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如今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这一趋势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2000-2014)丁一凡告诉《每日经济新闻》。“但经济全球化并没有结束,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正在深化彼此之间的合作,如‘一带一路’。此外,中美两国还有非常大的空间可以展开合作,特别是在全球治理的各项挑战上。”
每经记者 余佩颖 每经编辑 兰素英
2020年9月6日,由太和智库发起主办,每日经济新闻战略合作的第四届太和文明论坛在线上拉开帷幕。自2017年首届论坛召开后,每一届太和文明论坛都是四海宾朋齐聚之地,多方思想碰撞之场。然而未曾料及的新冠肺炎疫情将本届论坛的与会嘉宾分隔在了镜头背后,更重要的是,这场全球大流行病让本已步入不确定期的中美关系再现新挑战。
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以及更大范围的全球合作关系将向何处去?在第四届太和文明论坛国际关系分论坛上,各国嘉宾以“中美关系及其对世界的影响”为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丁一凡(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我认为如今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这一趋势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2000-2014)丁一凡告诉《每日经济新闻》。“但经济全球化并没有结束,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正在深化彼此之间的合作,如‘一带一路’。此外,中美两国还有非常大的空间可以展开合作,特别是在全球治理的各项挑战上。”
想制造业回流,美国必须要有诱人的人力资本
“中美关系的紧张主要发生在2014年以后,美国鹰派人物发表对中国的强硬态度更多也是在那之后。”丁一凡在论坛上讲道。在他看来,美国政府如今对华鹰派的一大原因在于担忧其可能失去世界第一的位置。
在美国诸多对华鹰派的代表中,以美国白宫贸易与制造业政策办公室主任彼得•纳瓦罗为例,他将美国制造业的衰落、工作机会的流失、美国国内贫富差距的加大归因于来自太平洋彼岸的不公平竞争,称中国利用贸易优惠为美国带来威胁。纳瓦罗的贸易理论并没有在经济学家中占据主流意见,但他所宣扬的“中国威胁论”如今在白宫甚嚣尘上。
“根据纳瓦罗的理论,似乎是中国抢了美国人的工作,然而中国无法决定美国企业去哪投资。”丁一凡向《每日经济新闻》说道,“(美国企业来华投资)这些事情发展的结果确实使中国大大提高了经济活力,提高了竞争力,提高了制造业能力,但这是后来发生的事,而并非中国主导美国企业去哪投资建厂。”
丁一凡进一步解释道,中国能够吸引外国投资有很多因素,例如中国政府的高行政效率、中国劳动力的高素质、中国良好的基础设施,这些事情都决定了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那些年里,全球化的一大趋势是向中国转移生产,这是因为“这样的效率最高”,而不是“中国政府要求如何”。
从90年代开始,全球化的主要趋势是发达国家的资本流向发展中国家,中国是其中重要的投资目的地,这极大刺激了国际贸易的流动和国际投资的增长,促进了全球产业链的重新分布。
特朗普政府希望让制造业回流至美国,还曾多次向美国企业施压,甚至还要求它们停止在中国生产,尽快在美国本土开设新厂。在经历了数十载的全球化产业链转移后,制造业能够如特朗普政府的预期,一声令下就回流至美国国内吗?
丁一凡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这是不太可能的。美国要制造业回流,一个重要条件是要拥有(吸引企业投资的)人力资本。此外,美国因为长期的去工业化,它已经没有匹配制造业发展的配套能力了。”
竞争不代表冲突 中美两国还有很大合作空间
丁一凡在论坛上提到,中国无法理解美国为什么要宣扬“中国威胁论”,而美国又太害怕失去其世界第一的位置,这样的情绪使中美关系面临挑战。
“美国如此在乎世界第一,因为其内部压力很大,宗教矛盾、种族摩擦等等,而维持美国社会(稳定)的一大根基是对美国的坚决信任,‘无论怎么样,我们的制度是最好的,因为我们是世界第一’,这个东西维持了美国社会的统一。当中国不断崛起时,这给美国政治家带来了很大压力。”丁一凡向《每日经济新闻》解释道。
随着中国的发展,中美关系格局也由此进入嬗变期,竞争的一面不断凸显,合作的一面随之收窄。“我认为如今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这一趋势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丁一凡如是说道。中美关系的发展未来仍有诸多不确定性。
然而另一方面,两国的竞争关系并非一定指向冲突。丁一凡认为这种竞争既能给其他国家带来好处,还能成为中美两国推动各自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在市场上,所有的企业都是竞争的,正是竞争才使企业有动力,才使经济增长有动力。如果没有了竞争,可能经济就不会这么快地发展。所以说,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动力。但是我们要控制这种竞争,它不应该成为中美合作的障碍,而应触发双方内部更多的(发展)动力。”丁一凡说道。
在中美应该在竞争中寻求合作的这一观点上,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斯蒂芬•奥林斯 (Stephen Orlins)与丁一凡不谋而同。“虽然美国人与中国人有理念上的不同,但中国不会对美国人、我们的国家或我们的生活方式构成生死存亡的威胁,将两国关系描述为战略竞争会削弱两国在一些存在分歧的问题上进行合作的能力。”奥林斯在论坛上讲道。
他认为,中美两国可以采取一系列互惠措施,包括重启战略和经济对话,以及在网络规则建立共识,让两国人民都能享受人工智能和其他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
此外,在奥林斯看来,气候变化以及尚在蔓延的新冠疫情等才是人类社会面临的真正威胁,两国应联合起来,应对这些挑战。“正如我去年曾在太和论坛上说过的那样,上海的和纽约的母亲都担心气候变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摧毁他们的家园,担心经济危机会剥夺孩子更美好的未来。控制住新冠肺炎,美国和中国人民都将受益。”
封面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