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们拥有灵活的调控机制和资源调动能力等诸多工具,但显然不能依赖对存量资源的消耗,也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于报复性消费。实际上,近期,从中央到地方刺激消费的政策层出不穷,就是在努力做消费的增量。
每经评论员 李蕾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对今年一季度的经济活动造成了不小的冲击,线下商业更是首当其冲。而在国内疫情形势明显向好的情况下,如何让消费快速恢复,成为当下最重大的课题之一。就在这个时候,我们听到了不少提及“报复性消费”的声音,似乎这已经成为拯救线下消费企业,尤其是餐饮业的灵丹妙药。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所谓“报复性消费”,结合此次疫情的实际情况,指的是近两月消费者的线下消费需求受到严重压制,当疫情结束时理论上应该迎来一波报复性反弹。能扛到那个时候的企业,不仅能弥补疫情期间的损失,甚至还可以获得一个爆发式增长的窗口。
不过,“报复性消费”目前还停留在理论阶段。一方面,消费恢复的进程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疫情因素。另一方面,并不是每个行业都会出现“报复性消费”。
以北京为例,截至3月15日,北京餐饮商户复工率达到69.5%,但消费者到店堂食恢复却不足20%。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它说明在疫情尚未解除前,以餐饮企业为代表的线下商业仍然面临着消费者信心不足的难题,报复性消费并没有出现。这实际上给市场敲了一记警钟:对疫情结束之后的市场表现盲目乐观,带来的中短期影响可能会让已经蒙受了损失的商家们在未来陷入更加尴尬的局面。
尽管我们拥有灵活的调控机制和资源调动能力等诸多工具,但显然不能依赖对存量资源的消耗,也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于报复性消费。
实际上,近期,从中央到地方刺激消费的政策层出不穷,就是在努力做消费的增量。
比如,国家发改委等23个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提出大力优化国内市场供给、着力建设城乡融合消费网络、持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全面营造放心消费环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具体举措方面也有一些值得借鉴,例如近期北京市经信局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与某互联网平台共同启动市民“安心消费节”,首批“安心复工包”首先面向北京市近25000家中小商户推出。
此外,市场和企业自身也应积极应对。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在疫情结束后人们的消费行为肯定会复苏,但很难达到所谓“报复性”增长的程度。从本质上来说,疫情影响并没有带来新的需求,它只是延缓或消除了应有的消费需求而已,其中某些需求是不可逆的。就像某位商业地产大佬所说:我们毕竟一天吃不了三天的饭,再饿也补不回来;夏天穿不了冬天的衣服,冬天过去就过去了,这些只能算坏账损失,没法找回来。
还有一个客观事实是,虽然线下商业受到了很大冲击,但很多线上场景却如火如荼,一些将线上线下场景融合得比较好的公司甚至在疫情中收获了数倍于此前的业务量。
从前的零售消费行业讲求立字当头、破在其中,转型存在一个缓冲期,但这一次很多东西直接已经破了,成了边破边立,甚至先破后立。这个阶段不论是行业还是微观层面的企业都不能坐等“报复性消费”这类所谓时机,而是要借此机会更加强化主动式变革,去拥抱正向的影响、迎接新的挑战。
总而言之,疫情之初我们按下了线下零售消费市场的暂停键,现在正在按下重启键。不管是盲目乐观还是悲观消极都不利于扭转当前的局面,只有社会各方对疫情之后的消费市场保持足够信心,既遵循客观规律,又看到市场潜力;既重视疫情防控,又有得当的方法,才能迎来消费市场的春天。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