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赵云
据日本经济新闻10日报道,因中国新冠疫情基本平息,优衣库重新大量开设门店,其中国门店数量(直营)首次反超日本。迅销会长兼社长柳井正表示,将在中国开设更多门店,按中国人口计算,预计可开3000家。
此前,该品牌还宣布将首次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
优衣库为何要抱紧中国市场大腿?
优衣库中国门店数量首超日本
界面新闻援引日经报道称,截至8月底,优衣库的中国门店数量达到767家,首次超过日本国内的直营店(764家)。5月底时为745家,但6月以后中国的疫情基本平息,迅销以月均7家店的速度将门店网络扩大到了地方城市。而优衣库在2015年8月底在中国只有387家店,5年内数量翻了一倍。
9月底,优衣库门店数量增至782家。如果算上加盟连锁店的话,日本国内(814家店)的门店数量仍占据优势,但中国和日本的门店总数很可能最早于2020年内出现逆转。与其他海外市场不同,优衣库在中国不使用片假名的LOGO。
优衣库的上海旗舰店(图片来源:日经中文网)
在销售额方面,2019财年(截至2019年8月)日本国内的优衣库为8729亿日元,在总体中占比超过3成。中国大陆加上港台地区在内为5025亿日元,占比2成,仍不及日本。但中国市场的增长能力突出,在2019财年之前的3年里销售额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5%。这一增速是日本国内(3%)的5倍,如果保持这一速度的话,预计2024财年(截至2024年8月)中国和日本的销售额也会发生逆转。
日本经济新闻指出,日本的产业在全球化方面走在前面的是汽车等制造业,海外销售额经常超过日本国内。而在内需型的服装行业,销售额发生逆转的情况较为罕见。2019财年,包括中国在内的迅销海外销售额超过日本国内。随着在中国开设门店的步伐加快,日本国内外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此前宣布将首次参加进博会
第三届进博会将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办。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优衣库宣布参加第三届进博会,并大手笔拿下1500平方米的展位。
据中国商报报道,服装行业专家吴少波在采访时表示,
中国市场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这对任何一家国际服装品牌而言都是“致命诱惑”,这也是优衣库快速开店的动力。
同时,中国消费者对优衣库的喜爱也让其有持续发展的希望。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9年,优衣库在天猫“双11”促销中连续位居女装销量榜首,也曾出现官方旗舰店售空的现象。
此外,吴少波认为,疫情期间,中国市场的恢复速度及能力明显快于海外市场,这也成为优衣库业绩恢复的关键因素。优衣库母公司迅销集团2020财年前三季度报告显示,报告期内,集团收入同比下滑15.2%至1.54万亿日元;净利润大幅下跌43%至906.4亿日元。其中,来自大中华区业务收入约占总收入的23%。
截自优衣库中国官网
同时,随着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今年5月,优衣库在中国市场已实现单月收益及溢利同比双增长,业绩开始稳步回升。据该品牌预测,中国市场的销售情况有望在8月与去年同期水准持平甚至超过。迅销集团曾在声明中表示,尽管优衣库将会继续拓展到欧洲等新的市场,但中国市场仍然是集团销售增长的支柱。
不可否认,近几年,快时尚行业持续遇冷,优衣库实属该行业的特例。有消费者表示,优衣库产品较为舒适、简单,同时质量也比其他品牌好得多,定期折扣也让产品性价比更高。此外,还有一位消费者特别提到优衣库新增的健康与活力的概念,他认为,该品牌在疫情期间推出的“居家服饰”更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电商与实体店相融模式
为日本国内业务提供参考
日本经济新闻指出,中国拥有大量网民,电商渗透度很高。迅销在2019财年销售额中,电商所占比例约为20%,高于日本(约10%)。柳井正表示,“中国的电商和支付系统发展很快。如果能将电商和现有门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销售额完全可以达到2万亿日元”。
电商与实体店的融合是迅销提出的“信息制造零售业”的基础。迅销利用商品附带的IC标签和电商购买数据从世界各地收集畅销商品的信息。再结合各地的天气和市场动向,运用人工智能(AI)等技术进行分析。将销售数据运用到商品企划、生产、物流等方面,目标是形成一种模式,快速有效地生产出顾客需要的服装。
在中国,实体店不单纯只是收集数据的据点,还与电商库存管理和销售情况实现了联动。接到网购订单时,会将门店的库存包装起来,交给前来取货的顾客。比起另外设置物流网店,配送等的效率更高。
日本国内的优衣库网购商品全部从电商专用仓库发货,实体店和网络并未实现联动。德国罗兰·贝格咨询公司(Roland Berger)日本法人的合伙人福田稔指出:“日本有非常完善的门店网络。中国没有这样,因此更容易推进数字化”。
从全球来看,优衣库的商品从企划到生产、销售,交货周期(Lead Time)在过去为1年左右,目前已开始缩短。要进一步缩短这一周期,估计需要引进中国模式。不少人赞赏中国门店使用社交网站(SNS)向顾客进行宣传的销售方式。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界面新闻、日经中文网、中国商报等
封面图片来源:日经中文网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