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张虹蕾 每经编辑 文多
“刚刚在5月看到回暖的迹象,没想到新的打击接踵而至。”6月17日上午,一位民航从业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出这样的感叹。
6月16日晚间,北京宣布应急响应级别调整为二级,严控进出京的防控措施让很多民航人彻夜难眠。航班管家数据显示,截至17日上午9:10,北京两机场共取消航班1255架次,进出港取消率均超过67%。
在经历半年的疫情冲击之后,目前大多航空公司仍面临严峻的资金和运营挑战,民航业都正在努力恢复元气。“五一”假期过后,多家券商的研报均认为民航业将逐渐回暖,出现“国内航线需求将持续上行”的乐观预计。
北京作为国内航空市场重地,随着防控升级连锁反应逐步显现,让航空公司业务回暖暂时无望。
两机场航班大面积取消
“北京首都机场航班16日取消率已经(达到)40%了,平时在19%左右。”飞友科技相关人士感叹。根据飞常准APP统计的最新机票预订指数显示,近两日前往北京的机票预订量下降到5月初的水平。
而在6月17日,航班取消面积则再次扩大。航班管家数据显示,截至6月17日上午9:10,北京两机场共取消航班达1255架次;其中已取消615架出港航班,取消率67.14%,取消进港航班640架,取消率68.38%。
以国航为例,6月17日,国航官网发布的一则北京出行通告显示,受北京地区疫情影响,进出港航班出现大面积延误或取消。截至6月17日上午11:00,已取消当天295班涉及北京的航班。
在此之前,国内民航业的复苏态势明显。民航局新闻发布会数据显示,5月民航客运量2583.1万人次,环比4月增长54.54%,同比降幅较上月收窄15.9个百分点至52.6%。
民航专家綦琦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此前疫情逐渐稳定,民航业刚刚恢复。人们的商务出行活动增多。此外,由于临近端午小长假,各个航司的机票数量有所上涨,市场有一定回暖迹象。而随着疫情防控升级,民航业将会再次受到打击。
民航业分析人士吕彪对记者表示,按照最新的疫情防控要求,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出京客流,北京两大机场和航司的业务不可避免会因此大大降低。此前,多家航司希望借助“6·18”等时间节点通过促销拉动业绩,尽量追回一些之前的损失。但从目前的态势看,航空公司将再次受到疫情冲击。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副教授吴丽云表示,作为国内最大的航空港之一,北京一直是民航业发展的重要地区。可以预见,在北京地区的疫情未有效控制之前,北京的航班班次将会面临新一轮的减少和取消,也将给航司带来直接影响,因而航司也需要及时做好应对预案。
民航专家林智杰表示,国航、南航、东航三家航司在北京的市场份额都比较大,也将受到很大影响。而航司业务恢复和每天的新增病例密切相关,但直接取决于疫情防控措施什么时候松绑。
民航股集体走低
虽然目前仅是北京地区防控升级,但其他地区的航空业务很难独善其身。
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全球合伙人于占福提醒,一个完整的航班需要往返。如果北京出港受到限制,运力急速降低,那么进港的航班也会大幅度下降,也会给其他区域的航班量带来联动下滑效应,因而整体影响是十分严峻的。另一方面,在疫情的影响下,北京地区跨境生鲜等冷链运输业、国际物资运输也可能在运力上受到一定影响,而这也给航空业的发展带来更加挑战。开源节流方式、创新策略、优化方式在这种大背景下都显得微不足道。
“计划赶不上变化,唯有保持应对的柔性,高频调整,灵活应变。”于占福认为,航空业经历了一轮生死涅槃。过去的很多经验和规则不再具有很强的效能,都需要在新的环境下进行积极的再定义与重塑。
在于占福看来,此次的防控升级措施,让国内航司的营收和恢复的不确定系数进一步增大,业绩和股价也会受到潜在影响。但长期来看,国内航空市场恢复的趋势不会改变。只是,由于疫情的反复性,国内航空市场的恢复不会是线性平滑恢复,特定机场、区域市场的变化波动大,会呈现波动式恢复。
6月17日,民航股集体走低,部分机场股也受到连带影响。
“谁控得住疫情,谁就率先经济复苏,谁的航空运输业就会更快恢复。”綦琦表示,国内航空市场已经享受到了国内疫情防控得当的红利。在目前全球疫情走势尚不明朗,国际航空市场恢复时间极为不确定的阶段,国内航空市场就是国内航司的“金饭碗”和有望恢复合理现金流的“聚宝盆”。但在此次疫情防控升级的措施下,本来看到希望和曙光的航司再次受到打击。
于占福也表示,从全球航空运输的角度来说,疫情淘汰掉一部分竞争力较弱的航空公司也是好事。根据国际航空协会IATA发布的过去十年航空业数据显示,全球航空业平均收益水平从2012年开始进入负值,且一路走低。只要是在0值以下,就意味着平均收益是在下滑。这里面有诸多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全球航空运力过剩,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在这次疫情过后,实力薄弱的航企退出航空业,对航空市场将是一次大洗牌,等市场回暖后,对存留下来的企业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比较好的事情,也容易促进整个行业的良性竞争。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