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武汉76天,他们亲历生与死、日与夜、冬与春

    每日经济新闻 2020-04-08 01:02

    每经记者 丁舟洋    每经编辑 宋思艰    

    吴瑞华原本打算1月23日(腊月二十九)那天上午坐诊,下午就带着妻儿回老家过年。

    但这位民营医院院长敏锐地察觉到,越临近年关,前来就诊的发热病人就越多。当1月20日“新冠肺炎确定可以人传人”的消息发出后,他决定取消回老家的计划。

    在吴瑞华和同事们选择留下来的这几天里,中南医院急救中心副主任夏剑看到就诊的队伍几乎人贴人,情景让人崩溃。

    距离中南医院10公里的120光华路急救站,沈小波眼见自己的团队日益疲劳,防护物资接近见底。

    尽管武汉已近危城,远在北京的武汉姑娘阿念仍执意回家。城市越来越空,阿念家临街的房间也变得异常安静,偶尔开过一辆车,喇叭里重复播放着“不要出门”的语音,让人惴惴不安。

    在武汉封城的这76天里,阿念一家四口都成为分类对象和统计数字:逝者、确诊、疑似、密切接触者。这四种分类对应的是一个个承压的生命,为把他们从死神手里抢过来,吴瑞华、沈小波、夏剑76天披坚执锐。

    武汉76天,在很多人心里肯定不只是数字,更是无助彷徨、是惊心动魄、是关爱互助、是奋力抗争。

    从一月中旬到现在,社区书记周山平(化名)见惯了凌晨两点的武汉。

    病床不够的时候,周山平每天都要面对居民们一张张焦灼的脸。逼急了,他也每天和社区内的疑似患者一道,守在医院门口求医生救治。好在一周后,集中隔离的措施就开始落实了,方舱医院开始收治病人时,周山平稍稍松了口气。

    在周山平的心境略感平复的时候,因封城滞留在武汉的快递小哥黄杰加入义工行列,开着货车穿梭在武汉的街道,帮医院运送物资。

    黄杰想起前几天把自己关在小房间时,三餐全靠外卖小哥,每次点完外卖,他就盯着手机屏幕上的骑手小图标一点点从餐厅挪到家门口。小哥把餐放在门口就走,给他发条短信:“你的餐到了,现在传染病严重,我们就不见面了。”

    因为在武汉转车而意外滞留武汉的“打工仔”李良就没那么幸运了,在武汉没有居住地点的他,找了个100元一天的民宿,吃饭大多靠面条和榨菜。后来他也找了份志愿者的工作,是彼时支撑他生存的唯一收入渠道。

    所有人静止时,社区书记、快递小哥和志愿者们,是城市里无声流动的血液。当城市重新恢复车水马龙时,他们又退回到少有人关注的背影中。他们陪伴了这座城市的日与夜,武汉也将他们默默收藏进城市记忆。

    后疫情时期,企业逐步复工复产,武汉市能否恢复往昔模样?

    相比普通人的慌乱,身为学者和官员的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对城市未来有着更深的观察和思考。疫情期间,他写下70余篇日记、30余条建议,他说自己早把仕途抛在一边,提建议的目标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我没有浪费过任何一天。”

    十年前靠18万启动资金白手起家的酒馆老板王帆,已是五家酒馆、一个酒厂和一家贸易公司的经营者,疫情期间损失达两百多万元。从期盼复工到犯愁员工工资的发放,王帆说现在真的要努力“活下去”。

    王帆的忧虑也是民谣歌手、小微企业主冯翔所焦心的,“希望现金流维持一段,让我能正常地发放工资,能够活下去。”

    在北京做了20年金融工作,回武汉创业热干面的田均深知武汉人对热干面的情怀,“三天不吃热干面,就想得不得了。”“等到我开业的第一天,我吃三碗的心情都有。”

    武汉上市公司当代明诚董秘高维也期盼着武汉复苏,“不指望它唰地一下,一键恢复到和疫情前一模一样;但希望武汉能慢慢地好转。”

    这是武汉异常艰难而漫长的一个严冬,第一束樱花的盛开给每个人心里都播下种子,期盼温暖春天的到来,他们静静地等待着,等待那个日常而美好的武汉,和它有希望的未来。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武汉急救护士邱琳玉:事情发生了,就有一股力量推着我

    下一篇

    民间驰援护士李瑞瑞:如果需要我还会挺身而出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