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8个武汉故事 | “想给关心我的人一个拥抱,但是不敢”

    每日经济新闻 2020-04-08 01:49

    历经76天的漫长等待,冬去春来,江城武汉终于重启。用当地人的话说,我们还能赶上春天的“尾子”。在这个特殊时刻,我们找到8位与武汉一同走过朋友,分享当下最真实的感悟。

    每经记者 鄢银婵  丁舟洋  岳琦  张虹蕾  李少婷  郑洁  陈晴    每经编辑 杨欢

    “经中央批准,从4月8日零时起,武汉市解除离汉通道管控措施。”

    历经76天的漫长等待,冬去春来,江城武汉终于重启。用当地人的话说,我们还能赶上春天的“尾子”。

    无论是被“封”在城里的900万人,还是守候在外的14亿人,那些日日夜夜、点点滴滴,都是难以忘怀的。

    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这些高高低低的肩膀撑起了她的过去、现在还有未来。

    在这个特殊时刻,我们找到8位与武汉一同走过朋友,分享当下最真实的感悟。

    01

    “想给关心我的人一个拥抱,但是不敢”

    口述者:武汉女孩阿念

    图片来源:受访者微博

    阿念,本名吴尚哲,是武汉50008名确诊患者之一,也是2571名病亡者的家属之一。疫情中,26岁的她从方舱医院转到火神山医院照顾89岁的外婆。遗憾的是,她最终没能“带妈妈的妈妈一起回家”……

    解除隔离回家已有两周。有媒体找到我,想做关于“新生”的话题,但我真的说不出口,本能地排斥。我知道得接受无法改变的现实,得接着生活,只是从我口里说来出,总觉得是种遗忘,是种背叛。

    对我来说,去照顾外婆,没有值不值得,只有不留遗憾,没想到会引来大家的关注。

    过去70多天,我收到了很多人的鼓励和帮助。一个好朋友的爸爸对我说,“孩子你快好起来,到长沙玩”,我非常感动,但是我不敢,我怕还有传染,给他们带去伤害。

    到现在,有时候说话说得久了,还是会感到有些气促,大家觉得我已经痊愈了,但我自己知道并没有,就好像一座死火山,不知道后续有什么影响。所以,很多网友问我有什么愿望时,我说想给那些关心我的人一个拥抱,但其实又不敢。我也怕他们怕,心情很复杂。

    被病毒攻击过的身体,形成的行为记忆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要更自律。当然,我并不会因此自卑,这不是自己的错。

    经此一疫,我觉得自己变得更加爱憎分明了,陆续删了200个微信好友,他们发的朋友圈,我不喜欢看,也不想被说服,三观完全不一样,还有的好几年没有联系过,相互之间并不关心,也就没有必要再占用空间了。

    以前的我,人生阅历比较单薄,看到的社会面偏窄,特别在乎别人的看法,害怕被人讨厌,现在懂得了拒绝,对喜欢的人也更加珍惜。

    以前的我,也从没想过友情可以跨越年龄和社会阅历,但这段时间,同病房的环卫工阿姨、火神山医院的建筑工人、隔离点的三个老爹爹,都是我艰难时期的陪伴,他们见证了我和外婆最后的记忆,那段时间弥足珍贵。

    我知道,太阳会照常升起,冬天终会过去。只不过,对有些人或家庭来说,因为亲友或爱人的离开,他们眼中的阳光会暗淡一些。作为编剧,我会用作品记录下这一切。

    02

    血的教训不能忘记,磨难是最好的老师

    口述者: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叶青自2003起担任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也是湖北省政协常委;他同时身兼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一职,还是中国公车改革第一人,被网友称为“中国最具个性官员”。封城期间前后写下70余篇武汉日记,记录了抗疫期间武汉的大小变化,以深度观察和思考提出30余条建议。他以直播答疑解惑,把仕途抛到一边,他说自己的任务就是说话。

    自1979年来武汉上大学,我已经在武汉生活了40年,对这座城市有深厚的感情,也更深切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悲伤。人满为患的医院、崩溃的医护人员、悲拗的患者,很多报道和画面让我难受,心扯着疼。

    封城期间,我有了更多的时间观察和思考。

    我们为什么晚了20天?如果武汉从1月1日开始“封城”,可能付出的代价将小的多。封城之后,超市、小区的封闭却没有同步进行,市民又缺乏封城经验,一窝蜂涌入超市,造成更大面积感染。这些都是惨痛的教训。

    这次武汉受到病毒入侵,可怕的地方在于你不知道对手在哪里。回过头看,我们确实是没有经验。不要说武汉,整个中国都没有经验。武汉市在抗疫早期的决策和动作不及时,与经验不足有关。因为没有经验,武汉初期以半摸索的方式来进行防控,付出了很大代价。

    相比1月底2月初,现在的情况明显好多了,可以用“生死之别”和“天壤之别”来形容。目前武汉市只有几百个病人还在治疗,相信“解封”之后,数量将进一步减少。

    我相信,磨难是最好的老师。经此一疫,这个城市未来走向正引发全世界的关注,武汉可能成为比疫情前影响力更大的城市,但前提是不能再有瞎指挥,血的教训不能忘记。

    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比新冠病毒还厉害。什么是官僚主义?官僚主义就是瞎指挥,最怕不懂的人装懂。

    在前往一流城市的道路上,武汉不能再出现“瞎指挥”、不懂医疗的人当卫健委主任,要杜绝这种情况。所以,各省要有专门分管卫生的副省长,而不是一个副省长管文教卫体。各级卫健委主任要正宗医学专业出身。

    疫情期间写下的70余篇日记、30余条建议也一度让我有压力。不过已经习惯了。我早把仕途抛到一边去了。提建议的目标就是要解决问题。这些年我没有浪费过任何一天。坚持提建议,发表大量文章、接受采访:我的任务就是说话。

    我今年58岁,还有两年退休。要为大众,要为社会做事,这是我人生的价值,我觉得非常开心。武汉日记写到4月8日就不写了,但我会继续坚持写其他形式的日记、讲课和提建议。

    03

    我们不是“赢了”,只是努力减少损失

    口述者:武汉音乐人冯翔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封城这段时间,一首《汉阳门花园》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作为这首歌的创作者,“老武汉”冯翔说,我们不是“赢了”,我们只是努力减少损失,努力在创伤后恢复正常生活。

    最开始有人告诉我,《汉阳门花园》很多人都在传,我还没太在意。后来才发现许多平台都在放这首歌。在这样特殊的时期,人们需要在苦难中,想起一点温情的东西。希望这些痛苦早点过去,那个时候大家把这首歌忘掉了都可以。

    和很多小区一样,封城期间,为了采买方便,我们成立了小区的买菜群。如今买菜群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不过大家都希望不要解散这个群。几百个人刷屏给志愿者们道谢,满屏都是感激。大概是经历这个特殊时期,邻里间的关系更紧密了一些,原来根本不知道谁住几栋几号,现在认识了好多邻居。

    停工70多天,如何复工应该是很多人都在关注的问题。2014年,我结束十年北漂,回到武汉老家,一边做音乐,一边兼职为武汉精神卫生中心做治疗师。刚开了一家有三名员工的公司,没想到遇到了疫情。

    今年的演出市场应该很难做,和其他行业不同,演出需要人群聚集,恢复起来是最难的,基本上这一年就会废掉。如果有政策扶持的话,希望能有一个贷款,让现金流维持一段,让我能正常的发放工资,也能够活下去。

    其实,和那些直面生死和被新冠肺炎夺去生命的家庭相比,我们已经很幸运了。现在的他们更需要身边的人,包括周围的舆论,给他们更多的支持、安慰、理解。因为对于人们来说,当灾难过去时,才会逐渐把这个灾难看清楚,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

    目前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已经开始开展讲座、心理援助、各项测评、危机评估等,作为治疗师,我也在参与。我知道“灾后重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论是心理康复还是经济复苏,一切才刚刚开始。

    04

    等到开业那天,我吃三碗的心情都有

    口述者:武汉茗记热干面店主明建新

    图片来源:摄图网

    热干面是武汉人再熟悉不过的日常。仅大众点评上的搜索结果就超过5800个。随着城市“解封”,早餐店铺的经营者们看到了坚持下去的希望,要把老味道继续传下去。明建新是其中一员。

    武汉做热干面的人太多了,从业八年,我也算尝尽了其中的酸甜苦辣。

    最开始是朋友带我入行的。什么都不懂,热干面的原料和调料都是通过朋友拿货,资金投入比较大。有时候凌晨2点左右就到店里准备,那一年压力真的很大,头发都白了很多。

    热干面味粉和酱油,是热干面味道的关键。一般加盟商用这两种方式牵制加盟者,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摆脱牵制。我最开始做热干面,技术也不稳定,一天一个口味,有时候顾客反应很大。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的制作工艺也定型了,也有了更多的回头客。

    今年春节放假前,我们特地进行了大扫除,也做了很多准备,希望能够好好迎接新的一年,但没想到这个假期持续了这么久。

    有时候,我们的心情也很矛盾。一方面,希望能够尽快营业,早日恢复;另一方面,也担忧人们的依然存在恐慌和担忧心理,开业之后可能营业状况不好,存在亏损的风险。

    目前,已经有一些店开业了,也有很多老顾客询问我们的营业时间,但我们不急。待了这么久,不在乎一天两天,现在不是赚钱的时候,是严防死守安全线的时候。武汉“过早”恢复的程度如何,还需要进一步观望。4月8日“解封”之后,我还是希望看看汉口门店附近的人流状况和商业运行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营业时间。

    不能开业的日子,虽然面临经营的压力,但也发生了温暖的事情。我们房东是个热心肠,主动说等正常营业了再商量房租,但我知道也不能让房东承担全部损失。互相分摊一点,各自的压力也小。

    我的表达能力不强,说不出武汉人对热干面有怎样的情怀。但我们总说,三天不吃热干面,就想得不得了。热干面之于武汉,是家乡的味道,是儿时的记忆。我店面附近有几所学校,很多学生毕业很久了,都会来吃一碗。

    等到开业那天,我吃三碗的心情都有。我期待着武汉恢复车水马龙的日子,也期待着人们开开心心吃热干面的日子。

    05

    滞留60天后,我“走”出武汉

    口述者:滞留者刘全有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因各种缘由在春节前来到武汉,却因突然而至的“封城”滞留。他们在陌生的城市努力地活着,无时不期盼着早日离开。刘全有是其中之一,滞留60天后,他终于在“卡口”松动之际走出了城……

    武汉终于正式“解封”了。我没有等到这一天,看到3月22日晚湖北省发布的政策后,就立刻和朋友一道出了城,再从孝感搭车到长沙,再回贵阳,路上花了5天时间。

    我是今年春节前到的武汉,为了陪家里的长辈过年。得知“封城”时,我把新闻截图发了一条朋友圈,心想着既然是暂时关闭,大约春节之后就可以离开了。因为黄陂是武汉的远郊区,我们并没有把困难放在心上。

    但从正月初八开始,足不出户的生活令人感到憋闷。我的睡眠时间从最初的十小时减至四、五个小时,焦躁的情绪也在我们滞留人员组建的微信群里蔓延,何时解封?如何离汉?这是群里最重要的话题,大家还把群备注改为“几人+有/无车”,几乎随时准备着出城。

    工作上还有项目等着处理,滞留期间收入基本为零,任谁都不能安心地继续等下去。3月初,我曾尝试走出武汉。但在往河南信阳方向走了大概50公里后,我被巡逻警车拦下,送回了亲戚家。

    3月22日晚,湖北省内外人员返汉、省内人员离汉政策发布。虽然原则上滞留人员离汉通道并未正式开通,尤其省内外的公共交通途径没有恢复,但省内人员流动就意味着可以曲折出城,一些有车的率先上了高速。

    我赶紧约上滞留群里的两个朋友,第二天一早,朋友的亲戚开车把我们三人送到武汉黄陂和孝感的交界处,我们步行至孝感境内,坐上出发前约好的车,此后一路顺畅。

    回到贵阳后,我向社区做了报备,目前仍在自费集中隔离。我本想着,黄陂是低风险区,所在社区也属于无疫情社区,可以凭绿码接触隔离,但没被允许。

    他们跟我说,你就好好呆(着)吧,你是怎么出来的心里没点数吗,武汉通道原则上是没通的。

    06

    商业是最大的慈善,努力“活下去”

    口述者:武汉酒馆老板王帆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疫情发生前,王帆经营着5家酒馆,日常还打理一家小型精酿酒厂和一家进口啤酒贸易公司。封城的两个多月里,他和朋友组成的“野生摄制组”拍摄的“封城日记”收获过万点击,帮助医院、社区运送物资的电瓶车跑了3000多公里。

    2020年是我开店整整10年,这些年也没买车买房,四处漂。我觉得房子太贵了,还不如拿钱用来开店,给厂里添加设备。

    这两个多月,员工工资、店面房租,再加上酒馆大量食材腐坏和酒厂原材料浪费等等,损失了两百多万。10年后回头看,这并不是一个特别大的数字,企业老老实实做就垮不了,但这两个月的经历是值得回味的。

    我确确实实看到很多人连最基础的生活保障都没有。去做志愿者也是拍纪录片的时候被影响,发现越来越多的人站了出来。大家都是凭借信任做事,我们彼此感谢,人与人之间的这份善意让我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我也不知道疫情还要持续多久,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你一定要记得自己还有一个身份是企业经营者,最大的慈善是商业,企业做好了,才有能力帮助更多的人。

    不过,我对复工后的报复性消费没有抱太大希望。我们有一家新店,以往最多一天有将近500多单,可以做到4万元左右的流水,现在做外卖一天大概500到1000元的流水,差不多90%都没了。30多个员工都想复工,但目前的财务状况,复工的工资已经很难发出来。

    以前我们都是做体验,没做过外卖。我们也提交了武汉酒馆的复工申请,每天做消毒杀菌。看到文件说,餐饮这类场所应该是最晚恢复的,我们也只能继续屯粮、等待通知。

    因为武汉这个城市发生了这么多事儿,我不知道大家看待这个城市是负面还是同情的眼光,但我希望能够为这个城市做点什么。

    酒厂现在已经复工,但也只能做到以前的一半,勉强可以养活员工。武汉这个城市的文化根基是南来北往的码头文化,最近,我们正在找一些特别的原料,想出一款关于武汉疫情的酒,把武汉最近的一些新闻印在包装背面,做成纪念品,留下武汉特殊的记忆。

    2019年我们大概做到了4800万销售额,当时的扩店计划是4家,还扩了一个团队做品牌升级,目标是2020年冲击1个亿的小目标。因为拓展很大,去年就一直在喊“活下去”这个口号,结果现在才是真的要努力“活下去”。

    07

    3个月的硬仗打过了,但战疫还未结束

    口述者:武汉社区书记周山平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很多人将武汉封城看作抗疫工作开始的标志,但对于社区工作人员来说,抗疫开始的风向标远早于1月23日。今天起武汉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这被视为是武汉解封的信号。但对于武汉市洪山区的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周山平来说,这场持续3个月的硬仗还没结束,还不能松懈。

    这段时间以来,我们看到了太多的生死离别,接下来还要处理失独家庭、失去经济支柱的苦难家庭等善后工作,比如有的家庭目前还是买不起墓地,有的家庭一下子没了经济来源支撑不下去,这些活着的人该怎么办,希望政府能向非常困难的家庭再作政策倾斜。

    现在,每天半夜我们接到的求助电话,居民的身份从新冠疑似患者变成了复工返汉人员。但从基层工作的角度来看,我觉得目前复工的流程不够规范,仍有提升的空间。

    我希望,复工人员更加精密的轨迹追踪,比如返汉回小区,由社区来保证住宿时的防控工作,做好消杀,继续送物资,严守通道,出行严格按防控要求。但是出了社区,比如在上班路上,也需要有更进一步的防控措施,避免可能的感染。

    为了抗击这次疫情,我们付出了太多,牺牲了太多,不能功亏一篑。社区有居民每天要喝两次新鲜咖啡,喝不到就要投诉,还有人要吃海鲜,叫不到外卖就偷偷跑出去,能理解大家想出门的迫切心情,但是有些非刚需的需求目前能不能克服一下?

    眼看抗疫阶段性胜利在即,比起放假、出游,我更希望外界能少一点对湖北和武汉人的歧视,居民和社会也能更认可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其实我们也算是抗疫一线人士吧?不期待跟救死扶伤的医生同样待遇,就希望大家能对我们重视和认可一点。同事中有很多女性,家里都有孩子,在危险中连轴转这么多天,压力很大,真的很不容易。

    其实我们的工资并不高,一个月大概3000多元,普通社区工作人员则更低,不到3000元。疫情期间,武汉对社区工作人员曾有过每天200元的补助,这项补助持续了大概一个多月,总共7000多元,但我以为,站出来是职责所在,3个月的艰辛付出和钱无关。

    武汉解封了,但战疫还不能说马上结束,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抱着不能功亏一篑的决心,把这场仗继续打下去,总有真正放松下来的一天。

    08

    之后我想把陪产假休了,回家看看女儿

    口述者: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生夏剑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夏剑的妻子刚刚产下女儿,他的陪产假就被疫情打断。两个月来,身为中南医院急诊中心副主任的他一直奋斗在战疫一线。对他而言,解封并非一个轻松的消息,让他更担心的是,在疫情中贻误了治疗的普通患者将大量涌向医院,急诊首当其冲,分流新冠感染人群的重任也压在了急诊。

    回过头来看,其实我们只是在早期经历了一个忙乱和茫然的阶段,后期就慢慢变得有序了。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然后不断纠正的过程。现在逐步从收尾过渡到正常,武汉终于解封了,这当然是个好消息。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人出来活动,经济是耗不起的。如果一直像一潭死水,那这个城市撑不了多久。

    这十几天通过筛查和评估,我们也看到了普通病人逐渐多起来,不像初期,一看胸片就是一个新冠肺炎(感染者)。现在大部分病人还比较正常,咱们心里也有底气一点,慢慢把步子放快一点。

    往年的3、4月一直是急诊高峰时期。但今年很多有脑血管、心血管和消化系统疾病的病人发现没有地方可以看病了。新冠肺炎在早期挤占了很多患有季节性高发病的人群的医疗资源,还有一些患有慢性病、肿瘤疾病的人也在家忍着。后期很多医院都抢时间开放普通门诊,因为需要看普通门诊的人还有很多积压在家里、社区和急诊通道,需要住院治疗。我们恢复以前,120就不停在问,什么时候可以开始运送病人。还有一些地市县的重症病人,下面解决不了必须送上来。

    现在我们每天都要审核很多病人,排查之后尽快安排住院。要假设每一个来看诊的病人都是潜在感染者,为了保证住院病人不出现交叉感染,必须在门诊进行严格筛查。一个人的排查时间通常在15个小时左右,这对于很多急症病人来说是等不起的。针对这些急症病人,在做了最核心的检查之后,就会使用专门的负压手术间进行急症手术。

    3月上旬,我们就开始模拟接收病人了,所有科室分阶段逐步开放。我们把整个骨科楼设置成了缓冲楼,在我们这边进行筛查后,再到骨科楼进行缓冲,没问题之后再转到普通病房。目前,缓冲楼高峰期时有49个病人同时缓冲,压力还是比较大的。解封之后可能会更大。

    去年底,我妻子生下了二胎女儿,当时就应该休陪产假的,但没多久疫情就爆发了。现在因为各个专科还在逐步恢复,所以每天还得忙着跟各科室的主任沟通病人转送等问题。等过了这段时间,想把陪产假休了,回家看看女儿去。

    应受访者要求,刘全有、周山平为化名

    实习生梁瑞馨对本文亦有贡献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上一篇

    视频|民间驰援护士李瑞瑞:如果需要我还会挺身而出

    下一篇

    从0到59,替绥芬河捏一把汗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