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黄名扬 每经编辑 杨欢
全球化与世界城市(GaWC)研究网络,自2000年以来不定期发布的《世界城市名册》,被誉为“全球关于世界一、二、三、四线城市最权威的排名”。8月21日,最新《世界城市名册2020》正式对外发布。
从今年的入围情况来看,Alpha等级(世界一线城市)中有6座中国城市入围,其中香港、上海、北京同为Alpha+,广州、台北和深圳3个城市入选Alpha-。与《世界城市名册2018》对比,上海上升一位,北京下降两位,广州和台北则从Alpha城市下滑至Alpha-城市。
Beta等级中表现最为亮眼的是成都,其作为唯一入选Beta+(世界二线强城市)的中国城市,“成为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第五个中国内地城市”,GaWC副主任本·德拉德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不仅如此,作为新一线城市的“领头羊”,成都的上升速度更是持续“开挂”。
在早前2016年的排名中,成都的表现曾被称作“暴力拉升”,因其连升4级至Beta-,成为所有城市中上升最快的城市;上一次排名(2018年),成都位次上升至71,再度跃升2级至Beta+。今年的最新榜单中,成都排名较2018年再次提升12位,位列全球第59名。郑州、西安则首次上榜Beta-以上级别。
对此德拉德指出,成都的这一崛起,延续了2010年开始的成长轨迹。“且考虑到时间跨度很短,城市经济变化通常又较缓慢,特别是成都在2010年至2018年期间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增长,这一次仅在两年内再度上升12位,是相当显著的进步。”
世界排名三度跃升,成都靠什么?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硬条件”加速提升
在《世界城市名册》的评价体系中,GDP并不是必要的评价指标。其主要考虑金融业和保险、广告、法律等商业服务,通过考察其行业内公司在全球主要城市的办公网络和信息流动,来分析城市之间的互动和连通。
德拉德解释,“我们的重点不在于城市本身的规模或者本身的经济,而在于勾勒和理解其经济,是如何跟全球经济联系起来的。”在此背景下德拉德指出,“当观察2010年后的变化时,我们发现成都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连接’受益城市”。
成都发展最大的外部变量,就是西部开发开放和“一带一路”。去年是西部大开发20周年,成都无疑是西部大开发的受益者;2013年秋,“一带一路”建设大幕开启,更是引领成都由内陆腹地跃升为开放前沿。
一组数据是:从1987年到2013年,成都用了26年,国际(地区)航线数从1增加到70;但最近6年间,成都加密航线就多达52条,开放的“加速度”可见一斑。
而机场作为城市间的瞬时连接网络,也是GaWC研究城市国际化程度时所关心的。2018年德拉德到访成都时,就对明年即将投运的天府国际机场关注有加。“近年来,大量基础设施建设确实让中国城市在全球连通性上有了极大的提升。有了‘一市两场’,成都交通方面的能力必定会大大增强。”他说。
第二个4F机场落地,背后实际上正是成都联通世界的直观需求。
目前拥有4F级双机场的城市并不多见。在中国内地,只有上海、北京和成都;放眼国际,也是纽约、洛杉矶、伦敦等少数站在塔尖上的城市——这些城市,在《世界城市名册》上的排名也几乎都在Alpha或Beta级别。
如中国民航大学航空运输经济研究所所长李晓津所说,纵观世界级城市群,因经济活跃、高收入人群多,对航空运输的需求十分旺盛,因此当中许多城市都有多个机场,甚至多个大型国际枢纽机场。
在成都,世界500强企业中有超过300家落地,对国际物流通道的要求颇高。今年上半年,成都进出口总额逆势增长,同比增长23.5%,是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千万级城市中增速最高的。
旺盛的需求下,今年6月,成都既有的双流国际机场已实现旅客吞吐量323.7万人次,当月和上半年旅客吞吐量均位列全国第一;该机场起降架次量2.7万架次,连续两月居全球第一。陆路方面,1-6月成都国际班列开行1810列,增长40.9%,其中中欧班列增长57.7%。
各种信号均指向德拉德所指出的趋势:在国际化层面,虽然成都近两次排名,都是北上广深之后的中国内地城市第五位,但“这一差距在某种程度上已在不断缩小。中国的国际化网络正越来越明显地形成一种多中心格局,成都正是该体系中的主要节点”。
“软实力”持续增强
“进一步提升国际化,需要更大程度地将全球主要城市成功的‘硬件要素’与‘软件要素’相结合。”
两年前,德拉德在给中国城市提出国际化建议时就曾指出,不仅是机场、大学、知识密集型商业园区等“硬件”,国际化营商环境、注重生态和社会可持续性、提高生活条件和城市文化吸引力等“软件”同样重要,两者应“综合发展”。
两年来,成都在国际舞台上的频繁亮相,不仅体现了成都在“软件”方面的努力,也一定程度解释了其世界位次再度拉升的原因。
2019年恰逢中日韩合作机制启动20周年,也是中国第三次以轮值主席国身份主办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然而,与前两次均在北京举行不同,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选址成都。这也使得这个中国西南部城市,在中外媒体的镜头中迎来高光时刻。
无疑,举办类似的国际性会议或赛事,能快速提高城市国际化“曝光”。对此,成都实际上有一套完整的营城逻辑。2018年,成都提出打造“三城三都”。其中,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正是其跻身世界先进城市行列的战略选择之一。
从2016到2019年,包括去年的第18届世界警察和消防员运动会在内,成都共举办国际体育赛事近70项,中国高级别体育赛事160余项。未来几年,2021年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2022年乒乓球团体世锦赛、2025年世界运动会等重磅国际赛事,还将轮番在此上演。
对志在跻身世界城市行列的成都而言,密集承办国际赛事是强力的“助推剂”;另一角度看,重磅国际赛事一一认可成都,也正是其近年来不断提升国际化“软实力”的结果。
国际大体联主席奥列格·马迪钦在成都考察时就曾指出:“成都的发展理念是全球性的、国际化的,同时也是绿色的,这跟世界大运会的理念完全契合。”
“成都提升创新能力和宜居度的一系列措施,均代表着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在德拉德看来,周遭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又是成都的先天优势。“很少有大城市被自然所环抱,这能够大大提升生活的愉悦感和城市的宜居度。”
也是在2018年初,“公园城市”这一全新理念,被写入成都新的总体规划,成都明确提出将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率先擘画出公园城市空间形态,今年东部新区的成立,更不断推动其城市格局由“两山夹一城”向“一山连两翼”转变。
建设“公园城市”,体现的不仅是成都对看得见的空间绿化的重视,更是其城市发展理念的升级——是对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视,亦是城市从“产人城”到“人城产”发展顺位的转变。
“如果成都坚持其成长轨迹,我预计在接下来的《世界城市名册》考评中,成都的等级极有可能还会发生变化。”德拉德说。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