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姚亚楠 每经编辑 肖芮冬
随着高考成绩的陆续公布,填报志愿成为当下数千万考生面临的头等大事。“七分考,三分报”,十年寒窗能否被心仪的院校与专业录取除了要靠“真金白银”的分数,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志愿填报技巧相关。
记者注意到,在海量庞杂的招考信息与“分尽其用”的精准填报需求之间,高考志愿咨询服务这门生意应运而生,高考志愿规划师及相关服务机构可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职业兴趣、家庭背景、未来规划等为其提供个性化高考志愿填报方案,“不浪费一分”、“低分捡漏”是部分机构在宣传中频频提及的功能和亮点。
檀鹿(化名)的妹妹2018年参加高考,当时还在读研的他利用暑假时间将妹妹所在分数段的所有高校信息研究了个遍,并且已经有了成熟的志愿填报样本,但即便如此,他的父亲还是托关系辗转找到当地一位著名的“高考志愿规划师”,付了近3000元咨询费,希望寻求更专业的志愿填报建议。“别的家长都给孩子花这份钱了,我们不花,万一了解得不充分,以后要后悔。”这是檀鹿父亲的考虑。
充分认识到志愿填报的重要性,担心信息偏差影响孩子前途是多数家长在购买此项服务时“绝不手软”的原因。“读书这么多年什么钱都花了,不差这临门一脚,但凡能帮到孩子,这钱就必须花。”河南一位考生家长这样说道。
除了家长们花钱买安心的心理,近年来,随着“新高考”在不同省份逐步落地,志愿填报规则与方法也出现了很大变化,考试科目设置、招生录取机制、投档录取方式等变化对志愿填报与录取有很大影响。此外,山东、浙江、河北等省陆续推进一二本合并,这也为考生和家长在学校的筛选上增加了难度。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这件事倒不是有多难,但招考院校和专业信息庞杂,筛选起来确实耗费时间和精力,并且时间紧迫,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仅有几天时间,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以还是有挑战的。”檀鹿认为。
杨歌从2017年起全职从事志愿填报咨询工作,其第三方平台账号拥有23万的关注用户,其中多数为考生及家长,他告诉记者,绝大部分考生了解志愿填报信息的途径主要有百度百科;社交平台上的各种现身说法、技巧和方法指引、个人评价;有大学就读经历的亲戚邻居的道听途说或者个人经历;各种大学、专业,以及志愿填报职业规划相关自媒体。“整体来看,渠道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信息的碎片化、单一化、守旧情况比较严重。”
在海量庞杂的招考信息与“分尽其用”的精准填报需求之间,高考志愿咨询服务这门生意应用而生。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954家高考志愿咨询服务企业,其中成立时间在1年内的企业有390家、占比高达42%;成立时间在1~3年的企业有280家;成立10年以上的企业仅有28家。
根据考生的不同需求,目前市场上产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志愿填报类APP、网站等,其主要利用历年录取分数线、招生计划等大数据,结合考生自身情况为其智能推荐匹配的院校与专业信息,价格通常在千元以内。另一类是更侧重个性化服务的一对一咨询,由高考志愿规划师为考生提供一对一报考指导,客单价相对更高,几千元至上万元不等,不同城市间服务定价也各不相同。
“高考志愿填报服务目前还不能称之为行业,只能算一种社会需求。”优志愿创始人兼CEO耿忠诚向记者表示,他于2014年创立优志愿,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为考生提供更精准的、可量化的志愿填报依据。“目前这一市场规模大概在10亿左右,渗透率不足10%,还有90%的需求有待激发、满足,未来随着专业服务观念的普及,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容。”
相较于一对一咨询,在线数据产品更容易实现规模化经营,耿忠诚认为,虽然历年分数线、招生数据都是一样的,但对数据的规模化处理能力及智能推荐的精准度是此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据他介绍,优志愿为此投入了70多人的技术团队做数据处理与算法优化。
填报高考志愿是一个低频行为,这是此类企业在商业模式设计上首先要面临的困境,如何让志愿填报这一低频次、高爆发性产品具备更高的使用频次?耿忠诚认为,在当下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高中生需要尽早明确自己的大学专业方向,并以此为依据对高中课程有选择性地学习,这需要学生对学业规划更早介入。因此,除了志愿填报,新高考选科、学业测评等升学规划服务是企业可以延展服务的。此外,高考并不是学习的终点,是职业化教育的新起点,未来志愿填报服务数据有望与学生个人深造、求职、就业等生涯规划相关数据打通,发挥更大的价值。
除了数据与算法提供的精准匹配,高考志愿的填报与个人的家庭背景、未来规划等因素息息相关,因此更偏重个性化的一对一咨询也存在一定的市场,檀鹿父亲当时购买的就属于此类服务。记者注意到,这一服务的客单价更高,相关咨询服务机构规模相对较小,其中不乏个人从业者。
据杨歌介绍,志愿填报咨询服务的核心特点就是个性化,因此需要从业者具备足够多的信息积累,并且有一定的整合、编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能力,但这种积累是天长日久的,无法靠系统性的学习来速成,因为需要的知识和信息是庞杂、面面俱到的。目前来看,从业者并没有明显的来源和背景,以兼职为主,相对来说老师多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高考志愿规划师尚不需要严格的资质,准入门槛相对较低,行业规范也未完全建立,因此市场乱相时有发生。
据檀鹿观察,这类咨询机构通常会在高考前后举办各类招生政策解读、志愿填报方法讲座,聘请名师为家长们答疑解惑,提前将“潜在用户”锁定,但在正式志愿填报期间实际为考生服务的未必是讲座中的名师。
“我们当时接触到的那位老师对高校信息的了解就很匮乏,业务也比较生疏,我说的学校他甚至还要在电脑上现查。”檀鹿告诉记者,“我研究后发现,能帮助考生最大化利用分数的是提前批和中外合作办学这个领域,但这些领域变化太多,比较复杂,当时的老师可能研究不过来,根本没有向我们提及。”在经历过一次不专业的咨询体验后,具有咨询研究背景的他和同学开始着手成立一个团队,对志愿填报进行深入研究。
在他看来,高考志愿咨询服务需要提供的信息量远不止分数与院校信息匹配这么简单,学生入学后实际所在的校区、学校转专业的时间点和要求等,不仅对学生入学后的真实体验感相关,更可能关系到未来保研深造等情况,这些因素都需要提前帮考生考虑到,并且把准确的信息收集到。
此外,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难以规模化发展也是此类企业需要面临的问题之一。“服务对象只能是少数人,这是现状,但似乎只能如此。”杨歌表示,志愿填报需求的季节性特别强,基本集中在七八月份,每一个服务对象需求都不尽相同,非常个性化、碎片化,这些特点决定了一对一咨询领域无法形成领军企业,只能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政。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