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何小桃 王晓波
疫情之下,又一家零售业巨头扛不住了。
日本零售巨头无印良品(MUJI)母公司株式会社良品计划(Ryohin Keikaku Co)7月10日表示,由于新冠病毒大流行造成的影响,无印良品美国子公司已经根据破产法第11章申请破产保护。
良品计划表示,无印良品美国子公司目前负债6400万美元(约合67亿日元)。不过,良品计划强调,在美申请破产不影响全球其它市场的正常运营。
资料图,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朱万平 摄
美国子公司连年亏损
良品计划表示,无印良品目前的目标是关闭不盈利的门店,并重新谈判美国门店的租金。据介绍,无印良品于2006年进入美国市场,自今年3月中旬以来,无印良品在美国的18家门店均因疫情原因而关闭。
从该公司公布的近三年财务数据来看,无印良品美国经营状态一直不太好,尽管销售额每年都有所增长,但利润却逐年下跌,比如截至2020年2月的一财年最终亏损18亿日元,前一财年亏损9.4亿日元。
无印良品美国子公司近三年财务情况
据其财报显示,近几年来,无印良品持续在欧美市场陷入苦战,尤其是自从2018年起,在美国市场新开设的大型店铺。此后无印良品开始对美国业务实施整顿,但未能扭转亏损的状态。
良品计划在官网发布公告称,无印良品美国子公司在疫情期间已经采取了扩大客户群,协商租金等方式去改善业务,但因为疫情的不断扩大和门店关闭等原因,销售大幅下降。不过母公司同时也表示,尽管目前美国申报破产,不过这并不会对于其他国家与地区产生影响。
三年被爆质量问题十余次 无印良品在中国不“香”了?
相比美国市场,中国市场才是无印良品海外市场的重要“战场”。有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财年,无印良品海外门店总数为497家,其中中国有358家,还有20家Cafe&Meal门店。
据该公司发布的截至2020年2月一财年的财报来看,海外收入占到了整体的四成,而以中国为主的东亚市场又在其中占到了3成达1247亿日元,为日本本土外最大市场。
彭博早前的一篇报道称,虽然早在1991年,无印良品就在伦敦开设了第一家海外店铺,但进入21世纪后,该公司才开始积极投入全球扩张,到2012年,伴随着在中国的大量开店,扩张步伐开始提速,销售额也随之飙升:自2012年至去年,无印良品的收入增长了一倍以上,达到约4000亿日元,其中,海外店铺的销售额占到了约40%。
尽管如此,无印良品在海外的扩张也未能百发百中。该公司总是在海外销售与本国一样的产品,以为它们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不需要本地化调整。或许对于铅笔盒等产品而言的确如此,但其他产品就不一定了:无印良品花了十年时间才推出适合中国标准床榻的床单。
资料图,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潇尹 摄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6年来,这家日本巨头在华的业绩连年下跌,甚至在2017年实现了负增长。若想通过中国市场实现逆风翻盘,除了不断推陈出新,或许加强商品的质量与价格管控,才是无印良品需要补足的短板。新华网在今年1月曾报道,近三年时间内,无印良品旗下的产品被曝质量问题十余次。
另外,有意思的是,无印良品自进入中国市场后,以“新定价”的方式,已经连续降价11次。最近一次就是去年上半年,曾经的无印良品爆款“香薰机”,从550元调价到388元,差不多降了30%。但似乎也没能让更多人回心转意,“无印良品没有以前那么‘香’了……
多家日本零售企业业绩下滑 优衣库净亏98亿日元
在疫情之下,日本零售业备受打击。有数据显示,日本零售业销售出现了去年10月销售税上调以来的最快降幅,因为疫情的暴发迫使百货公司停业,消费者削减开支。
3月份的零售业销售额较上年同期下滑4.6%,受日用百货和服装需求下滑以及百货店销售下滑的影响,零售业销售额同比下滑4.6%。
而无印良品也不是第一家受影响的日本企业,一直以来颇受欢迎的优衣库也不免陷入亏损境地。
优衣库母公司日本迅销集团近日发布的财报显示,受全球新冠疫情影响,上半年多数门店暂时歇业,以致集团各事业分部均录得营收及利润大幅下滑。报告显示,截至5月底的第三财季公司净亏损98.2亿日元,营收为3364.1亿日元。日本优衣库业务第三财季营业利润暴跌74%,营收下降36%。海外所有主要市场的优衣库业务营收和盈利均大幅下降。
3月下旬至5月上旬,日本优衣库813家门店中,有311家临时停业,单季同店销售净额同比下降34%。5月中旬开始,各门店陆续恢复营业,6月的收益已经上升。同时,在线上销售方面,日本优衣库第三季度单季的销售额同比大幅增长47.7%。毛利率同比上升3.3%。今年4月以来,优衣库在日本新开了三家门店。
此外,迅销集团还发布了2020年度前三季度业绩报告,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的本财年前三季,该公司净盈利下降43%,从上年同期的1586.7亿日元降至906.4亿日元(约合8.45亿美元)。营收下降15%,至1.545万亿日元。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商业周刊中文版、中国基金报、每经APP、都市快报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