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张喜威
2020年9月16日(周三)上午10:00,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了9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在答记者问环节,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针对相关问题作出回应。
发布会问答实录如下:
经济日报记者:请问如何看待今年投资增速?四季度在促进投资方面将如何发力?
孟玮:谢谢你的问题。大家都很关注投资问题。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投资造成巨大冲击,投资增速一度出现大幅下滑情况。1—2月份,投资下降24.5%。2月份以来,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各地方、各部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补短板力度,积极做好稳投资工作。
随着各项政策措施持续显效发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恢复,投资增速逐月回升向好,二季度投资增长4.8%,增幅比一季度提高20.9个百分点;7月份投资增速6.7%,8月份增长8.4%,连续5个月保持正增长。
特别是随着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抗疫特别国债等资金陆续下达,项目开工和资金到位情况持续好转,投资有望延续回稳向好的总体态势。
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方面继续坚持资金、土地等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原则,进一步发挥好投资关键作用。
一是聚焦“两新一重”领域扩大有效投资。重点是做到“三个加快、两个加强”。“三个加快”即加快5G、一体化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以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交通、水利等领域重大工程以及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两加强”是指,督促指导各地方加强重大项目储备,通过梳理提供重大项目清单等方式,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用地保障,推动重大项目尽快落地实施。
二是围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切实用好资金。一方面,督促指导各地加快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执行和项目建设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督促地方政府加快专项债券发行使用进度,尽快发挥专项债券效益。另一方面,组织做好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编制工作,及早谋划做好明年专项债券项目准备工作。
三是更加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从1—8月的数据看,民间投资的降幅明显收窄,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要进一步落实好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各项政策措施,在机制建设上,进一步完善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支持民间投资参与补短板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规范创新推广PPP模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盘活基础设施存量资产,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谢谢!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记者:近期看到不少外资企业外迁的报道,请问发改委怎么看待当前利用外资的形势,下一步打算采取哪些措施,让外资稳定在中国发展?
孟玮:近年来,受要素成本上升、中美经贸摩擦等影响,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部分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调整生产布局,应该讲这一现象属于正常的市场行为。
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全球跨境直接投资大幅下降,在这样背景下,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利用外资形势也逐步回稳。1—8月,实际利用外资890亿美元,同比下降0.3%,特别是自4月份以来,利用外资降幅逐月收窄,利用外资形势总体好于预期。
9月9日,上海美国商会发布报告称,大部分企业持续看好中国市场,78.6%的受访企业表示不会转移在华投资,较去年增加5.1个点;9月10日,中国欧盟商会发布报告称,欧盟企业在华投资情况总体稳定,只有11%的受访企业考虑外迁或改变投资计划,接近10年来最低水平。这些数据都进一步显示,外资企业长期在华投资经营的信心并没有改变。
下一步,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与有关方面一道,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持续优化投资环境,稳定外商在华长期发展信心,重点是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抓好负面清单实施。2020年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缩减了限制范围,提升了服务业、制造业、农业领域开放水平,我们将切实抓好清单落实,确保在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内外资企业享受平等待遇。二是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目前,我们正在抓紧修订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目录》将进一步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使更多领域的外商投资项目能够享受有关优惠政策。三是抓好外商投资项目服务保障工作。今年4月以来,针对疫情期间外资企业反映突出的国际出行问题,我们会同民航局、商务部、外交部、卫健委等部门,建立了重大外资项目外方人员来华包机机制,截至目前已有超过万名外方人员通过这个机制包机出境入境,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便利。后续我们将继续结合外资项目实施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积极予以协调解决。同时,抓紧健全地方层面重大外资项目协调机制,加强后续项目储备。以重大外资项目工作为示范引领,全面提升外资项目服务水平。四是不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重点是要继续清理、修订、废止与外商投资法不相符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确保外商投资促进、保护、管理等各项规定都能够更好地细化落地。
谢谢!
CNBC记者:在工程转型服务业扩展趋势下,国内就业情况如何变化,有什么培训或者其他支持方式?
孟玮:谢谢您对就业问题的关注。近年来,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速度加快、服务业逐步发展壮大,特别是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智能制造等新产业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服务业新业态异军突起,对就业带来了巨大影响。
一方面,这些变化催生了大量新兴就业机会,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成为激发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重要动力。比如,物联网安装调试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新岗位不断涌现,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等新业态迅猛增长,吸纳了大量灵活就业。而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劳动者素质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进一步显现,人才培育培训跟不上需求变化,结构性就业矛盾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为适应制造业转型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要求,迫切需要我们在提升劳动者就业技能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对于培训工作,重点有以下安排。第一,创新优化培养模式。关键是要坚持需求导向,以市场需求引领模式创新,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建立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人才。第二,持续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重点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强化新产业新业态领域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升培训基础能力。第三,进一步优化就业服务。特别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提供多元化就业服务,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供需对接活动。加强对大龄低技能等困难人员的专项帮扶,促进他们转岗再就业。同时,稳步推进失业保险扩围,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
谢谢!欢迎继续提问。请金融时报记者。
金融时报记者:最近我们注意到蔬菜价格部分地区上涨较多,请问怎么看待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物价形势。“双节”即将来临,请问“保供稳价”方面有什么具体举措?
孟玮:最近,各方对蔬菜价格上涨关注较多,从8月份数据看,蔬菜价格环比上涨6.4%,主要原因是受强降雨、洪涝等不利天气影响,加之夏秋交替、蔬菜换茬,部分地区出现供应阶段性偏紧,一定程度推高了价格涨幅。但是蔬菜的生长周期比较短,后期随着极端天气减少,秋季蔬菜陆续上市,市场供应有望在较短时间内恢复,鲜菜价格将随之回落。
当前,物价水平总体处于合理区间。CPI同比涨幅已连续四个月在3%以下运行,8月份涨幅为近17个月以来最小值。从后期来看,我国物价平稳运行的基础依然坚实,随着生猪生产逐步恢复以及翘尾因素明显收窄,预计CPI同比涨幅将继续趋稳。
中秋、国庆两节将至,为做好“两节”期间市场供应和保供稳价,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提早安排部署。国家发改委已印发相关通知,要求各地加强重点时段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进一步明确了任务要求,落实了责任分工。二是加强动态监测。我们将持续监测成品粮、食用油、猪肉、鸡肉、鸡蛋、蔬菜等商品生产、市场和价格情况,在节假日会启动应急监测,以便及时掌握市场价格变动情况,快速作出反应。三是组织储备调节。在节日来临前,我们将根据市场形势,加大中央冻猪肉储备投放力度,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确保猪肉价格基本平稳运行。四是兜住民生底线。今年以来,各地已累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约246.3亿元,惠及困难群众约3.66亿人次,后续我们将指导督促地方按规定及时足额发放价格临时补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继续实施价格临时补贴阶段性“提标扩围”政策或发放一次性补贴,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谢谢!请继续提问。请经济参考报记者提问。
经济参考报记者:请问未来在培育激发国内市场潜力,促进国内大循环,培育新的增长点,包括进一步挖掘农村消费增长潜力方面将会有哪些举措?谢谢。
孟玮:消费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今年以来,消费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受到较大冲击,成为经济恢复的薄弱环节。但在疫情期间,我们也注意到,网上购物、在线教育等新型消费业态逆势快速发展,既有效保障了居民日常生活需要,也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因此,发展新型消费的潜力还很大、空间还很广阔。
关于促进新型消费发展,在政策安排上应着重把握“扩容提质”和“优化环境”两个关键词。扩容提质,就是要进一步扩大新型消费范围,提高新型消费质量。在现有基础上,要进一步创新无接触消费模式,推广在线开放课程、互联网诊疗等服务,促进健身、旅游等线上线下融合,支持实体商业发展线上业务。同时,推动互联网平台企业向线下拓展,鼓励企业通过网络促销扩大影响,带动实地消费。优化环境,就是要不断完善促进新型消费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具体包括,完善5G网络、物联网等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加快补齐制约消费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培育建设多层级消费中心,完善商贸流通基础设施网络,建立健全数字化商品流通体系。与此同时,制定完善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带动新型消费的税收、金融、社保、就业等政策,简化相关证照办理,深化包容审慎监管,强化消费信用体系建设,营造安心放心诚信的消费环境。
对于您关心的农村消费问题。我们将通过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着力破除城乡要素流动壁垒;通过提升电商、快递进农村综合水平,着力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通过补齐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短板,开展农商互联农产品供应链建设,着力提升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通过这些措施实施,进一步激发和释放农村消费潜力。
谢谢!欢迎继续提问。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记者提问。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记者:最近有声音认为西部有望迎来新一轮的基建投资,对此您怎么看?谢谢。
孟玮:谢谢您对西部发展的关心。关于西部地区基建投资,从今年1—7月份数据看,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西部12个省(区、市)中有10个投资处于增长态势,其中新疆、西藏1—7月投资增速分别高达25.5%、12.7%,分别位居全国前两位,甘肃、云南、青海1—7月投资增速均超过2.0%,这些数据反映出西部地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力有效,在推进复工复产特别是抓项目、促投资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西部大开发20年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投资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西部一些地区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少差距,补短板、促发展的客观需求和内生动力在一定时期内仍较为明显。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工作的决策部署,一方面,继续支持西部地区加大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领域补短板力度,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撬动和牵引作用,加快推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提高基础设施通达性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另一反面,将综合考虑西部地区财力等因素,引导地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严防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严防“大水漫灌”,严防“半拉子工程”,严防“大拆大建”,严防“贪大求洋”,推动西部地区投资增速稳定在合理区间。
谢谢!欢迎继续提问。请中国证券报记者。
中国证券报记者:近年债券违约时有发生,相应的违约处置机制已在逐渐完善,请问在应对债务风险以及债务处置方面,企业债券市场做了哪些工作?后续还将有哪些措施?
孟玮: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国务院金融委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决策部署,始终高度重视企业债券风险防范工作,主要开展了四方面工作。一是坚持企业债券募集资金必须和建设项目挂钩,确保资金高效利用,防止资金“空转”,保障债券资金偿付安全。二是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协调配合,构建高效的工作协同机制,推动风险提前排查和防范化解。三是建立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的风险防范体系,提前摸清风险底数,尽早研判处置,有效防控企业债券领域市场风险。四是加强与人民银行、证监会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强信息披露和统一执法,完善制度建设,共同防范化解债券市场潜在风险。今年6月,我委会同人民银行、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公司信用类债券违约处置有关事宜的通知》,积极构建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券违约处置机制。
总体上看,企业债券的风险防范情况良好。截至目前,企业债券累计违约81.4亿元,仅占存量企业债券的0.2%,位于公司信用类债券最低水平,为推动债券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新《证券法》要求,深入推进企业债券注册制改革,加强信息披露和事中事后监管,推动企业债券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一是持续完善监管规则,推动建立公开、透明、高效的企业债券发行注册管理体系;二是充分发挥地方属地管理优势,通过项目筛查、风险排查、监督检查等方式,做好区域内企业债券监管工作;三是指导受理审核机构对信息披露内容和形式进行督促检查,协助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共同做好企业债券存续期监管工作;四是强化部门沟通协调,推进相关部门联合制定信息披露指引,进一步完善债券市场基础性制度。
谢谢!时间关系,最后一个问题。请中国改革报记者提问。
中国改革报记者:我们注意到近期国家发改委下达两批资金支持全国医疗废弃物处置能力建设,请问该任务今年有何计划?目前进展如何?
孟玮:医疗废物处置设施是重要的城镇环境基础设施。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暴露了我国医疗废物处置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按照党中央关于加快补齐医疗废物处置短板弱项的指示精神,今年4月,我委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能力建设实施方案》,在《方案》中就加快优化设施布局、积极推进备用能力建设、大力推进现有设施扩能提质、加快补齐设施缺口以及健全收集转运处置体系等工作作出具体安排。
为加快推进相关工作,今年我委已下达两批中央预算内投资共计45亿元,对各地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建设项目给予积极支持。下一步,我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各地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加快推进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建设,同时加大对投资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督促各地加快项目建设,全面提升我国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能力。
谢谢!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媒体朋友!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