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精神贯穿着深圳40年城市发展史的全过程。
每经记者 吴抒颖 每经编辑 甄素静
深圳市都会城市研究院院长高海燕
我是2002年来到深圳的。深圳既是我的工作对象,也是我的生活场所。在某种程度上,既见证着深圳奇迹般的发展,也与这座城市一起共同成长。
纵观深圳的历史,改革是深圳重要的价值源头,这种精神也一直贯穿着深圳40年城市发展史的全过程。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从相对封闭性的经济体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开放,每一步、每一个过程,都充满着大大小小的改革。从土地、产权乃至政府机构和市场体制改革等,不同时期、不同节点、不一而足。
如果说改革是深圳的根,那创新就是深圳的魂。政府创新、社会创新、市场创新、企业创新,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这种创新的独特性在于,创新是一种立体性的混合创新。不是某一个空间、某一个领域、某一个群体、某一个人的独立创新,而是全社会的、普遍的、网络状的创新。整个城市就是一个普遍意义的创新结构和创新生态。政府官员的创新意识和企业家的创新也是相互匹配和互相促进的。
在某种程度上,创新已经成为深圳的一种共同意识和城市本能。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开放的地区同时也是典型的移民城市,深圳拥有自由和开放的天性。这里没有太多的自我设限和对别人设限,无论是商业创新,抑或是生活方式。
也因此,深圳显得多元而复杂(这正是现代文明的基础),在这里,没有基于身份的焦虑,更容易让人基于内心做出选择,基于创新本身开展创新。
和大多数从外乡抵达深圳的人一样,深圳曾经是我们未知的旅程,或者是我们人生“探险”的一部分。也许正是我们所有人对深圳曾经的那种期待和我们在这里奋斗的经历,一起汇集和混合成了整座城市的“乡愿”。这或许就是深圳独有的一种共同情感。
于我而言,以前,深圳是我的远方,现在是我的“第二故乡”。作为一名对深圳具有“精神依存度”的深圳人,我希望深圳未来是它能作为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城市崛起。
尽管今天的深圳因为本身是在全球贸易体系和全球生产分工体系下不断得到发展的城市已经具有了“全球属性”,甚至,在一定意义上看,全球化就是深圳很重要的价值来源。但我还是希望未来深圳的全球化价值框架中,不仅在产业经济、科技创新和城市形态上是一座全球性城市,更希望在城市文明、生活方式、社会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上也是一座全球性城市。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