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名称:薪太软
所属行业:互联网+人力资源
成立时间:2016年
融资情况:2020年8月完成A+轮融资。
薪太软是一家高速成长的运用人工智能、支付科技、大数据及产融结合工具提升传统人力资源综合效率的高新科技企业。薪太软在全国重要城市均设有分支机构,目前已服务4600多家全球中大型人力资源企业,年薪酬结算规模超千万人次。截至2020年,薪太软已完成5轮战略融资,并获金融机构超100亿薪酬业务资金支持。
每经记者 任飞 每经编辑 肖芮冬
“你总是心太软,把所有事情都自己扛……”,这则来自《心太软》的歌词片段展现情场负重前行的无奈;而在人事外包的发薪场景中,供应链账期不匹配也使得人力资源企业面临重压,“薪太软”则通过便捷、专业、创新的功能提升企业办事效率,亦是为爱坚守的另一种表达——让薪水不再难领。
随着企业灵活用工的普及,第三方人力资源公司在众包及工资结算等市场需求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而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海量高频劳动密集型薪酬结算当中存在痛点,薪太软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前端SaaS,正在让发薪变得高效且具有温度。
薪太软的智能工资代发系统,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研发了薪酬智能云平台,实现了全银行、全地域、全时段的薪酬结算服务,解决传统发薪中流程繁琐、差错率高、成本高的问题。
董事长杨鹏博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样做的优势是可以在特定垂直领域的工资发放去中心化,这个中心就是银行。“很难单独为一个行业去单独开发发薪产品,但是愿意输出底层能力去做开放式银行,愿意跟薪太软合作去拓客、揽储、开卡,每个行长代发工资是刚需,但他们又不知道这个行业怎么做,薪太软来做前端的SaaS,支付、金融还是银行在做,但是能为银行带来更多的客户。”
薪太软独立研发的SaaS系统功能包括薪酬代发、工资信用、支付、灵工系统、私域魔方、分润代发、用工安全服务。与其他竞品不一样的是,薪太软基于产业互联网,从发薪场景切入,不断延展系统和供应链,帮助人力企业数字化升级的同时,也用SaaS拉动用工单位、员工、中介供应商、银行、保险等各类机构连接,成为一个跨多法人主体的平台。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数据就是生产资料,发薪是一个天然的场景,我们需要为更多的场景赋能。”杨鹏博表示,薪太软每个月为近200万用户代发工资,每个月流水达到近100亿,全年近1000亿的规模。
作为人力行业的基础设施,薪太软在薪酬代发方面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规模化降本增效。不仅可以T+0到账、进行弹性发薪,而且账户结构实现“一企业、一账号、多角色”,比传统“一企业、多账户、多U盾”的网银模式更加灵活。
而在薪酬支付方面,薪太软相比传统发薪模式,能够在人工成本方面实现5人发薪团队、每年24万的低消耗,且账户费用、跨行结算费用全年为零;而传统发薪则平均需要30人发薪,人力成本每年约144万,账户费用每年8万,跨行及地域结算占发薪总量2%,手续费120万/年。此外还需承担因误发造成的经济损失。
在薪太软的商业模式中,目前是以SaaS工具和服务费为主营收入,同时依托沉积海量B端及C端薪酬大数据,变现形式多样,为企业创造出多点盈利的模式。
首先在挖掘员工8小时外的隐形财富中,薪太软开设海量任务资源,员工可以通过做任务领取回报,海量任务资源在线领取,且支持实时提现佣金,有效提升员工黏性,轻松实现企业创收。
其次,企业员工开通薪太软指定银行账户,企业使用该账户发放薪资,员工通过该账户领工资,当资金在该银行账户中有留存时,企业可获得对应留存资金的持续利息分润。
此外,人力资源公司把人送到知名企业,工资有结算档期,劳务输出的应收账款往往涉及垫付且账期较长。通过与薪太软合作,根据人力企业与用工单位的合同,按月滚动提供专项薪酬垫付服务,有效解决资金问题,成功获得垫付资金顺利拿下订单,并通过延长账期方式提高了服务费,从而获取更多利润。实则是以工资作为底层资产的金融服务,间接帮助甲方企业做表外融资的同时,顺利扩大与甲方的外包业务合作。
杨鹏博表示,发薪对于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公司来说意义不同,前者只代表企业的人力成本,而后者则反映营业收入的规模。“因此在向金融机构借钱、融资的时候,人力资源公司发薪量越大,就等于他服务的客户越多,发薪客单价越贵,代表客户含金量越高。”因此,对于服务综合实力强的人力资源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看到薪太软提供的底层数据后,愿意出钱垫付;而对银行来说,也可以以l此来拓客、揽储,一举多得。
据杨鹏博介绍,国内主流银行均向薪太软抛出了愿意积极合作的橄榄枝,“利用全国四千多家银行残酷的竞争,代发工资业务,银行行长作为第一刚需,当然愿意拿出更多资源支持薪太软,给到更便宜的融资成本,所以薪太软最大的客户是银行。”
可见,薪太软从资金链和人力成本等根源问题降低企业资金问题和用工成本、企业负担的同时,还为企业和员工提供多样性业务和收益渠道,提升企业和员工赚钱能力,实现企业和员工双赢。
免责声明:场景汇旨在为创业者与投资人搭建互动交流、精准对接平台,我们将定期深度报道优秀创业公司和创业项目,所选用的素材均来自于公开资料和采访,请各位投资人谨慎判断、预防风险。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