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特约评论员 尹中立(荣盛发展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研究员)
7月底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传递了很多新的信息,其中的“双循环战略”尤其引人关注。笔者认为,双循环战略将更加倚重资本市场。
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自今年4月份的政治局会议以来,最高决策层已经多次提到双循环战略,这次再次重申,而且强调要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可以预见,双循环战略必将成为十四五计划的核心内容。笔者试图从股市投资者的角度来分析和探讨双循环战略问题。
何谓“双循环”新格局?
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这个座谈会上,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明确的阐述。
习近平强调,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双循环战略”对应的是“国际大循环战略”,后者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提出的,核心思想是利用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以此带动中国的工业化发展,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指导思想。国际大循环战略的本质是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并迅速成为世界工厂可以看作是国际大循环战略的结果。正是实施了国际大循环战略我国才实现了经济的起飞并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事实已经证明,中国实施国际大循环战略是完全正确的选择。为什么曾经正确的战略需要调整?因为实施国际大循环战略所需要的外部条件已经出现巨大变化,按照总书记说法是“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可见,用“双循环战略”来替代“国际大循环战略”是重大的战略转变,也是化被动为主动的应对策略。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做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
成功关键是科技创新
以笔者之见,今年上半年双循环战略已经开始启动,标志性的事件是在海南和北京等地增加了免税店的牌照,通过在国内增加免税商品的销售替代部分商品的出口。最近,与免税牌照有关的上市公司股票受到追捧,但从牌照的价值看,“物以稀为贵”,随着免税牌照快速增加,其含金量应该是贬值的。
双循环战略能否成功的关键是科技创新。在过去的国际大循环战略环境下,欧美占据产业链的高端,他们拥有类似芯片设计与制造、电脑操作系统、飞机发动机等等关键技术,我国一直处在产业链的中低端。2018年以来,美国正式利用占据产业链高端的优势向中国实施贸易制裁,我国要破解这个困局就必须采取措施补齐关键环节的技术短板,科技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和重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资本市场的积极配合。
用科技创新推动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这个设想很早就出现在政府的文件里,但进展有限,原因是贸易全球化背景下,自主研发不如直接购买国外的技术和产品。2018年以来,美国突然制裁中兴通讯和华为公司的行为警示我们,经济全球化的格局正在发生逆转,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直接影响到经济安全,我们不能仅仅用经济和财务的视角来分析核心技术的研发成本与收益问题,更应该考虑它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如何才能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从全球的历史经验看,政府的财政扶持与资本市场的财富激励相结合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正因为如此,2018年10月20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第十次专题会议,深入研究有利于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重大改革举措,首次提出“发挥好资本市场枢纽功能”。
为了发挥资本市场的枢纽功能,股票市场实施了一系列制度改革,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企业,推出了科创板并实施注册制,创业板市场的注册制改革亦基本就绪,新三板的转板制度也已经落地,退市制度加速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集体诉讼制度正式对外发布。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资本市场更好地推动中国的科技创新,也是更好地服务于双循环战略。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