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赵庆
7月30日,据新疆发布微博消息,疫情期间,来乌返乌人员和离乌人员管理措施有哪些调整?乌鲁木齐本市的居民从外地返回后能否进入小区?7月30日17时,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就乌鲁木齐市新冠疫情和防控工作举办的第十三场新闻发布会上,乌鲁木齐市副市长宋亚君介绍了具体情况。
7月28日,乌鲁木齐市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对来乌返乌人员和离乌人员管理措施做了调整。
一是关于各地来乌返乌人员。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要求,坚持精准管控,严格查验近14日内外地所有来乌人员相关健康信息码信息和7日内核酸检测报告。
根据全国各地疫情防控实际,对抵乌人员实施分级分类、精准管控。高风险地区抵乌人员,须经14天集中医学观察后方准予通行;中风险地区抵乌人员,持有省级健康码“绿码”、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防疫健康信息码“无异常”、新疆健康码(含乌鲁木齐畅行码)“低风险(或绿码)”,且持近7日内核酸检测报告(阴性)的,落地核酸检测无异常后即可通行;其他地区抵乌人员,持省级健康码“绿码”、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防疫健康信息码“无异常”、新疆健康码(含乌鲁木齐畅行码)“低风险(或绿码)”,且持近7日内核酸检测报告(阴性),准予通行。
二是关于外地离乌人员。自7月17日起计算,在乌停留满14天的外地人员,如需返回外地,须持新疆健康码(含乌鲁木齐畅行码)“低风险(或绿码)”和7日内核酸检测报告(阴性)和抗体检测报告(阴性)。乌市人员原则上“非必要不出乌”。离乌人员应由本人向居住地、宾馆所在社区提出申请,社区在核验所提交资料无异常情况后,批准申请。各区(县)疫情防控指挥部、市交通运输局安排将离乌人员免费送至机场候机大厅、火车站候车大厅。机场、火车站、公路查验旅客相关健康码信息以及核酸检测报告(阴性)和抗体检测报告(阴性),并确认无发热等异常情况并登记后,准予进入候机、候车大厅或放行。
三是关于本地居民返回人员。乌鲁木齐市的本地居民从低风险区和中风险地区返回的,应持有相关健康码和核酸检测报告,提前联系居住地所在社区,将行程安排告知包户干部,以便于顺利进入小区回家。乘坐飞机或火车返乌人员,抵达乌鲁木齐机场航站楼或乌鲁木齐站后,由乌市工作人员查验相关健康码和核酸检测报告,无异常的乘免费公共交通工具,送至居住地小区门口,并由社区查验相关信息后,即可进入小区。驾车从公路返回的人员经核验相关健康码和核酸检测报告后入乌,由社区确认相关信息后,安排引导返回居住地小区。需要提醒的是,进入居住地小区后,须严格执行乌市封闭式小区管理的各项规定。
乌鲁木齐市公安局:不服从疫情管控 将依法采取强制措施
在今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乌鲁木齐市公安局法制支队副支队长木拉提·阿不都瓦依提介绍,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及自治区公安厅发布的《关于依法严厉打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违法犯罪行为的通告》,疫情防控期间,每一位市民都应当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疫情防控有关规定,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做好自我防护,出入公共场所必须佩戴口罩、保持相应间距,配合开展体温检测、排查、隔离观察和治疗等防控工作,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当及时向居住地社区居委会、村委会报告,如实提供信息。
“对不服从疫情管控的,我们依法对其采取强制措施。”木拉提·阿不都瓦依提说。
乌鲁木齐市公安局法制支队副支队长木拉提·阿不都瓦依提介绍,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及自治区公安厅发布的《关于依法严厉打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违法犯罪行为的通告》,疫情防控期间,每一位市民都应当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疫情防控有关规定,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做好自我防护,出入公共场所必须佩戴口罩、保持相应间距,配合开展体温检测、排查、隔离观察和治疗等防控工作,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当及时向居住地社区居委会、村委会报告,如实提供信息。
“对不服从疫情管控的,我们依法对其采取强制措施。”木拉提·阿不都瓦依提说。
“多措并举”保障古尔邦节期间物资供应
据中新网消息,乌鲁木齐市副市长宋亚君在新疆30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称,为保障古尔邦节供应需求,乌鲁木齐市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全力做好节日期间的物资供应保障工作。
宋亚君说,节日期间,乌鲁木齐每天牛羊屠宰量和家禽屠宰量都较以往有大幅提高。启动市级储备肉投放工作。对牛羊肉实行鲜肉投放,自7月29日至8月12日,计划连续15天投放鲜肉牛羊肉,预计投放羊肉200吨、投放牛肉150吨。
据介绍,乌鲁木齐还加大本地蔬菜的生产供应力度。确保日上市新鲜蔬菜品种达到40种以上、1000吨左右,不断丰富市民的“菜篮子”。确保各大市场粮油奶蛋等副食品供应充足,节日期间可日供应牛奶260吨、鸡蛋120吨左右。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通知称,7月31日是古尔邦节,放假三天。8月1日(星期六)、8月2日(星期日)正常休息。即:7月30日至8月3日放假调休,共5天。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新疆发布、中新网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