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调整指数编制方法的人士认为,调整就是把“牛股”调进来,“熊股”调出去,这是在作弊!乍一听好像有几分道理,但“牛股”会栽跟头,“熊股”也可能反转,这种预判股价未来走势的高难度动作,是把调整指数的工作人员当成了A股巴菲特。
每经评论员 汤辉 贾运可
6月5日晚间,上交所表示,近日建立了指数编制专家咨询机制。消息一出,引发投资者持续讨论。在社交媒体上,有网友称“这是在人为制造牛市”。笔者认为,这类观点未免有些偏颇。
笔者猜测,上交所要调整指数编制方法的最大原因在于,上证综合指数(以下简称上证指数)这一A股的标杆性指数失真。截至目前,上证指数不到3000点,而上证指数第一次突破3000点是在2007年的2月,13年间,上证指数围绕3000点做了上百次“俯卧撑”。
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GDP25.73万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共有30家世界500强企业。2019年,中国GDP99.09万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与2007年数据口径有差异),共有129家世界500强企业。由此可见,从2007年到2019年,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
从结构上看,2007年时我国经济主要靠投资和出口两驾马车拉动,如今消费这驾马车已接过重任,转型升级初见成效,新经济特别是互联网经济成绩亮眼。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上证指数中,金融、地产、资源类企业权重较大,而大家天天打交道的大型互联网企业却难觅踪影。因此,无论是从宏观总量角度,还是从经济结构角度,上证指数都没有客观反映中国经济的变化。
反对调整指数编制方法的人士认为,调整就是把“牛股”调进来,“熊股”调出去,这是在作弊!乍一听好像有几分道理,但“牛股”会栽跟头,“熊股”也可能反转,这种预判股价未来走势的高难度动作,是把调整指数的工作人员当成了A股巴菲特。
那么上证指数该如何调整?首先要搞清上证指数编制规则:上证指数由在上交所上市的全部股票组成样本股,包括A股和B股,指数以总股本加权计算,反映上交所上市股票价格的整体表现。
在不改变上证指数基本定位的情况下,笔者建议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调整:
首先,降低B股计入指数的权重。B股市场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曾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已被边缘化。一方面,目前正在交易的B股大多数在上世纪90年代上市,最近十多年B股IPO几近绝迹;另一方面,B股市场成交稀少,流动性差。以6月9日为例,约一半个股单日成交额不足100万元。一句话总结就是“企业不来,股民不爱”。
其次,降低ST类个股计入指数的权重。ST及*ST股票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大多在暂停上市或退市的边缘游走。按照现有指数编制规则,一旦暂停上市或退市将被“踢出”指数,那么降低其权重计入指数作为过渡阶段未尝不可。
第三,以成交活跃度来为个股计入指数的权重赋值。当前市场上,由于实际流通股本等问题,不时出现市值千亿元的股票全天成交额仅1亿元的现象。这类股票是指数中举足轻重的存在,但又是投资者眼中“只可远观”的“昂贵花瓶”,降低它们计入指数的权重也体现了市场化的改革方向。
具体而言,建议以半年累计成交金额的排名来给某只股票计入指数的权重赋值,权重每半年调整一次。成交额排名前20%的股票,权重赋值1.3;后20%的股票,权重赋值0.7;其余股票权重赋值1。
最后,调整新股计入指数的时间点。按照现行指数编制方法,新股于上市第11交易日开始计入指数。
由于A股投资者有“炒新”传统,新股上市时价格容易扭曲,在股价虚高时计入指数,之后股价回归价值时,则会导致指数持续承压。中国石油2007年时以高价计入指数,随后股价一路下挫,就是典型的例子。
因此,有人认为,新股应该在上市三个月甚至半年后计入指数,充分博弈后的股价较为合理。在笔者看来,何时计入指数的关键是合理的估值,而不是时间点。
笔者认为,依据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以公司所在行业的平均估值为参考标准是一个较为市场化和理性的选择。例如,非科创板企业新股上市,公司估值在上市第N天达到或超过了行业平均估值,即在这一天开始计入上证指数,如没有达到或超过,则在上市第30个交易日计入指数(具体多少个交易日还需专业测算)。
调整指数编制方法之外,“修炼内功”也需同步推进。一方面,退市制度应该严格执行,对垃圾公司“狠心”说再见;另一方面,上交所应加大力度争取优秀的新经济公司A股上市。
当前,中概股、港股上市前赴后继,上交所应参与竞争。另外,对于还未上市的优秀新经济公司,如字节跳动、蚂蚁金服等,上交所也可创造条件,将它们“迎娶进门”。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