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宋戈 每经实习记者 肖世清 每经编辑 陈星
11月21日,在国际金融论坛第17届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围绕“全面可持续发展——共商合作与危机应对”主题发表了演讲。
周小川提出,应该加强中国与欧洲在碳排放市场的合作。他认为二氧化碳排放市场在性质上就是一种金融市场,是绿色金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他认为可以研究建立一个专项基金,专门处理跨欧亚的碳排放问题。 根据碳排放价格,将收入交给基金,支出用于减排或零排放的新应用。
周小川表示,应该加强中国和欧洲在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特别是碳市场上的合作。
周小川认为,二氧化碳排放市场在性质上就是一种金融市场,它是绿色金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二氧化碳排放罚款或者分配使用的一种机制,更多的是以供求关系为基础,涉及到多种不确定性的风险定价的市场,更是一种跨区配置投资与风险管理的市场。
他进一步指出:“因为实现碳中和或者近零排放,需要科技创新和大量投资去谋求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在未来获取碳减排或者碳沉降的配合收入。但回收投资,其中有大量的期限转换和风险管理,也有许多和其他绿色金融相交叉合作的内容。”
此前,他在清华大学发表过对于碳排放的意见。具体看来,一是实现碳减排与碳中和,要明确依靠什么样的激励机制。
二是未来中国许多行业需要参与到碳合作中来,尤其是能源、交通等主要行业。同时需要制定各个行业有关碳排放、未来减排计划和减排效果的参数。
三是在碳中和的后半期,可能注意力更多的要转向碳沉降等。
四是需要比较主要的两种激励机制,一个是二氧化碳排放市场,一个是碳税。从金融市场的角度来看,二氧化碳排放市场有更重要的角色和更大的潜力。
与此同时,周小川认为,各国除了要在这方面做出相应计划外,还需要对跨境的二氧化碳排放做出一些必要的努力,包括国际航线飞机,国际贸易海运船只等。
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正在提速,周小川认为要加强与世界连接碳市场的合作,如同资本市场一样。2014年以来,中国相继推出沪港通、深港通、沪伦通,但是周小川认为沪伦通目前还停留在初步水平,还有很多需要深化加强的地方。
他举例:“全世界的储蓄和投资本来就是有流动性的,面对全球变暖现象,如果投资有收益,也是全球性的收益。将市场割裂开来,定价本身就会出现问题,割裂的市场效率也不高,它不利于互通有无,也不利于协调全球行动,还会给过度投机创造太多机会。因此,我们要共同研究碳价格合理化,防止不合理的大起大落的机制。理论上说市场规模越大,供求关系也就越合理越稳定。”
参照沪港通的做法,下一步要研究中国与亚洲及欧洲的碳市场连接问题。提到跨国飞机、船舶的碳排放,不免会出现抵制欧盟提出的对跨国飞机、轮船收取碳排放费用等问题。周小川认为:“各国在气候变化方面的觉悟都在不断提高,中国也是如此。但如果各国对碳排放收费,那么这个费用交由谁去支配使用?可以想象这是难以协调的。假设我们有全球性的财政机构,就有可能避免过多的争议,当然这并非易事。但可以研究建立一个专项基金,专门处理跨欧亚交通排放问题,按照碳排放价格将收入交给基金,支出用于减排或零排放的新交通,或其他减排和碳沉降方面的应用。”
此外,周小川表示,气候变化的国际交易包括货物与服务的交易,设备技术的交易。应该实行零关税零壁垒,特别强调减排与碳中和需要使用大量的技术和设备,不仅应该把壁垒降下来,同时还要利用多种绿色金融机制加以配合和支持,使这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封面图片来源:新华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