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新增集成电路相关企业(全部企业状态)超过5.3万家,增速高达33.01%,为历年最高。以工商登记为准,截至10月15日,我国今年新增集成电路相关企业超过4.8万家,其中,第三季度新增近1.9万家。
每经记者 陈晴 每经编辑 汤辉
多个项目停工、烂尾,其中不乏千亿级的项目,近期芯片行业投资乱象引发有关部门关注和回应。10月20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将重点做好4方面的工作来规范芯片行业乱象。
对于此次政府部门发声,业内人士认为对于产业长久发展将产生正面作用。“政府若能加以落实问责监督等机制,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整体发展,最快三年左右应可见到显著的改善效果。”TrendForce集邦咨询分析师姚嘉洋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年來,集成电路产业受到国家大力支持,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集成电路产业受到进一步重视。例如今年8月份,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从财税、投融资等多个方面推进我国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的发展。
相关背景下,集成电路产业投资热情高涨。第三方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新增集成电路相关企业(全部企业状态)超过5.3万家,增速高达33.01%,为历年最高。以工商登记为准,截至10月15日,我国今年新增集成电路相关企业超过4.8万家,其中,第三季度新增近1.9万家。
投资高涨的同时,部分集成电路项目出现停工甚至烂尾现象。例如近期千亿投资量级的武汉弘芯半导体项目陷入停滞,引发行业震动。不仅如此,近年来,各地招商引资都不同程度呈现“芯片热”乱象,项目烂尾、停摆的消息时有爆出。
对于芯片行业停工甚至烂尾现象,一位投资行业人士近期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有些项目烂尾可能是因为项目方对于产业不够了解,判断能力不够;另外,也有些地方政府部门明知道能力不够,仍然强行上项目,而一些人利用部分政府部门这种好大喜功的心态“诓到哪里算哪里”,导致出现项目烂尾现象。
这种情况下,10月20日上午,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回应说,“我们也注意到,国内投资集成电路产业的热情不断高涨,一些没经验、没技术、没人才的“三无”企业投身集成电路行业,个别地方对集成电路发展的规律认识不够,盲目上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风险显现,甚至有个别项目建设停滞、厂房空置,造成资源浪费。”
孟玮表示,针对当前芯片行业出现的乱象,国家发改委下一步将重点做好4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对集成电路重大项目建设的服务和指导,做好规划布局。二是加快落实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抓紧出台配套措施。三是建立“早梳理、早发现、早反馈、早处置”的长效工作机制,降低集成电路重大项目投资风险。四是按照“谁支持、谁负责”原则,对造成重大损失或引发重大风险的,予以通报问责。
此次国家发改委表态,对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将带来哪些影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当前集成电路产业投资热度仍然不减,但早在10月20日国家发改委表态之前,行业内已出现谨慎的声音。
9月27日晚间,农尚环境公告称,经董事会审议批准,公司与韩国Nexia Device Co.,LTD(以下简称“Nexia”)、苏州内夏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苏州内夏半导体”)签署《投资意向书》,公司拟出资对苏州内夏半导体进行增资,认缴苏州内夏半导体注册资本5100万元,其投后估值1亿元。
农尚环境公告中表示,公司本次拟增资苏州内夏半导体,希望由此切入集成电路产业领域,引入韩国Nexia在传输及高清显示集成电路芯片领域先进技术,依托国内电子消费市场需求,研发和设计电视显示驱动芯片,为公司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为提振公司未来经营业绩,做出努力。
值得关注的是,农尚环境两名董事却就相关议案投下了弃权票,理由为:鉴于,上市公司本次对外投资意向涉及集成电路芯片产业,对集成电路芯片产业专业技术、判断和研究能力不强,对本议案表示审慎意见,故对本议案投弃权票。
就相关问题,10月21日,姚嘉洋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有意整顿芯片行业烂尾乱象,从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长久发展来看,可以起到很明显的效果。“让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补助资金得到有效的运用,自然就能对产业长久发展产生正向循环的作用。”
姚嘉洋表示,整顿之下,企业将有望加速实质的商业营运,整体产业会趋于正向发展。现今中国半导体产业基本上还是以内需为主的形势下,也会驱动优质半导体企业设法加速升级自有核心技术,避免被竞争对手超前。“政府若能加以落实问责监督等机制,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整体发展,最快三年左右应可见到显著的改善效果。”
前述投资行业人士则表示,芯片项目投资往往高达百亿甚至上千亿元,对于政府部门来说,招商引资时一定要切合实际,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越是大项目,越是要谨慎。”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