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专访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新财经”视域下的高等财经教育和人才培养

    每日经济新闻 2020-07-22 22:59

    每经记者 朱玫洁    每经编辑 杨翼    

    近日,各地高考分数陆续出炉,考生们面临人生很重要的选择——志愿填报。

    多年以来,出于其广阔的就业前景、较高的薪酬回报,“财经”专业深受追捧,大量的头部考生涌入财经类院校。

    为此,《每日经济新闻》(下称NBD)专访了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在他眼里,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市场对财经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居高不下,多年来一直位居前三。而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日新月异,正不断改变和重塑财经领域的内涵和外延,引发、催生“新财经”,一位财经人所需的能力与修养也在发生变化。

    图片来源:图据上海财大官网

    财经从业者应是专才、全才

    NBD:经济大发展的时代下,财经是为显学。在您眼里,财经是一个什么样的专业领域?有什么特点?

    徐飞:财经即财政、金融、经济,中国的财经概念源于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具体学科有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税务学、保险学、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审计学等。国际语境下的财经是包含商科在内的广义财经,涵盖经济金融类和管理类,不同国家、不同大学在专业细分上也有差异。

    财经专业就业优势主要体现为:

    一是就业面广。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家将经济建设置于首位、视为根本,并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财经人才大有用武之地。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无论是大型国有、三资企业还是小型民营公司都有对财经类毕业生的旺盛需求,而且受行业结构调整变化的影响也较小。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财经类专业的就业途径将越来越宽。

    二是市场需求量大且稳定。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市场对财经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居高不下,多年来一直位居前三。未来许多新兴产业还将对财经人才产生新的需求。以互联网金融为例,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类公司,主要提供基于互联网的金融电子商务服务,例如苏宁、京东等;互联网金融技术类公司,主要提供基于互联网的金融技术服务,如第三方支付公司;互联网金融管理工具类公司,主要为用户提供便利与具有个性的管理工具,如理财工具或信用卡管理工具等。

    三是平均薪酬相对较高。在一些人看来,财经是富足的代名词,金融是财富的同义语。

    要成为合格的财经人才,需要进行严格全面的训练和系统深入的学习。财经专业主要课程可分为基础类、经济类、金融类、管理类和法律类。

    财经的特点体现为:

    其一,专业性。通常,财经专业对职业资格的要求更加严格,普遍要求具备资格证书,如注册会计师(CPA)、特许金融分析师(CFA)、金融风险管理师(FRM)、注册财务策划师(RFP)等,未取得这些从业资格证的人员,不得从事相关工作。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财经类专业不断提高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相应地对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最典型的就是金融类专业。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财经方面的行业规范和标准也迅速与国外接轨,财经人才还需要过硬的外语水平。

    其二,复合性。财经涉及经济管理领域的诸多交叉环节,没有熟稔的经济、金融、管理知识和足够的专业水准,很难成为合格的财经人才。实际工作中更可能涉及法律、计算机、数学、外语等多项专业技能,这也是大量非财经专业毕业生得以进入相关行业的原因。高级财经从业人员尤其应是“专才”与“全才”的结合体,能融汇专业体系内外的各类知识,通晓多种专业技能,拥有复合化的知识结构。

    其三,实践性。财经不但需要多维度知识的融会贯通,还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平衡。财经是显学,具有强烈的实践品格,与现实联系密切,注重务实管用,强调应用性和操作性,崇尚学以致用和经世济民。

    从“备受追捧”到“理性回归”

    NBD:财经专业因其良好的就业效应,备受追捧。这种热度为财经专业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从投档线看,近两年财经专业似有降温,这种变化如何理解?

    徐飞:这种热度为财经专业发展带来的最大影响是,吸引了非常优质的生源,实际体现为这些年来的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居高不下。但近两年财经专业报考热度有所降温,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家对经济“脱实向虚”的扭转和坚定地“脱虚向实”的意志。

    众所周知,实体经济和以金融为代表的虚拟经济是一对范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方面,实体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石,是强国之基、富民之源,壮大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实体经济既关乎供给,也关乎需求,自古以来就是国之大计。

    另一方面,金融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助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社会化经济系统形成投资、生产、分配、消费与储蓄的良性循环。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就世界范围来看,市场过分推崇“经济的核心是金融,金融的核心是三率(利率、税率、汇率)”,实体经济过度金融化、空心化大行其道。加之金融是“快变量”,实体是“慢变量”,在全社会浮躁功利的氛围下,追逐快钱、热钱、大钱成为风尚,对实体经济的慢钱、冷钱、小钱(微利)不屑一顾,经济泡沫化、杠杆化甚嚣尘上。在中国,由于多年来供给侧制约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结构性难题未能很好破题,加之产能过剩,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放缓,大量信贷资金违规流向股市、楼市,资金脱离实体经济在金融体系内空转和套利的现象普遍存在,原本通过金融的“活”来带动现代经济的“活”,却变成金融的“自娱自乐”和自嗨。

    当前,国家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投向制造业尤其是先进高端制造业,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水平,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全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同时,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

    以上是近两年财经专业有所降温、财经类毕业生就业不及从前的根本原因。除此之外,从人才市场看还存在以下不利因素:

    一是财经类专业毕业人数众多。由于持续的财经热,开设财经类专业的大专院校众多,伴随着财经类行业火爆的是各地非财经类高校纷纷开设财经类专业,不仅师范类院校,许多理工类院校也都开设了财经类专业。据教育部 2020年6月30日最新数据,全国财经类高等院校共有229 所,占全国普通高等院校 (2740 所) 的8.4% ,院校总数位居理工科院校、综合院校和师范院校之后,数量庞大;开设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院校超 1026所,占本科院校 (1258 所) 的 81.55% ,可谓“无校不财经”。

    二是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吻合度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改进。毕业生自身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知识结构不完善、综合素质不高、胜任力和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三是财经行业历来有重经验的传统。对实际操作要求较高,很多用人单位对经验的要求甚至超出对专业的要求,这成为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新财经”的四个主要“面向”

    NBD:财经专业的教育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应在哪些方面发力?

    徐飞:自教育部大力发展“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以来,“新财经”应运而生。“新财经”处于新时代教育、经济与科技的交汇点,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新方位。

    历史与现实充分表明,高等财经教育发展始终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同行。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崛起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同时高等财经教育以其鲜明的行业背景、独特的学科优势、出色的社会影响力,成为推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综观高等财经教育发展大势,新财经正面临着建设思路的转换期和高质量发展的突破期,在这一发展阶段要做好“四个面向”,并在培养“有德的”财经人才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面向未来

    新财经不仅要有新课程、新专业、新标准、新模式,更应有新定位、新理念、新理论和新体系,要坚持守正创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明晰发展方向,站高一步、看远一步、想深一步,做到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明其将往。

    当今世界,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性、关键性作用越来越突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新财经视域下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必须更好地把握创新时代对财经人才的需求和规律,更准确地预测和解决人类前途命运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才能在改革发展中充分释放财经教育红利,更好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

    特别地,面对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的“逆全球化”思潮,新财经应未雨绸缪,对需直面的若干重大且紧迫问题进行超前研究,这些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固链、补链和优链问题;美国监控、限制、关闭中国使用SWIFT的可能性、后果及因应之策;人民币加速国际化的路径及策略;如何突破当前国别化、碎片化的金融监管困境,构建国际金融治理新结构、国际金融监管新体系和国际信用新机制等。

    二是,面向世界

    新财经的舞台是世界舞台、坐标是国际坐标。新财经应当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更多领域实现从模仿、跟随到引领的历史性变革。新财经高等教育应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办学经验,以国际视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围绕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保持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坚持质量革命,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生命线,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加快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不断缩小与世界一流财经学科的差距,力争早日后来居上。

    具言之,瞄准专业类型接近的世界一流大学,长期跟踪研究其整体发展模式和建设经验,通过全方位对标,致力于培养洞悉文化多样性和文明异质性、具有跨文化领导力、适应全球竞争格局的高素质国际化财经专业人才;积极参与国际认证,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现代财经商学教育模式;主动融入国际学术环境,接轨国际通行学术规范和质量标准,加强与国际一流大学、顶尖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强化高质量学术研究,提升学科国际竞争力和学术声誉;以“新财经”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力推动学生海外学习交流,强化与海外名校的交流互换培养机制,提升学生的国际体验;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开展财经商科拔尖创新人才国际联合培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不能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巨大成就简单地归因于全球化红利、人口红利和政府主导下的投资红利,揭示、阐释、讲好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奇迹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当是财经学人的使命担当。进言之,经过多年的持续建设,现已到了财经学科优势的释放期,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财经学科话语体系正当其时。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更是面向世界的题中之义。

    三是,面向时代

    当下最重要的时代特征就是“四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四化”不但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也促进了为时代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的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主动拥抱变革,积极对接“四化”产业发展,培养适应智能化时代的创新人才,这既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命题,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根本要求。

    对高校来说,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当务之急。着眼于2030年乃至未来的高等教育,我们要促进智能技术、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数据挖掘、知识管理和社交网络等技术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深度融合,构建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制度环境。

    教学上,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课程,面向研究生推出金融智能、深度学习、数据科学等人工智能的高阶课程,设立“金融与人工智能实验班”“会计与区块链实验班”等项目,与一流科技企业合作,立足现代金融行业,探索高端应用型人才定制化培养,为科技创新提供技术储备。

    科研上,以数字化智能化“新财经”引领学术创新平台建设和科学研究,深化财经科学和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在经济管理学科的运用。组建、共建金融科技国际联合实验室、大数据研究院、区块链研究中心、行为经济与行为金融研究中心等学术创新平台。

    四是,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财经科学肩负预测经济风险、提高经济效率、推动经济发展等社会职责。目前,作为全球经济主要引领者的中国,正处在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提升型、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的变革关口,经济转型发展面临新问题、新变化、新要求。这意味着新财经要在经济发展转型中,加强与经济社会的互动联系,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找准立足点和切入点,提升问题导向意识,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过程中,不断增强对经济社会现实问题的研判和解决能力。

    以“新财经”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自由贸易区建设、防范金融风险与金融科技创新等重大问题开展持续深入研究,推动社会服务与成果转化。深入开展校地合作,以政策研究、资源共享、改革创新、互惠共赢、协同发展为宗旨,积极探索将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与经济效益,打造财经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推广平台,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财经大咖引路、海量实习机会 助你“从小白到总裁”

    下一篇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志愿填报时城市和高校权重更重要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