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郑直
据BBC报道,英国政府疫情应对顾问尼尔·弗格森近日表示,如果当初隔离措施能早一周实施,英国的新冠病毒死亡病例数将减少一半。
尼尔·弗格森教授表示,在英国政府痛下决心采取措施之前,疫情的规模每三四天就增加一倍。
在今年3月23日,正是在尼尔·弗格森力主之下,英国政府才同意宣布隔离政策。当时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对此非常不满,表示启动隔离政策的时机太早了。
图片来源:推特
“许多措施都为时过早,这种流行病还要待上一段时间。”
不过事后鲍里斯也反省认为:
“我们将不得不回顾所有这些经历,并从中吸取教训。”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6月11日12时,英国新冠肺炎感染病例达29.1万,死亡病例41213例,仅次于美国排全球第二。
早实施隔离可救一半性命
伦敦帝国学院的弗格森教授近日对国会议员委员会作证表示:
“如果我们在一周前采取隔离措施,我们本可以拯救一半病亡者的姓名。
我认为,鉴于我们当时对这种病毒的传播方式的了解,采取这些隔离措施是必要的。”
弗格森教授特别提到,英国政府本来可以挽救养老院中的许多生命。
“我们做出了相当乐观的假设,即某种程度上养老院中的老年人会相对安全,但那种情况根本没有发生。”
英国政府的紧急情况科学咨询小组已经“在理论上预计到了生活在养老院中的人们的风险”,并且早在二月份的会议上就已经讨论过这个议题。
现在人们对新冠病毒的传播方式有了更多的了解,注意到护理工作者们通常在不止一个机构工作,并且可能在住所之间传播感染。
图片来源:推特
弗格森教授总结说,“真正保护养老院的唯一方法是进行大量测试,以确保病毒没有进入养老院”。
英国卫生大臣汉考克表示,英国政府已经达到了向所有养老院工作人员和居民提供检测的目标,已向英格兰的每个疗养院提供检测试剂盒,并已在9000个合格的疗养院提供了检测。
但是工党影子社会事务部长丽兹·肯德尔指责政府“行动太慢”。
首席医学顾问:当时对病毒了解有限
英国首席医学顾问克里斯·惠蒂教授说,回顾当时的做法寻找提高改进的空间并无不妥,但是并不能以此为依据认为当时的措施失当。
他补充说:“部分问题在于,在那个阶段,我们对这种病毒的了解非常有限。”
另一位为政府提供建议的科学家埃德蒙兹教授最近表示,推迟进入隔离行动“付出了很多生命的代价”,但3月份时可用数据却相当贫乏,“决策条件非常艰苦”。
在BBC节目上被问及,他是否对自己在疫情期间的工作有任何遗憾,埃德蒙兹教授说:“是的,我们应该早点进行隔离。”
不过他还表示,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认为我们在三月初手上的数据以及我们对情况的了解程度确实非常差。
因此,我认为当时很难下定决心,但我希望我们当初能更果断一点。
“我希望我们早些时候进入隔离状态。不幸的是,我认为我们已经牺牲了很多生命。”
图片来源:推特
3月份,当其他国家已经进入隔离后,英国仍“按兵不动”几个星期。对此卫生大臣汉考克为自己的部门辩护表示:“我认为我们在正确的时间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汉考克说,政府的紧急情况科学咨询小组代表了科学家的广泛意见,,埃德蒙兹教授是100多名成员之一。
他补充说:“我们受到了科学的指导,部长们听从了科学家的普遍意见。
现在回想起来,很明显,该病毒传播的范围要比二、三月份时人们了解的广得多。当时,测试和监控只占到人口中的一小部分。当暴发的规模加速时,科学家们建议政府采取隔离,部长们随后同意了。
很容易事后批评科学的失败和部长的决定。关键问题是,我们应该在那时知道更多,我们是否应该准备得更好?”
放松隔离时间不确定
随着疫情缓和,英国会在未来什么时候逐步放松隔离措施,是很多英国人关注的话题。
唐宁街方面表示,未来几周对隔离措施的任何改变,将取决于政府是否继续满足五项测试标准,以防止病毒第二次暴发和国民健保体系(NHS)崩溃。
其中一项重要测试标准是,必须确保R值(受感染的人平均将病毒传播的人数)保持在1以下。
对此埃德蒙兹教授在与安德鲁·马尔讲话时警告说,一些报道表明R值在英格兰西北部已经超过了1,如果放松警惕的话,R值将会慢慢升高。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但是汉考克表示,政府部门预测的R值“在全国每个地区都低于1”。如果有地区将来疫情升温,英国政府将“率先采取行动,制止任何地方暴发新疫情”,包括重新采取隔离措施。
大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的工党籍市长安迪·伯纳姆和史蒂夫·罗瑟汉姆表示,如果英国政府决定继续对英格兰西北部采取隔离措施,则“需要为我们提供大量支持”,包括地方休假计划和议会拨款。
与此同时,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将宣布于6月15日进一步放宽隔离措施。
据消息人士透露,鲍里斯计划在夏季发表演讲,阐明他对英国如何从新冠病毒危机中复苏的考虑。
编辑|郑直 杜恒峰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
BBC、央视新闻客户端
截至6月11日15:07,全球新冠肺炎确诊7360239例,死亡416201例。关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动态,请点击↓↓↓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