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重建",这是杉杉股份和李智华眼下的关键词。
每经记者 张晓庆 每经编辑 陈俊杰
5月18日,2019年年度股东大会上,杉杉股份(600884,SH)关于拟变更公司名称的议案获得通过,“杉杉股份有限公司”将变更为“杉杉锂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同日,第十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相关议案,选举李智华为公司新一任董事长。
更名、换帅,杉杉股份向外传递着进一步聚焦主业锂电材料的决心。
以全“锂”以赴为战略,李智华将如何全力以赴,带领杉杉实现“全球新能源行业领导者”的目标?
近日,李智华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独家专访。在这场3小时的交流中,他没有回避杉杉股份当前的症结,坦诚分析了公司毛利率下滑、股价低于同行背后的原因,并详尽清晰地给出了杉杉股份未来的变革路径。
李智华是锂电池行业的“老兵”,也是杉杉的一员“老将”。自1996年进入杉杉股份投资发展部,过去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他担任过杉杉股份在东莞、郴州、宁波等地子公司的负责人,也做过负极业务杉杉科技的董事长和正极业务杉杉能源的董事长,一路见证并推动着杉杉股份壮大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锂电材料供应商之一。
尽管如此,在后疫情、新能源汽车后补贴时代的背景下,这位接棒人肩头的担子并不轻。
“聚焦”、“重建”,这是杉杉股份和李智华眼下的关键词。“我会精简考核目标,一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搞活经营,放权经营,提升效率。”李智华说。
杉杉股份董事长李智华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2019年,杉杉股份而立之年,创始人郑永刚为公司定调:调整战略,加快瘦身,聚焦核心竞争力,做精、做强、做专锂电材料业务。
今年2月3日,杉杉股份发布公告称,已与相关方签署公司服装业务经营子公司杉杉品牌(01749,HK)48.1%股权转让事宜的相关协议。本次股权转让完成后,公司对杉杉品牌的持股比例将降至19.37%,不再对杉杉品牌实施控制,杉杉品牌将不再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
此次被剥离出表的正是杉杉起家的服装业务。尽管“有感情”,但杉杉股份终究还是作别过去,全面转型锂电材料供应商。
上世纪90年代,西装品牌杉杉红遍大江南北。1996年,杉杉股份登陆A股,成为当时中国第一家服装业上市公司。高光时刻,郑永刚没有沾沾自喜,反而看到了行业的天花板,他开始寻找新动能。
笃信“技术要比金钱更有价值”的郑永刚,最终带领杉杉股份一头扎进了当时市场关注度还不高的锂电材料行业,成了少数敢押宝、押对宝的人。1999年,杉杉股份开始产业化负极材料;2003年,公司涉足正极材料;2005年,向电解液业务拓展。伴随着消费电子市场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相继爆发,杉杉股份乘着风口,高歌猛进,占据行业龙头地位。
由EVTank、电池网等联合调研并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锂电新能源产业链年度竞争力品牌榜单上,杉杉股份正极、负极和电解液业务子公司湖南杉杉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分别位列正极、负极和电解液榜单的第一、第三和第四。
近年来,杉杉股份还将触角伸向了储能、充电桩、新能源汽车的设计和研发等领域,以布局新能源全产业链。立足实业的同时,杉杉股份还利用资金积累,参与投资类金融业务。
但当雪球越滚越大时,郑永刚嗅到了一丝不安。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锂电材料供应商之一,杉杉股份在技术、客户、规模、产业链布局上早已奠定了先发优势。不过近些年,后起之秀崛起,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尤其是到了2019年,随着新能源补贴大幅退坡、锂电材料产品价格和毛利率持续下滑,杉杉股份的成本压力显现,市场占有率也有所下滑。
2019年,杉杉股份实现营业收入86.8亿元,同比下降1.96%;扣非后净利润1.61亿元,同比下降46.88%。其中,公司锂电材料实现营收67.91亿元,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79.92%。
“某种意义上来说,杉杉起了个大早,也碰到了最好的时候,取得了无数成绩,但没有发挥出最大的市场效应。”李智华坦承。
他将这归因于杉杉前几年没有充分的战略聚焦。“在产业布局上我们走了一些弯路,造成不够聚焦锂电材料主业,拖累了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
郑永刚深谙“二八法则”,常说“在行业内做不到前三,那基本就不会玩这个行业”。看着新的增长点难成气候,自去年开始,郑永刚及时踩下“刹车”,由做加法转为做减法,全力聚焦锂电材料业务。
一场刮骨式的变革势在必行。“接下来,我们要长期战略聚焦锂电材料,主业之外、亏损的、看不到前景的业务,全部砍掉。”李智华说。
未来,对于能源管理业务、锂离子电容、充电桩等其他新能源业务,杉杉股份将通过资本架构优化和业务调整,降低对公司整体业绩的影响。而对于非新能源业务如服装、类金融业务,公司也将择机通过股权转让、引入战略投资者降低持股比例等方式进行剥离。
在企业发展中,做减法比做加法更困难,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自己曾经的付出。“长痛不如短痛!”李智华说,“必须立刻止血,腾出资金、精力去做好主业。”
除了背景契合外,郑永刚看重的或许正是李智华身上这股壮士断腕的魄力。2004年,杉杉股份曾投资两亿多,扩产中间相炭微球(CMS)项目。在随后的时间里,李智华却逐渐意识到相关产品可能已经跟不上市场需求。
只有更换生产线,才能为新产品的研发生产腾空间,然而付出了大量资金和精力,决心割舍,谈何容易。但李智华主意已定,5层楼高的设备说砸就砸了。当时公司内部不无惋惜,也不乏质疑。不过如今李智华十分庆幸当初的决定。
2005年,另一款新型负极材料产品FSN诞生,新生产线得以立刻启动。“当时一下子上了26台机器,2011年之后,全部开满也不够市场需求,这应该是全球负极材料中销售量最大的产品之一了。”李智华对此颇为骄傲。
他称自己是杉杉最“另类”的一个人,敢说敢干,对问题一向直言不讳。 “一定要把真实的情况反映出来,而不是去取悦老板,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潜能。”
公司变革阶段,最大的挑战或许就在于情感关,无论是对事还是对人。这时候需要的正是像李智华这样的一把“快刀”来斩断乱麻。
“我要做的就是改变。”他坚定地说。
除了经营指标外,还有一个数字是李智华上任后最为关心的,那就是杉杉股份的股价。
近些年,投资者对杉杉股份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并不满意,在上证e互动等交流平台上,希望公司拿出具体措施提振市场表现的反馈也不绝于耳。
股价不振,或许也与公司的经营状况有关。
近年来,杉杉股份三大产业公司毛利率有所下滑,尤其电解液的毛利率大幅低于同行。2017年、2018年、2019年,杉杉股份正极材料毛利率分别为24.67%、17.13%、12.84%;负极材料毛利率分别为27.19%、24.41%、25.80%;电解液毛利率保持在14%左右。
“前几年,正极材料的高毛利率怎么来的?当初钴价和锂价的波动较大,我们在这块做了比较好的战略采购,资源方面把控比较准,使得我们能在金属采买方面获得较高的利润。但当它们的价格趋于平稳时,我们毛利润也相对趋于平均,但仍然是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李智华解释称,“金属产品的波动很频繁,我们成立了专门的贸易团队,希望抓住其中的机会。”
“此外,杉杉科技负极产品线太多,有些产品不赚钱,我们也希望砍掉。”李智华指出。“电解液方面,我们在客户和产品上,确实还需提升。”
李智华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升价值管理,将是杉杉股份未来的重点之一。“我们将做大做强做精锂电池材料业务,提升经营业绩以支撑二级市场股价表现。同时,公司亦将做好信息披露及投资者交流沟通工作,增进机构投资者及中小投资人对公司的了解。”
无疑,未来如何修炼内功、加紧调整优化,释放出最大化的效益,才是关键。
与二十年前空白的市场不同,今日的锂电材料市场玩家众多,竞争已十分残酷。仅正极材料供应商就已达到六十多家,加上一些小规模企业,则接近百家。
杉杉股份如何突围并领跑行业?李智华将之总结为“四个领先”和“三个优先”,显然,尽管走马上任不久,但李智华已经对公司的业务进行了彻底的排摸和梳理,一场全方位的变革一触即发。
他进一步解释,所谓“四个领先”,即品质、技术、成本、服务要做到行业领先。“产品品质一定要最好的,技术一定是持续创新的,成本一定要有竞争力的,服务一定是最到位的,这是我们始终的追求。”
李智华对杉杉股份的产品抱有足够的信心。目前,杉杉股份在产能规模、技术水平、客户质量、市场份额上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但不能说就满足于眼前的规模,做锂电材料的公司,要获得比较好的利润,最关键的还是技术、技术、技术。”他强调了三遍。
“下一步,杉杉股份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抓好‘应用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李智华乐于交流,在日常工作中,他也更倾向于与科研人员、客户、供应商直接沟通,根据他们的反馈来调整产品策略、管理策略。
而所谓“三个优先”,则是指在供应端、客户端、合作端,争取杉杉优先。那么,李智华的底气来源于哪里?
李智华也在反思,作为锂电材料的“集大成者”,杉杉股份是国内唯一涵盖正极、负极和电解液三大锂电材料的生产企业,但过往,三大业务多“各自为战”,以致于没有完全发挥出协同效应。
“正极材料是锂电池的主要材料,负极是匹配正极的,电解液则在中间做介质,三者之间的组合很关键。未来,我要推动正极、负极、电解液三家产业公司的协同发展,形成共同的战略和决策。”李智华称,“这在降低我们成本的同时,客户也能省去和不同供应商打交道的时间和成本。”
在客户端方面,杉杉股份还将坚持大客户战略。“我们要通过大客户、好客户、有发展潜力的客户,来倒逼技术、成本、管理水平的提升。对于大客户和好客户,我们还会考虑利用公司的资金优势,适当放长账期。但另一方面,杉杉会对客户质量进行筛选,逐步淘汰低端客户。”
2019年,新能源汽车市场连月下滑,下游车企出现资金周转问题,进而步步传导至动力电池厂商乃至更上游的锂电材料企业。三角坏账,引起行业警醒。“因此,在选择客户上,我们不仅要看电池厂商本身的技术水平和能力,还要看它的电芯是供应给了哪些车厂,看看这个品牌的车卖得好不好,到底有没有竞争力。”李智华说。
而随着行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升,李智华相信,杉杉股份将迎来更大的机会。“未来,车企、电池厂、材料厂,都会更讲究‘门当户对’,大家在品质、理念等方面保持一致,非常关键。”
在供应商方面,杉杉股份将继续坚持“2+1”的原则,即2家稳定的合作伙伴,再加1家备选供应商。“2+1是为了保障供应安全,我们不会通过增加供应商来砍价。”
另一方面,企业必然要为下一步的增长做准备,“断腕”的同时,李智华强调:“不能只减不加,做减法的同时,也考虑做加法。”杉杉股份还会围绕新能源领域,做投资、发展新的项目,加强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杉杉能源目前的资产负债率在30%左右,但这个数字并不是越低越好,我们要有效利用资金。”
当前,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等新势力已经开始崛起。“我们也在密切关注、研究和讨论。将来燃料的终极方向可能会是氢能,做到真正无污染,但氢能目前还没有办法商业化,成本太高。”李智华判断。
此外,目前杉杉股份已在争取进入海外动力电池项目,与已合作的具有竞争力的动力电池厂商继续加强合作。
李智华口中的种种改变的前提,都是基于杉杉股份对未来锂电池市场的期待。
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新能源汽车市场首次出现下滑。但在郑永刚眼中,锂电池的发展周期至少还有近20年。
杉杉股份还看到了另一片蓝海。随着锂电池安全性的提高及成本的下降,锂电池在小型动力市场(如电动自行车、电动叉车、AGV等)的应用开始出现高速增长态势。根据高工锂电的数据,2019年我国小动力锂电池出货量为14.7GWH,产值规模已超100亿,小动力市场连续2年超50%的增速增长。
“相对新能源汽车来说,小动力市场方面,例如割草机、两轮车,价格不是那么敏感。小动力市场将是未来各大锂电池企业的必争之地。”李智华认为。
在他看来,锂电池行业的高峰期还远远未至。“通过竞争洗牌后,真正优秀的车企能够实现盈利,行业才会进入爆发期。我原本预计是在2023年,受疫情的影响,可能要到2025年。”
2020年,“黑天鹅”新冠肺炎疫情突袭,给许多行业都蒙上了一层阴影。“疫情的影响是暂时的,发展是长期的,我们不会因此把计划都停下来。”李智华相对乐观,疫情考验的正是企业自身的积累和积蓄。
李智华表示,疫情确实带来一定影响,但随着情况逐步稳定,海外车企也将逐步复工,动力电池市场将随之迅速恢复。公司负极材料具备一定规模,许多产品不会被替代,电解液业务受影响则相对明显。
而疫情冲击下,我国新能源补贴政策将延长至2022年底,退坡节奏也有所平缓,原则上2020~2022年补贴标准分别在上一年基础上退坡10%、20%、30%。
去年,欧洲加大新能源汽车补贴力度,希望实现后来居上。因此,国内市场上有声音认为应继续补贴。但李智华并不赞同这个想法。“补贴是个好东西,能给行业带来基本的血液,有助于行业成长。但最终,这个行业要靠自我生存。”
他指出,前几年补贴政策刺激下,行业内不乏“骗补”的情况,为了拿补贴而加快推出产品,粗制滥造,这也是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频现的原因之一,反而造成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近日,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因针刺试验隔空互呛,动力电池市场关注度大增。而其背后实际上代表的是 由来已久的三元锂和磷酸铁锂的路线之争。
2017年前,锂电市场仍以磷酸铁锂为主。当年,由于市场的装机重心向纯电动乘用车转移,政府补贴与电池能量密度挂钩,三元电池路线开始快速占据统治地位。截至2019年底,三元电池在国内装机量占逾六成,磷酸铁锂占比约三成。但因磷酸铁锂在安全性和成本方面的优势,出现回潮趋势。
杉杉股份未涉足磷酸铁锂,其正极材料的主要产品为钴酸锂、三元材料(镍钴锰酸锂和镍钴铝酸锂)等。李智华坦言,杉杉股份曾几次考虑做磷酸铁锂,但最终都否决了。“磷酸铁锂确实具有成本低的优势,价格很便宜。但它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续航里程得不到保证。”他指出,在我国充电桩建设尚不完善的情况下,用户的“里程焦虑”更是难以得到解决。
对于两种材料未来发展趋势,李智华判断,三元材料和磷酸铁锂会并存,但磷酸铁锂可能更多的应用于储能领域,尤其在2025年之后。三元材料一定会成为乘用车的主流。”
李智华直言,特斯拉磷酸铁锂电池版本的Model 3,他并不看好。
过去的三十年来,应对危与机,杉杉股份显示出强大的韧性,不断应势而变,从而顺利跨越行业周期,实现企业变革与时代的同步。
此刻,面对新能源汽车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和瞬息万变的技术革新,杉杉股份喊出“All in 锂电材料”,这对其而言,已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次更具雄心也更艰险的变革,必须保证万无一失。
李智华是湖南人,曾国藩故居与其家乡不过三十里地。他颇为欣赏曾国藩“扎硬寨、打呆仗”的打仗理念。做实业考验定力和耐力,在李智华看来,很多企业的没落或者失败,很大程度上便是在于没能经受得住诱惑。认定了方向,扎好了基础,那就要不得一点点的瞻前顾后,哪怕需要大刀阔斧的变革。
在坚决调整之后,杉杉股份能否收获有力的回馈,还有待时间给出答案。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