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热评|成渝要加快构建内陆开放新高地 助力双循环新格局

    每日经济新闻 2020-10-29 22:07

    每经特约评论员 尹响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6日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会议指出,当前我国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拓展市场空间、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

    会议同时要求,成渝地区唱好“双城记”,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共同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建设好西部陆海新通道,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

    从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到10月1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意味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已经从“规划图”进入到了“施工图”阶段。

    构建“第四增长极” 助力双循环

    从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看,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城市群和经济圈由北向南,沿东南沿海地区分布,这不仅符合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先富带动后富”这一客观实际,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推动我国经济腾飞、引领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但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随着优质要素向先发展地区不断加快集聚,我国也必须正视沿海和内陆、东部和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持续拉大,发展不平衡程度有所扩大的客观事实。

    长期以来,我国西部内陆地区处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最低端,并落后于沿海先发展地区。新时期,西部地区要加快追赶步伐,必须“跳跃摸高”,通过科技创新、投资强度和结构优化,推动经济更快增长。因此,在广袤中西部地区布局经济圈和增长极,对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推动中西部内陆地区高质量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重庆、成都两个国家级中心城市的经济总量总和超过3.5万亿元,在历史机遇下,成渝地区形成高质量发展增长极,重新解构“胡焕庸线”,由此带来“胡焕庸线”的“百年之变”,可以激活西部地区4亿人口的庞大内需市场,在西部大后方实现产业集群尤其是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当前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导致国际国内环境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比如出现“贸易战”“科技战”“舆论战”,因此选择在西部地区发展基础最好、人口密度最大、经济增长势头较强,产业集聚程度相对较高的成渝城市群作为战略基点,对内通过辐射带动幅员面积超过三分之二的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能够进一步畅通内循环;对外则有利于我国构建“双向开放、东西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更高水平、更大范围、更深层次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带领中西部地区进一步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分工体系,推动形成更高质量的外循环格局。

    形成合力 加快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西部地区加快了融入全球经济分工体系的步伐,西部地区的内陆开放取得了丰硕成果,但较东部沿海地区,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的角度看,中国西部内陆地区存在着融入全球经济的程度较浅、要素成本高、要素交换效率较低,长期处于产业链分工末端的实际情况。因此,作为西部内陆的“领头羊”,成渝地区需形成合力,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共建内陆开放高地,促进双循环格局形成。

    一是共同畅通供应链陆海新通道。从近期发布的数据看,前三季度,我国对东盟、欧盟、美国、日本、韩国进出口分别为3.38万亿元、3.23万亿元、2.82万亿元、1.61万亿元和1.45万亿元,分别增长7.7%、2.9%、2%、1.4%和1.1%。其中,东盟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4.6%。此外,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6.75万亿元,增长1.5%。从四川与重庆的数据看,前三季度四川与重庆均实现了超过2%的经济增速,在全国范围内增速较快。经济增速和进出口数据说明,成渝地区正引领西部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分工体系,并有力助推了面向“一带一路”的双循环体系构建。

    从地理位置看,成渝是我国与东盟、南亚、欧洲大陆、中东陆上距离最近的国家中心城市,东盟、欧洲、南亚、西亚等地区已成为成渝地区越来越重要的进出口贸易目的地,对外工程承包目的地和外商投资策源地。但长期以来,成渝等西南内陆地区受困于地处内陆、远离大洋、物流成本高的经济发展瓶颈。因此,按照2019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首先,要充分发挥重庆、成都的国际门户枢纽功能。其次,成渝地区要提前谋划,推进沿中缅经济走廊及中老铁路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此外,要加强成渝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广西北部湾之间互联互通能力建设。

    二是探索行政区和经济区适度分离,共建外向型产业集群。首先,在体制机制先行先试方面创造经验,探索行政区和经济区适度分离,按照共商、共建、共筹、共管、共赢的合作理念,共同培育、建设、运营中德(成渝)汽车产业园、中欧(成渝)航天航空产业园、国际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等。相关产业必须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走得出去、引得进来。其次,成渝地区要按照“一区多园”的方式,共建西部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在跨境电商交易、支付、物流、通关、退税、结汇等环节的技术标准、业务流程、监管模式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进一步扩大进出口规模。最后,面向全球“招才引智、招才引资”。

    三是要面向国际创新深度开放合作,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用好规划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利好,加大改革力度,在中国法律和政策适用框架下,出台更为详实的“负面清单”,着力提升政府运行效率。以法治思维治理经济关系,将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转化为可执行、可量化、可追责的法律法规,为企业提供连续性、公平性的政策环境。

    再担历史重任 共建内陆科技创新高地

    此次政治局会议提出,成渝地区要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新中国成立以来,成渝地区长期扮演着战略大后方的角色,在当下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时期,成渝地区必须担负起“新三线建设”的历史重任。在构建双循环新格局时代,成渝地区必须在科技创新、技术转化、产业孵化、重大科技攻关以及对外科技合作等方面,当好西部地区的排头兵,努力解决国外技术封锁和关键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因此成渝地区要努力共建我国西部内陆科技创新高地。

    在成渝共同打造中国西部内陆科技创新高地的过程中,首先,要创新构建科技创新载体和统筹科技创新的空间布局,优化科研机构的空间布局。依托成都科技城、科学城、重庆科学城和绵阳科技城为核心,打造创新金三角。

    其次,要建设一批高水平科研实验室。以服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中心,川渝两地将着力在高分子材料、牵引动力、人工智能、芯片设计制造、量子科学、区块链技术、生物医学、农业生物遗传等科技领域寻求国家支持,建一批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以推动成渝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再次,要坚持通过创新扩大有效供给,创造新需求。进一步突出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整合资源高效利用,加大原生性科学理论研究与应用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构建“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成果转化—产业壮大”的全周期创新与产业培育体系,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性转变。

    最后,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机制。冲击卡脖子技术的科技攻关企业,政府要给予支持,鼓励社会投资机构建立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产业发展的股权投资基金,川渝两地共同联手要建立统一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

    (作者为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致公党四川省委参政议政委员会委员)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亮眼!天健集团:2020年前三季度净利润约13.75亿元,同比增加451.42%

    下一篇

    海南高速:2020年前三季度净利润约8443万元,同比增加54.86%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