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毕陆名 何小桃
富士康的股价没能上头条,一则澄清声明却刷爆全网!
8月13日晚间,富士康科技集团通过官方微信发布声明称,彭博新闻社关于公司第二季度投资法人说明会相关报道不实。
声明全文如下:
针对彭博新闻社(Bloomberg News)关于本公司第二季度投资法人说明会相关不实报道,富士康科技集团声明如下:
1、说明会中,公司皆未针对单一客户、厂区以及产品讯息发表评论;
2、公司所对外阐述的全球产业趋势看法,该媒体亦有过度解读,标题存在曲解误导情况,望外界勿以讹传讹。
据证券时报,当地时间8月12日彭博社的一篇报道称,鸿海(也即富士康)董事长表示,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时代已经结束,并且计划分割中美两大市场的供应链。但富士康表示,并未这样说。那么,事情的经过究竟是怎样的?
一篇外媒报道引发关注
据证券时报,近日,彭博社一篇题为“苹果制造商说,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时代已经结束”的报道被海外各大主流媒体转载,自媒体上也随处可见。据彭博社报道,苹果的主要供应商和其他十几个科技巨头计划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分割供应链,并且认为“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时代已经结束。
据彭博社的报道,鸿海精密工业董事长刘扬伟(Young Liu)表示,将逐步在中国以外增加产能。这些产能包括从iPhone到Dell台式机和Nintendo Switches的小工具。国外的比例目前为30%,高于去年6月的25%。随着富士康将更多制造业转移到东南亚和其他地区,这一比例将上升。
图片来源:鸿海2020二季度法说会录像
刘扬伟说:“无论是印度,东南亚还是美洲,每个国家都有制造业生态系统。”他补充说,“尽管中国在富士康的制造业帝国中仍将发挥关键作用,但该国作为世界工厂的时代已经结束。”
刘扬伟去年曾表示,如果需要,苹果最有价值的产品iPhone可以在中国以外生产。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9个城市设有12家工厂。该公司生产从iPhone和Nintendo Switch到Dell的计算机的所有产品,并且在收购Sharp和随后的Toshiba的PC业务之后,对电视和个人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该公司还拥有Belkin,他们于2018年收购了Belkin。
87%受访美企表示不打算将生产线搬离中国
事实上,对于中国制造的质疑从未停止过,在中美贸易争端爆发之后,这种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多。然而,数据狠狠地打了质疑者的脸。
据7月份进出口数据,中国7月出口同比(以美元计,下同)增长7.2%,大超市场预期的0.7%。中国再度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出口分别同比增长12.55%、-3.43%和-1.97%,均较上个月有大幅回升。在出口占比中,防疫物资的贡献有所下降,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贡献上升,灯具、家具及其零件、玩具等商品出口增速都有明显提升,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大增。
与此同时,前7月,我国稳外资也可圈可点。
商务部统计,1-7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5356.5亿元,同比增长0.5%(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较1-6月回升了1.8个百分点,由负增长转为正增长;7月当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34.7亿元,同比增长15.8%,连续第4个月实现单月吸收外资正增长。
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司长宗长青表示,今年以来我国吸收外资主要有三个特点,首先是服务业发挥支撑作用。1-7月服务业实际吸收外资4145.9亿元,同比增长11.6%,占我国吸收外资比重77.4%。其中,高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27.4%。
其次,主要投资来源地保持稳定。“三是外资大项目持续落地。1亿美元以上外资大项目到资占比68%,埃克森美孚、宝马、丰田、英威达等不少跨国公司不断加大在华投资,加快在华布局。”
另外,据报道,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11日发布的2020年度会员调查显示,近七成受访美国企业对中国市场未来五年的商业前景感到乐观。基于对中国市场的“长期信心”,87%的受访美国企业表示不打算将生产线搬离中国。
对此,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下阶段,中国还将继续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建设好开放平台,优化营商环境。我们相信中国的发展会为各国企业提供更多机遇,中国与各国合作共赢的蛋糕一定会越做越大。
德媒:中国“世界工厂”地位不会因疫情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参考消息》曾刊登德国之声电台网站文章《疫情过后,中国还会是“世界工厂”吗》。文章表示,新冠疫情的暴发和政府出台的种种控制措施给全球供应链带来影响,工厂突然停工,超市无法补充库存,不少货物出现紧缺。这场危机造成前所未有的混乱,全球各大企业从中汲取教训,以便未来更好地应对冲击。不过,大多数公司并不会考虑抛弃中国这个世界大工厂。
美国沃顿商学院运营、信息和决策教授莫里斯·科恩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我并不认为中国作为制造业主要供应商的地位会改变。也许某些行业会有变化,但总体来说,不会出现结构性改变。有些人说我们要把制造业撤回美国,但这是不会发生的。”
过去20年,西方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开拓新市场而大规模进军中国,中国逐渐成为全球供应链的核心。如今,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球比重的20%,这也和外企在中国的投资不无关系。根据德国一家公司的调查,五分之四的大型企业都依赖中国供应商。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原因,近几年一直有外国企业试图将业务迁出中国。2018年至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激烈之时,也有不少外企为了避免加征关税等原因,寻求将业务迁到邻国。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生产和供应链专家克努特·阿利克说:“疫情危机期间,许多公司都在寻找替代中国的供应商。有些公司找到了,但有些公司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没有找到。那些找到替代供应商的人未来不会再转回到中国生产。”
不过有不少专家认为,即使企业在其他国家找到供应商,也将继续留在中国,以便在这块巨大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它们将此称为“中国+1”战略。还有一种说法是,其他国家可能在技术工人、基础设施和原材料方面无法满足这些企业的需要,难以替代中国。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富士康科技集团官方微信、证券时报、每经APP、参考消息
封面图为每经资料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