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迈向产业互联网需“脱胎换骨”,产业重构之时,谁将成为弄潮儿?

    每日经济新闻 2020-11-18 00:15

    在供应链方面的持续深耕,更是消费互联网已成大势之下,巨头迈向互联网下半场——产业互联网的核心。

    图片来源:摄图网

    每经记者 李卓 每经实习记者 王郁彪 每经编辑 王丽娜

    从供应链着手建设产业互联网,的确不失为一条好的发展路径,但远未止步于此。

    11月16日,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京东大数据研究院联合举办“新发展格局下数智化供应链开放价值学术研讨会”。《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现场获悉,伴随产业形态不断迭代变革,产业的生产组织方式正趋于网络化、扁平化、平台化,企业边界越来越模糊,因此,高效的供应链体系能够在更大范围将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扩大交易规模,实现降本增效等。

    在此背景下,持续推动供应链能力建设,打造覆盖全球的智能供应链网络已然成为了当下电商企业的共识。一单极速达的背后是电商企业深耕供应链多年的实力露出,是整个供应链网络的全方位升级与革新。

    不止于此,在供应链方面的持续深耕,更是消费互联网已成大势之下,巨头迈向互联网下半场——产业互联网的核心。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李东红解释称,“顺着供应链这一路径涉足产业互联网,对于个体企业而言是机遇,更是挑战。”

    “未来将产生一家或几家大型产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当新技术驱动新变化之时,往往会出现新的‘弄潮儿’,可能既不是A,也不是B,最终是C。至于那将是谁,现在还无法判断。”李东红补充道。

    供应链是服务多端多场的基础

    5月19日晚,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在第五个老员工日发了一封内部全员信。信中指出,京东集团将完成使命升级:以“技术为本,致力于更高效和可持续的世界”。新使命突出了三个关键词:技术、高效、可持续,其承载着京东未来在产业互联网可能发挥的价值。

    “未来10年,技术的进步会比过去100年都来得更猛烈。京东也会坚定不移地转型成为一家技术驱动的供应链服务公司。”刘强东表示。

    对于整体战略的转型,京东集团供应链技术负责人胡浩表示,京东此前是以零售为基础的电商企业,但是随着零售场、流量场等的不断变化,京东更加坚定了供应链应该作为基础设施,不断去深耕其服务多端多场的能力。

    “从消费者角度而言,最终的商品从开始设计,到原材料、仓储、配送、售后、送达,整个链条都会构成消费者付出的成本。基于此,京东不断地将自身沉淀多年的物流、金融、信息数据、技术等能力开放赋能给生态伙伴,从而降本增效,提升服务品质等。”他补充道。

    今年双11“尾款人”秒变“收货人”霸榜热搜的背后,其实就是各电商、物流企业基于需求驱动下的供应链升级的写照。需求来自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数据、偏好,包括京东、淘宝等在内的电商巨头依托积累的数据,以及对于消费者洞察、新品上市反馈等能力,反馈到后端。这意味着缩短消费者端跟生产制造端的距离,供应链流动效应会随之提升。

    “行业有纵深,术业有专攻。我们的方式是通过数据算法、技术服务等与供应链上下游各环节合作伙伴一起提升效率,并不是替代的关系。”胡浩进一步解释。

    重构产业链:一半欣欣向荣,一半艰苦挣扎

    “重构整个产业链,重构说起来很容易,关键的问题是谁来重构?重构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朱恒源说,“产业链条重构的发动者有可能是类似像京东、阿里、拼多多这样的电商企业。但我更加关注电商整个板块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这是一个产业链条重构的转折点。基于此,在未来的3-5年内会出现一个新格局,无论是供应链数智化、产业升级还是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等都将被看作是重构的一部分。”

    此外,朱恒源还表示,产业重构的过程会造成部分链路环节的解构,对于整个体系而言,自然是一边欣欣向荣,一边艰苦挣扎。“挣扎不过来”的部分可能成为新业态的养分被吸收。

    李东红则认为,涉及产业互联网层面,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关系问题无法回避。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大趋势下,实体零售企业在向线上做,互联网企业同样无法忽视线下的布局。从消费互联网至产业互联网的路上,企业都在做数字化转型,难言谁更有优势。

    “不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互联网思维、数字思维、智能思维等依旧必不可少。当新技术驱动一些新变化之时,往往会出现新的‘弄潮儿’,可能既不是A,也不是B,可能是C。甚至可能产生一种全新的方式、全新的业态以及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是确确实实脱胎换骨的改变。”李东红坦言。

    从企业的角度而言,胡浩认为,历经每年双11的迭代,京东与零售商、供应商以及相关生态内的企业合作关系越来越紧密,今年双11亦是如此。他举例称,“其实以前对于美的而言,可能从商品入仓,到最终送到消费者手中大概30-45天。后来我们做了大量的协同,包括整个数据的打通,联合做计划、预测以及进行仓网协同的优化,整个过程完成以后,会发现其实能够把库存做到大概28天左右,这就意味着整个供应成本降到千万级以上,这种成本上的节约最终反馈给消费者,就是其能够享受到更实惠的价格和更优质的服务。

    会上,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主任许宪春在接受包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互联网企业在向产业互联网方向变革之时,一定要注意如数据安全等相关问题。“很多互联网企业拥有了用户的数据,其能够用数据进行经营、精准营销,也有可能获得更多利益。包括数据的权属问题等都是需要认真解决的。”他表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无证青年”程维的“造车”新故事

    下一篇

    蔚来 :第三季营收45.3亿元人民币 调整后每ADS亏损0.82美元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