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疫情,对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却也成为新基建的加速器之一。
电子商务、远程办公、远程医疗、在线教育、无人技术、机器人、健康码、直播……疫情下,基于新型基础设施的应用和服务,已展现了巨大的潜力。如今其背后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更加令人期待。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了新基建这一概念。
目前,城市空间已成为新基建的核心载体,也为新基建创造了更广阔的需求。作为科技创新的主阵地,在新基建的“新风口”,具有先发优势的成都高新区,产业发展也迎来了新机遇。5月28日成都高新区集中发布一系列重磅文件,“新基建”成为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之一。
《成都高新区建设成都5G智慧城涵养产业生态圈行动方案(2020~2022年)》《成都高新区关于聚力新基建培育新动能的实施意见》……从清晰的顶层设计,到具体的节点目标,再到实在的支持方案,成都高新区的一揽子的政策,已描摹出一幅新基建的蓝图。
▲活动现场
强调“普惠共享”:新基建的出发点是“人”
“新基建将带来城市新智能、个人新体验、产业新发展。”华为数字政府业务部副总裁李琴现场指出,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看,“加速新基建,实际上已成为必然之举”。
新基建,待开垦的领域众多,值得深挖的机遇遍地。如何有的放矢,是城市发展新基建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在《成都高新区关于聚力新基建培育新动能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中,就明确了“重点”:聚焦用户感知、数据联通、算力支持、场景应用等关键环节,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惠及政府、企业和市民。
选择这些方向的“指挥棒”,文件中将其归纳为“共享普惠”。看似简单的四个字,不仅折射出当地的政策“温度”,也反映出其城市发展的视野“高度”。
新时代,城市经济站上新的起点,人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城市消费也逐步从“由无到有”的低质增长,过渡演进到“从有到好”的高质量升级阶段。能否有效供给市民更注重品质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已成为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突破口。
而正如赛迪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20城市新基建布局与发展白皮书》所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所供给的基础数字能力,是城市供给高能级消费业态与服务模式的重要支撑。聚焦“人”的服务需求,实现消费业态的转变,“是城市提升发展层级,建立具有差异性的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性工作”。
强调为人服务的“出发点”,成都高新区明确将要发展的新技术,第一项就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大数据在这次疫情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也让我们看到了新基建的潜力”。腾讯云智慧城市首席专家赵明君在发布会上指出,“但现有新基建设施的覆盖、产业的深度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提升,迫切需要新基建的建设来释放生产力,助力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到2025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达到4000亿元,2030年超过1万亿元。而“成都聚集了大量研发人才,给了企业发展数字孪生、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成都高新区本土培育企业代表,四方伟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查皓元说。
去年7月,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已正式揭牌成立并落户成都高新区。在高新区最新的《实施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未来,当地将促进智能识别、类脑智能、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生物识别、人机交互、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计算平台等核心关键技术突破。
突出“市场力量”:2年5G产业规模将达千亿
在众多城市的新基建“蓝图”中,5G是另一个“重点”。
据中国信通院预测,到2025年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同时,5G网络建设还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预计到2025年将累计带动超过3.5万亿元投资。
对此,成都去年初出炉的《成都市5G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就指出,到2020年,要在全国率先实现5G规模商用;到2022年,建设5G基站4万个以上,实现重点城镇以上5G网络全覆盖。
在此基础上,作为成都高新产业的“热点区域”,当地高新区集中发布的一系列新基建政策中,单独为5G产业做出了谋篇布局,出台了《成都高新区建设成都5G智慧城涵养产业生态圈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其中,成都高新区进一步明确了5G发展的“时间表”:力争到2022年,成都5G智慧城初具规模,基本建成“一轴一环”成都5G智慧城起步区;5G产业链企业达300家,5G产业规模突破120亿元,带动成都高新区5G相关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基本建成5G产业生态样本区。
力争经过三年努力,将成都5G智慧城建设成为5G网络全面覆盖、行业应用深度融合、创新生态系统完善、人城产高度融合、政策体系精准有效的中国5G智慧名城。
要实现如此“大规模”的目标,离不开市场的力量。
此前,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就建议,在加强新基建过程中,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应发挥更多作用。5月28日新基建项目发布会现场,成都高新区明确了推进新基建的“龙头企业领建、中小企业参建、金融机构助建”创新模式。
“我们欢迎更多行业领军企业加入成都高新区新基建,发挥龙头示范效应,同时带动一批模式创新、特色突出、技术领先的本土企业共同推进新基建,推进相关产业集聚发展。”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值得注意的是,为保证落地时的效果,当地还给出了极其详细的“硬要求”:“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新基建比重不低于50%”“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深度参与,撬动比例不低于3倍”“支持银行、信托、券商、融资租赁、知名PE及VC等金融机构,对成都高新区新基建项目集中授信1000亿元以上”……
在此基础上,成都高新区还明确将建立新基建项目“策、投、规、建、管、营、评”全生命周期推进机制,以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重视“专业人才”:以公园城市吸引百凤来栖
目标明确、资金到位的同时,专业人才的多寡,也是城市发展新基建的制胜关键。
一组数据,直观体现了新基建领域的“求才若渴”。今年一季度,信息基础设施产业核心技术岗位,平均招聘月薪超过了万元,比全行业平均薪酬高出16.75%,“5G及人工智能相关岗位薪资更高”。
纵观全国,成都相关人才的“供需”均名列前茅。
一方面,《2020年新基建产业人才发展报告》显示,各地拥有信息技术热门技能的存量人才比例对比中,四川以6.62%排名全国第五,仅次于北京、广东、江苏和上海。相关存量人才来源排名前三十的院校中,位于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位列榜首,四川大学等校同样上榜。
另一方面,成都的人才需求同样旺盛。许多新一线城市“开始明显加速发力新基建信息基础设施产业,招聘需求占比增加”,2020年一季度,全国招聘占比最高的10座城市中,成都排名全国第五。
“有了基础配套保障,我们希望能吸引更多人才入驻。这也是方案中提到的,要集聚一批5G高层次人才。”成都高新区新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天发布的文件中,成都高新区为了让人才愿意“留下来”,科创环境的保障以及生活品质的提升,成为其关注的重点。
紫光集团联席总裁、新华三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于英涛,就对成都的“吸引力”赞不绝口。在于英涛看来,除了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历史文化名城、时尚之都、优美的城市环境,都是成都吸引企业和人才的突出优势。
《实施意见》中,成都高新区明确将支持建设科创空间和人才公寓。不仅要“建”,科创空间还要“高品质”,人才公寓还要“国际化”。
而在《行动方案》中,成都高新区也明确要“建成一批商业中心、邻里中心、艺术馆、科技馆、人才公寓、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构建15分钟生活圈,基本建成5G生活生态示范区。”
更长远地,“公园城市”将成都当地吸引高端人才的一大优势。在新基建的加持下,未来公园城市,将不仅仅是绿地空间,还将成为智慧生活的新场景。成都高新区表示,将建设智慧公园城市示范点,三年投资建设8个以上智慧化公园城市示范点项目。
“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成都高新区与社会各界一起共同谋划新基建的发展,是走在了时代的潮头。”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许诗军,十分看好当地未来的新基建发展。如今,成都高新区的思路已经明确,未来市场潜力将如何释放,我们拭目以待。黄名扬/文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