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致我们的记者节丨“装嫩的努力”和“老炮的怒吼”

    每日经济新闻 2020-11-07 13:48

    宋思艰:每日经济新闻首席编辑

    如果以今年11月8日记者节来算,我加入每经已经3519天了,在奔流不息的每经事业长河里,我只是一朵不太老也不太年轻的尴尬“浪花”。

    由此也形成了“装嫩的努力”和“老炮的怒吼”。

    举些例子来说明。

    “装嫩的努力”:今年新冠疫情期间,我们的勇士去了武汉采访,也有很多同事表达了去的决心,我是其中之一,未获批准,很不甘心。于是我“装”成了全能战士:

    ——凌晨两三点还能主动响应记者,编辑稿件。

    ——看到白衣战士出征的壮举,泪流满面,根据前端提供的多篇白衣战士的心声,从早到晚忙活一天,形成了《天使,保重——驰援武汉医护人员战地日记》的专题。

    ——去不了前线,那我就在后方干!跑到机场去采访出征的医护人员,也想尽办法联系到在武汉的多位心理医生,写出了《不过度“英雄化”医护人员,能帮他们接纳自身的脆弱》的稿件,在英雄化医护人员的环境中“反弹琵琶”。

    ——在2月疫情形势仍比较紧张的时候,多次跑到华西医院参加专家对新冠患者的远程会诊,而且是唯一从头坐到尾的记者,报道了华西专家在2月初提出的重视筛查疑似患者的观点。

    外出采访的一个强烈感受是:同行多数都是小鲜肉,有的朝气蓬勃,有的虽然年轻但已被社会“浸染多时”。由此我更提醒自己:我们不容易延展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

    “老炮的怒吼”:每经转型到现在,很多编辑都在成为“多面手”的路上,甚至已经出现了写稿-无人机拍摄-编稿“一条龙”的编辑。编辑不再也不能只是一个“编编匠”,要做“杂家”,什么都知道一点,才能适应形势。

    在“什么都知道一点”的路上,我对研究地震很有兴趣,由此也无意中形成了一次“老炮的怒吼”:某次地震后,地震云成为关注焦点,但个别部门希望抑制这样的讨论氛围,因此在看到我对地震云写的一些观点后,很不认同,最后形成了一定范围内的公开辩论。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其他媒体的跑口记者,因为某些原因几乎没有发表意见,但我毫不示弱,提出应该让学术的东西归学术,在没有形成科学定论的时候应该允许不同意见的发表。辩论的结果是:我和对方都不承认自己是错的,但对方同意多沟通、多交流。

    于记者节说了“装嫩”和“老炮”这两点,简而言之,作为媒体人,我们要用热血来支撑“铁肩”,还要用坚守来支持“道义”——不积极,走不远,无坚守,站不直。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致我们的记者节丨我的坚守:守望武汉的99个日与夜

    下一篇

    吉利汽车10月销量超14万辆,年度目标已完成77%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