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晚,中信建投披露半年报,其业绩和股价同样抢眼。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99亿元,同比增长67.63%;净利45.78亿元,同比增长96.54%。基本每股收益为0.58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9.06%。
图片来源:摄图网
每经记者 王砚丹 每经编辑 谢欣
今年以来,中信建投股价一直在A股券商板块中特立独行,走势一骑绝尘。8月25日晚,中信建投披露半年报,其业绩和股价同样抢眼。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99亿元,同比增长67.63%;净利45.78亿元,同比增长96.54%。基本每股收益为0.58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9.06%。
根据7月底中国证券业协会对134家券商未经审计财务报表统计,证券行业2020年上半年度实现营业收入2134.04亿元,同比增幅为19.26%;实现净利润831.47亿元,同比增长24.73%。中信建投中期业绩大幅好于行业平均,也好于昨日公布业绩的中信证券(其中期净利润同比增幅为38.48%)。
中信建投将业务分为投资银行、财富管理、交易及机构客户服务和资产管理四大板块。今年上半年四大板块均实现业绩同比正增长。
投资银行业务上中信建投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完成股权融资项目22单,主承销金额人民币693.13亿元,两者均位居行业第1名。公司债务融资业务共计完成1164单主承销项目,主承销规模人民币5728.03亿元,两者均位居行业第2名。2020年上半年,公司共承销疫情防控专项债人民币207亿元。
中信建投投资银行业务板块实现营业收入合计人民币19.82亿元,同比增长22.61%。项目储备方面,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在审IPO项目53个,位居行业第2名,其中上交所主板项目17个、科创板项目13个、深交所中小板项目5个、创业板项目18个;在审股权再融资项目(含可转债)36个,位居行业第2名。
财富管理业务板块,2020年上半年,公司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市场占比3.22%,位居行业第10名;截至2020年6月30 日,公司代理股票基金交易额人民币5.45万亿元,市场占比3.22%;销售标准化产品人民币379.66亿元,代理销售金融产品净收入市场份额3.54%,位居行业第9名。2020年上半年,公司融资融券利息收入位居行业第10名;股票质押回购利息收入位居行业第8名。
公司上半年财富管理业务板块实现营业收入合计人民币25.51亿元,同比增长18.35%。
交易及机构客户服务业务板块是中信建投业绩增幅最大的板块。股票交易业务方面,2020年上半年公司在结构性行情中准确把握了板块机会,取得了较好的绝对收益。公司大力推进场外期权业务,截至 2020年5月末,场外期权存续名义本金位居行业第3名。固定收益业务方面,2020年上半年公司继续保持稳健的自营投资风格,债券自营精准把握市场节奏,稳健的配置与积极的方向性交易相结合,取得较好的投资收益;债券销售保持传统领先地位,公司债销售规模和只数继续位居行业第1名。
中信建投表示,上半年交易及机构客户服务业务板块实现营业收入合计人民币42.79亿元,同比增长261.10%;下半年,公司将继续加强宏观经济研究和市场策略研究,持续关注经济环境及行业变化,秉承价值投资理念,深入研究行业,挖掘个股机会,进行板块配置,力争实现与市场环境相匹配的稳定收益,同时紧密跟踪上市公司动态,防范控制风险。
2020年上半年,中信建投根据资管新规“净值化管理”和“去通道业务”等要求,大力推动净值型主动管理业务的发展。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受托资产管理规模位居行业第6名;主动资产管理月均规模位居行业第6名。中信建投基金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人民币217.20亿元,较2019年末增长26.29%。中信建投资本私募基金管理规模人民币374.76亿元,较2019年末新增人民币9.21亿元;完成退出项目35个,平均投资收益率达105%。
上半年公司资产管理业务板块实现营业收入合计人民币7.53亿元,同比增长3.40%。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以来中信建投屡次因与中信证券的合并绯闻而股价大涨。尽管之后屡次否认,但毋庸置疑传闻对中信建投股价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今年以来公司股价涨幅高达72.56%,远超其余大部分非次新券商股。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近期中信建投二级市场上正面临一个不大不小的利空——根据公司8月24日晚间的公告,9月1日,上海商言投资中心(有限合伙)所持有的公司1.51亿股限售股即将上市流通,以目前市价计算市值为78.61亿元。
在8月25日,中信建投小幅承压,以下跌2.86%报收,跌幅在A股证券板块中排名第三。
某券商非银行业分析师指出,中信建投受到市场热捧,原因一是投行上的领先地位,其ROE一直位于行业前列;二是屡次与中信证券合并的猜想也为市场带来了想象空间。但目前中信建投市净率已经超过6倍,估值明显高于板块平均,投资者应保持一定谨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