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袁园 每经编辑 廖丹
40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沧海一粟;但40年,却让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一跃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科技创新中心。
深圳,这个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的镜子和典范,无疑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变化最好的代名词。
在这40年中,金融业也在这片创新发展的沃土上不断成长,深圳金融业增加值由1982年的0.23亿元上涨到2020年上半年的2052.18亿元;在2020年3月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中深圳排名第11位。此外,还有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深圳特区外汇调剂中心、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中国平安保险、第一家民营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越来越多的金融企业扎根与此。
“从1993年第一次到深圳工作,我就很喜欢这个城市,相较于北上广,深圳是一个比较新的城市,也正是这个‘新’,使它充满了活力,给很多创业者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提起深圳,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以下简称众惠相互)董事长李静充满了青春的回忆。
李静 受访者供图
改革创新是深圳的基因
“我很有幸赶上了这个‘春天的故事’,也很庆幸自己那时候正年轻。”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李静直言自己是幸运儿,赶上了深圳这趟高速发展的列车,让青春和梦想在这片土地上得到了绽放。多年深圳工作经历更是让李静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这样的深圳精神融入到血液中,成为指引后期创业的方向标。
也正由于这段经历,李静才会对这个城市“爱得深沉”。2016年,李静作为筹备组组长,主持发起筹备众惠相互的工作,成为国内首批涉足相互保险的金融人。与深圳的开放发展一样,相互保险也是国内的拓荒者,所以把众惠相互注册地放到了创新窗口——深圳前海,她笑称自己是有“私心”的。“我们想做的是相互保险,这个业态在国内还算是新兴事物,本身就具备创新基因,而这恰恰契合深圳的气质。”李静说,看重深圳的不只是它的创业环境和政策激励,还有它那份创业情怀和勇于创新、敢做敢为的城市精神。
2015年1月,原保监会印发《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初步确定了相互保险组织发展和监管的基本理念和核心原理;2016年6月,首批三家相互保险社筹建申请获得批准;2017年2月14日,众惠相互正式开业。作为首批中最早开业的,众惠相互不同于其他两家相互保险社,其注册地位于深圳。“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政策因素,也有区位、人才等方面的考虑。”
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示范窗口,深圳金融业非常有活力,在私募、基金、保险、信托、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小额贷款等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金融体系。“改革创新是深圳的城市基因,特别是深圳前海,更是我国重要的金融创新试验田,它的开发、开放为深圳保险业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李静表示,众惠相互作为首家全国性的相互保险组织,是一个新兴事物,具有创新基因,与深圳、与前海的气质相符,这种氛围有利于新型组织形态的开放发展,这是其落户深圳前海的原因。
而另一个因素就是政策。2006年,深圳被确定为全国首个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原保监会出台系列重量级政策支持鼓励保险业发展;2014年8月,出台“支持深圳(前海)保险业改革创新”的八条具体政策,丰富和完善深圳保险市场,支持在前海设立自保公司、相互制保险公司等新兴保险组织,这些给众惠相互提供了一个肥沃的政策土壤。
此外,深圳的一些软实力也是重要原因。有大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便利的城市交通和环境,投资人和投资机构聚集于此,利于招商引资;政府服务意识好,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因相互保险企业类型为‘其他’(相互保险社),工商注册很有难度,深圳及前海相关政府部门对此十分重视,从审批到监管都做了相应的明确,对此项‘全国首家’注册登记业务给予政策支持,仅用1天即快速办理完成,于法有据且体现大力创新。”李静现在回忆起,还特别为深圳政府的办事效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为企业服务的精神所感动,这种种因素叠加,让众惠相互成了深圳的一份子。
开业3年多,众惠相互也切实感受到了深圳对于创业型公司的支持,不仅是在政策方面,还在租金、人才等方面也给足了优惠,为起步阶段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李静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今年将进一步开拓深圳市场,将更多的精力和企业战略放到深圳。
追求“小而美”“专而精”
在言谈中,李静一直强调深圳对创新型公司的支持,并认为这个城市的创新基因与创新型公司十分契合,而“创新”二字也深刻地贯彻在众惠相互的发展历程中。
根据银保监会披露信息,众惠相互是首家全国性的相互保险组织。所谓相互保险是指,具有同质风险保障需求的单位或个人,通过订立合同成为会员,并缴纳保费形成互助基金,由该基金对合同约定的事故发生所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保险活动。
相互保险是国际上主要的保险组织形式之一,ICMIF(国际合作和相互保险组织联盟)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相互保险市场份额约占1/4,服务9.22亿人,呈现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但在国内,相互保险还是新鲜事物,特别是在法人治理、经营模式、监管体系等方面没有先例可循。
“筹备初期,为了确保合法合规,我们把国外相关的法律文件、材料全部都找来,从大陆法系到普通法系,从德国、日本到英美,从中国台湾到大陆,请教专家学者,研究琢磨了一遍。”李静回忆道。经过摸索和长时间的深刻研究,众惠相互在国内率先搭建了会员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体系的法人治理架构,通过制定中国首部相互保险社章程、召开首届会员代表大会及创立大会等,明确了顶层架构,充分体现公开透明的相互制特色,为中国相互保险组织法人治理提供了实践范本。
在产品开发方面,相互保险这种互助和非营利性质使得其愿意开发更贴近和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能有效弥补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之间的断层,带有明显的公益普惠属性。“相互保险跟股份制公司最大的特征和差异在于保险人与被保险人身份的一致性,相互是会员制的,所有参保人共同建设相互保险组织,委托专业经营团队管理风险,为大家负责。”李静表示,在这个定位下,决定了相互保险组织要为全体会员谋求共同利益,为会员提供更好的福利保障,不以盈利为目的。
李静表示:“对相互保险组织而言,可以选择与股份制保险公司在传统市场同台竞技,但经营成果一定要归属全体会员;也可以选择差异化的策略,针对保险市场现存尚未覆盖的特定群体,扎下根去做好风险管理,做好会员服务,‘小而美、专而精’,相信这才是最适合我们的路,也是核心竞争力和根本使命。”李静强调。共建、共治、共享,互助共济、风险保障程度高,着重补短板,集中发展人民群众亟需的保障类险种,着重填空白,满足特定群体、弱势群体、带病群体等特定的保障需求,这就是相互的本质。
独辟蹊径切入肾病领域
从目前国内成立的三家相互保险社的情况来看,他们虽然是从不同领域切入保险市场的,但是均是定位于小众人群,主要关注个别领域和人群的风险保障,这也符合监管部门对相互保险的定位,即“小而美、小而精、小而优”,专注于小微企业、建筑企业金融服务以及特定群体养老健康保障等方面的需求。
具体到众惠相互,其也是将目标聚焦于特定群体的特定保障需求,努力在细分领域做出优势来。最受关注的是推出的全国首款慢性肾脏病患者可带病投保的保险产品,提供“带病投保+慢病管理+互助保障+公益服务”的全链条服务,填补了1.3亿肾脏病患者无风险保障的空白。
而至于为什么想到做这类产品,李静坦承寿险相互保险社虽然不多,但是一定要走出自己的路。“我们根在深圳,这里讲究的就是创新,要活下去要做得好一定要选适合的路。”
“这块产品从出生到成形,我们也是经历了诸多挑战。”李静望了望窗外,略有迟缓,慢慢说到。
“开发这款带病投保产品最大的难点在于风险评估,即掌握肾脏病人群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为此,我们在筹备开业阶段就成立项目组,通过多个国家和地区调研,在满足大样本、封闭人群、长时间连续观测三个严格条件基础上,才建立起了反映肾脏病发展规律的精算模式。同时在多地进行广泛市场调研,听取医生、专家、医疗机构的专业意见,走访病友及家属,详细了解需求,最终在风险可控、审慎经营的前提下,开发出了这款满足肾脏病患者风险保障及服务需求的保险产品。”李静针对这款产品说道。
实际上,众惠相互结合自身机制优势,积极参与基层医疗保障和分级诊疗制度改革。
“自2017年成立以来,众惠相互聚焦特定人群的特定保障需求,秉持‘互助共济、风险共担’的理念,在真正服务和保障好会员的前提下,持续推出了多款具有相互特色的产品,受到市场的广泛好评。”李静介绍。未来,众惠相互将始终坚持“保险姓保”、回归保险本源,坚持“补短板、填空白”的设立初衷,践行“呵护向善的力量”核心价值观,深耕细分市场,发现并解决未被充分满足的特定领域、特定人群的特定保障需求,聚焦互助型医疗险,丰富现有保险产品的种类,形成独具优势的风险管理及服务能力,力争做“小而美、专而精”的普惠保险。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