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毕华章 肖婷婷 每经编辑 毕华章
如果说大型银行是金融系统中的“大江大河”,那么农商行可谓“小溪小流”。
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作为地方金融的主力军之一,农商行凭借广泛的网点分布,深厚的客户基础和属地优势,在地方银行业占据重要地位。
但相较于国有大行、全国性股份行,农商行曾被称为银行中的“弱势群体”。
而在双循环背景下,农商行现有的难题如何克服,新的机遇将在哪里?农商行又探索出了怎样的路子?
诸多硬核干货,粉巷财经(ID:nbdfxcj)将一一呈现。
农商行有点“难”
通常印象中,农商行的存在感似乎较弱,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截至去年底,我国共有农商行1478家,农合行28家,农信社722家,农信法人机构合计达2228家,占银行业法人金融机构比例接近一半。农信机构资产总额35.51万亿元,规模已超过中国工商银行。
不得不说,农信机构作为金融机构的“小溪小流”,规模还是极为可观的。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从居高不下的不良贷款率来看,还是从资本充足率来看,今年的农商行都有点“难”。
按照监管层提到的数据,预计今年银行业需处置3.4万亿元的不良贷款,比去年多出1.1万亿元。而在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贷款中,有近一半来自以城商行和农商行为主的中小银行。
央行金融稳定局披露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中小银行共4005家,资产规模近80万亿元,占整个银行业体量约四分之一。
其中有605家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已低于10.5%的最低监管标准,有532家风险较高,且主要集中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
在资本补充方面,通过永续债、二级资本债以及定向增发、增资扩股等多种资本补充渠道,不少中小银行纷纷进行“补血”。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发行二级资本债的20余家银行,其中农商行12家。目前二级资本债发行规模较大的农商行有秦农银行等,规模为40亿元。
相较之下,能使用这些“补血”工具的毕竟还是少数,而一些县域农商行承受的经营和不良率反弹压力更大。
图片来源〡视觉中国
为提高风险防御能力,解决资本匮乏问题,今年以来中小银行抱团取暖的进程明显加快。
这其中,既有地方城商行合并成立省级城商行,也有地方农商行参与重组或控股,且多家已获批。
此外,在普惠金融方面,原本是地方农商行的“拿手戏”,却也处于不断被大行进一步挤占的境地。
例如,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年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而去年这个数据是30%。
其实大行下沉的趋势早已开始。
河北沧州农商银行党委书记崔润生在全国地方金融论坛交流中,他将早些年在县级联社担任理事长的经历与目前对比:
“早先,我们规模小,工作环境简陋,但是感觉经营空间很宽松。而现在面对四大行和一些优质股份行的强势下沉,面对利率市场化、结算方式电子化,能很明显的感觉到农商行的利差和盈利空间在进一步的压缩,我感到沉重和压力。”
除去同业金融机构的竞争,农商行内部网点之间的竞争和消耗也很严重。
对于部分地区的农商行来说,进行同质化物理网点的裁撤,逐步进行轻型化转型升级,正在路上。
机遇在何处
何以解忧?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今年的热词“双循环”,也为农商行带来不少机遇。
数字化转型,是被业内频繁提到的一大举措。
业内已形成一个共识:以前是人找钱,企业找钱;今后将变为钱找人,钱找企业。
如果说,此前数字化转型对很多农商银行而言,还只是一项“选择题”,那么疫情的到来,无疑放大了农商行在金融科技上的短板,数字化转型已然成为农商银行的“必答题”。
而农商行如何找准数据定位,形成资源和优势,走出一条“农家路”,炒好“农家菜”,显得尤为重要。
浙江的乐清农商行,是一个典型范本。
资产规模仅500亿,利润却持续两位数增长,实现人均实际创利186万元,不良率保持低位,乐清农商行走出了一条“小而美”之路。
在数字转型方面,乐清农商行并未热衷于追捧“大数据”,而是潜心打造自己的“小数据”——构建乐清人数据库和网格管理系统,注重对农村数据和存量数据的挖掘。
这些举措触摸到了业务死角,盘活了资源,形成了乐清农商行的核心竞争力。
布局消费金融,也是方向之一。
前些日子,几位农商行的高管在交流中提到,内循环发展格局下,消费提质扩容势必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大引擎。农商行应当提前布局,以消费金融业务为突破口,加快零售业务步伐。
此前早已有迹象。上海农商行、江阴农商行、重庆农商行等,拟出资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此举被认为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区域性银行的不足,并与银行在零售端形成互补。
图片来源〡每经记者 朱万平 摄
其实,在消费场景的精准匹配上,也不乏成功案例。比如社区银行的一些做法,值得农商行借鉴。
但要想拔得头筹,却并不容易——除了股份行等竞争者,互联网巨头的入局也使得竞争愈发白热化。
某地方金融的业内人士跟粉巷君聊到,在消费金融领域,BAT等互联网公司也在大力布局,意与银行分一杯羹。
此外,内循环背景下,当乡村振兴将成为经济内循环的重要引擎,这也为地处中西部的农村金融带来发展机遇。
在此基础上,农商行提出各自创造性的探索:
例如,南方一农商行把客户经理挂职到村居(社区),任村支书助理或村主任助理,对接乡村金融直通车;而北方一农商行则发挥乡村生态环境优势,发展绿色金融。
当然,在城商行和股份行等占据“主场”优势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农商行也不缺机会。
例如随着都市圈农村经济的发展,现有较为单一的农村小额信贷产品,已不能满足相关农村居民的需求……
“小而美”之路
对于农商行而言,在“贷款不能出县,资金不能出省”的监管之下,心怀桑梓、属地经营,立足小微、服务小微,是农商行的使命,也是共识。
惯见的是小银行向大银行学习。而在经营客户方面,小银行“小而美”的做法,或许也可以为大银行提供借鉴。
在小微信贷领域,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尤其明显,小银行走出了与大银行不同的路子。
出于对风控的把握,大银行更倾向于对财务数据和各项材料完备、声誉良好的大中型企业放贷。这也是出现埋怨银行“嫌贫爱富”声音的原因之一。
小微企业没有大企业那般完善的财务报表,但这难不倒农商行,它们巧妙地借助了一个工具——“软信息”。
不同于财报、纳税材料等书面硬信息,软信息是通过相关行为来评估贷款的安全性,其中不乏颇富智慧且饶有趣味的操作思路:
看“四表”(电表、水表、海关报表、工资表);
看猪圈里的猪养的如何;
看夫妻是否吵架;
看家庭成员是否赌博……
正如财政部金融司司长王毅所言,对于中小银行的客户经营方面,我们不要总想着飘洋过海,更要想到家里经营的客户。
图片来源〡每日经济新闻资料图
如何多想一步,做自己擅长且独具优势的业务,也成为农商行在竞争中突围的举措之一。
一家南方农商行,在全省率先启动“社银联通”和“政银联通”,将社保系统的数据线接入银行柜台,目前当地超过40%的社保业务由该行来做。
其实这种尝试,也与农商行的转变息息相关。
它们已经意识到,银行不仅仅是一个金融机构,更是一种“行为”。如今的竞争局面下,一揽子的金融方案背后,如何做感情投资、靠品牌来增强客户粘性,同样重要。
不过,就农商行自身而言,内部也存在分化。
这一群体中,规模大如重庆农商行、北京农商行、广州农商行等,资产规模已破万亿元,可以说是真正的农村金融机构的排头兵。但在中西部地区,资产规模在500亿元以下的农商行仍不在少数。
鉴于上述情形,各地农商行面临的处境不一,提出的经验也不尽相同。
如东部沿海部分农商行已经在不断裁撤网点,进行轻型化转型;并已考虑到数字人民币率先试点后,自身业务如何应对及调整。
而对于中西部的部分农商行来说,凭借网点规模数量占优,依旧是它们不断延伸触角的方式之一。
归根到底,作为地方金融的主力军之一,农商行如何走好适合自身的“农家路”,炒好“农家饭”,任重而道远……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