP,将为中国带来更大的经济收益,到2030年国民收入有望增加2980亿美元,并对出口产业链形成利好。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表示,从目前的条款看,CPTPP要求的很多内容与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基本方向是一致的,比如对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都与我们这些年来的改革方向是一致的,在这些领域,我们接受的难度不大。
中金公司在其研究报告中认为,对比RCEP与CPTPP,两者均属区域性自贸协定。在会员国和地域分布上,也有部分重合,日本和澳大利亚等7个国家同时参与了这两个自贸协定。不同的是,CPTPP在贸易以外的诸多领域有着更为严苛的加入标准。RCEP的签署,为未来中国参与更多更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协定、促进“双循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张建平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加入CPTPP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与RCEP相比,CPTPP的门槛更高,且域内95%以上的商品实现零关税。而零关税的比例越高,对国内企业和行业提出的挑战就越大,因为国外实力较强的企业有可能对国内行业产生竞争和冲击。
“因此,加入CPTPP,就要求我们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倒逼更深层次的改革,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激发国内市场的活力。”张建平说。
2018年12月30日,CPTPP正式生效。根据协定,签署国将撤销或削减工业品和农产品的关税,在贸易和投资领域提供便利措施。另外,各国还将合作降低手机国际漫游资费,取消跨境数据交换限制,共同制订禁止网络交易诈骗行为的法令等。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