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10万元买的基金“缩水”2万多,能向银行索赔吗?

    每日经济新闻 2020-11-10 12:40

    每经编辑 胡玲

    据杭州中院案件披露,5月份,王强(化名)在某银行营业网点签署了《个人基金业务申请书》,认购了某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10万元,并在次日收到成功认购的短信。

    两个月后,王强在该银行自助终端办理了该基金的赎回手续,赎回资金74700元。两个月时间自己的投资就“缩水”了两万多,王强气愤不已,将该银行诉至法院,请求判令银行承担其损失25300元。

    审理中,法院查明:

    王强所签署的申请书中用黑色加粗字体明示“基金有风险,您有可能遭受损失。请详阅证券投资基金投资人权益须知、拟购基金的公告等信息,银行仅代理接收投资人申请,对基金的业绩不承担任何担保或责任”。

    王强购买系争基金产品前曾做过风险评估测试,测试结果为进取型投资者

    银行提交了视频证明,视频中银行工作人员向王强披露了基金名称和基金代码,并对手续费费率、封闭期等重要事项进行了告知

    法院认为,王强申购基金时,银行履行了风险提示义务、基金相关信息的披露义务和对格式免责条款的提请注意义务,同时也特别说明了银行的法律地位及法律责任。王强以不知悉免责条款和签署申请书并非真实意思表示来否认其签字的有效性缺乏依据,遂驳回了王强的诉讼请求

    法官建议:

    金融消费者在购买金融产品前请务必严格按照金融机构的要求如实进行风险测评,选择与自身风险评估等级相匹配的产品;

    投资前应充分了解基金产品及所属公司的相关情况,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银行理财也不是保险柜,根据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管局等四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包括银行在内的任何金融机构在开展资管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

    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打着“理财”、“众筹”、“股票投资”、“信托”、“私募”等旗号,宣称“高收益低风险”以诱骗群众,面对这些诈骗行为具有防范之心,杜绝盲目追逐高收益,避免陷入金融骗局。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可持续经济正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近百名专家、企业代表城市共同探讨发展中的可持续议题

    下一篇

    报告称10月房地产类信托募集资金环比减少近两成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