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边万莉 胡琳 每经编辑 廖 丹
3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央行副行长陈雨露、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外汇局副局长宣昌能等出席会议,介绍应对国际疫情影响,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会议指出,疫情对通胀的影响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中国不具备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区间内双向波动,总体保持稳定;对有条件的保险公司适当放宽权益类资产投资比重限制。
近期,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欧美和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股市已经平均下跌30%左右。对此,陈雨露指出,目前断定全球进入金融经济危机为时尚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发生之后,中国金融市场经受住了考验。下一阶段,央行将分阶段把握货币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始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预估二季度经济显著改善
最近,美联储迅速把利率下限降到0,而且重启了QE,在此情形下,降息和降准在我国是不是还有空间?怎么防范输入性的金融风险?这些问题颇受关注。
发布会现场,陈雨露在介绍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方向时提到,要继续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以此引导贷款实际利率不断下行。要积极引导银行体系适当让利给实体经济。实际上,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增加流动性的政策以及引导市场利率下行的政策的有力支持下,我国实体经济已经在边际改善。目前从3月份以来所掌握的支付结算数据,包括存贷款数据动态来看,实体经济持续向好,估计在第二季度各项经济指标会出现显著改善,中国的经济增长会比较快地回到潜在产出附近。
数据显示,2020年3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4.05%,5年期以上LPR为4.75%,与上月相比保持不变。对此,有分析认为,上个月1年期LPR出现了10BP的大幅降低,在下次LPR降低之前必然需要一段“蓄力”期,让银行可以充分调整自身的经营行为以适应LPR的变化。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虽然3月LPR保持不变,但市场实际贷款利率是在下降的:一是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于优质重点企业,银行可能在LPR基准的水平上进一步让利;二是针对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银行业积极行动,除了捐款捐物等社会责任外,还增大了信贷投放支持,同时以优惠的实际利率给企业提供融资。
对于3月LPR未继续下降,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告诉记者:第一,3月16日央行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1000亿元,期限为1年,利率保持3.15%未变,LPR主要挂钩1年期MLF,MLF操作利率未变,因此LPR也未下行。第二,近段时间央行通过专项再贷款等政策措施,引导银行业加大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支持,贷款利率已有明显下降。第三,目前银行负债成本较大,疫情期间通过优惠利率、减免利息等措施加大对企业和个人让利,对银行盈利增长造成影响,从而使得LPR难以继续下行。
商品供给正在逐步改善
疫情发生以来,央行通过准确的公开市场操作和定向降准,来提供短期和中长期的流动性,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金融市场果断如期开市之后持续平稳运行。及时设立3000亿元的专项再贷款和增加5000亿元的再贷款再贴现额度,有力精准地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复业。此外,央行会同银保监会等部门对疫情发生之后受影响比较大的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贷款给予展期和续贷,帮助这些企业保持现金流稳定,渡过难关。与此同时,央行还积极引导市场利率下行,切实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陈雨露表示,上述组合拳正在产生显著成效,我国金融体系运行总体平稳,金融市场预期稳定,货币信贷平稳较快增长,国民经济经受住了疫情冲击,也为全球经济金融的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平稳,实体经济活动逐步改善,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化。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1~2月CPI同比上涨5.3%。对此,陈雨露解释,这既有结构性因素的拉动,同时又叠加了疫情对供给的影响。他认为,疫情对供给的影响、对通胀的影响可能还会短期持续一段时间。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国民经济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生产会逐渐跟上来,商品供给正在逐步改善。物价能不能稳定,还是取决于经济基本面,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平稳,总供给和总需求是基本平衡的,不存在长期通胀或者通缩的基础。
人民币汇率方面,截至3月20日,境内人民币即期交易价贬值1.4%,同期美元指数上升5.2%。新兴市场货币指数下跌13.4%,其中自2月下旬国际金融市场剧烈波动,2月21日至3月20日,境内人民币即期交易价贬值0.7%,而同期新兴市场货币指数下跌10%,其中3月下旬人民币贬值幅度也明显小于同期的欧元和英镑等货币的贬值幅度。
宣昌能认为,上述这些数据充分显示,人民币汇率在全球外汇市场,尤其是在新兴市场中的表现相对稳健。“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区间内双向波动,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总体保持稳定。”他表示。
银保监会方面,周亮表示:“将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支持扩大直接融资。”他进一步指出,对偿付能力充足率比较高、资产匹配状况比较好的保险公司,允许其在现有权益投资30%上限的基础上,适度提高权益类资产的投资比重。此外,还将适当增设理财子公司,建立完善养老保障第三支柱,积极支持直接融资,为促进中国的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而努力。
宏观政策空间储备充足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受此影响,国际金融市场近期动荡加剧。欧美和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股市已经平均下跌了30%左右。对此,陈雨露表示:“世界各国亟须在公共卫生政策、贸易政策、财政货币政策等宏观政策方面加强国际协调,共同全面提升国际应对的协调性和有效性。”
不过,目前断定全球已经进入金融危机还为时尚早。陈雨露分析,国际金融危机通常有三个基本的特征:一是是否存在国际金融市场跨市场的持续的恐慌性下跌;二是是否出现大量的金融机构,特别是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倒闭;三是看全球的实体经济运行是否受到了严重破坏。目前,针对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加剧,许多国家都陆续出台了一些应对措施,这些措施的效果还有待观察。
从理论上来讲,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会通过三个基本的传导渠道,可能会影响到国内的金融市场:一是境外的悲观情绪通过预期传导的渠道来影响;二是通过国际资本流出这个渠道来传导影响;三是一些跨国企业和境外的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恶化,也可能会传导到国内金融市场来。
陈雨露指出,从实际情况来看,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发生之后,我国金融市场经受住了考验,表现出了高度的稳定性,波动幅度很小。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市场预期也比较稳定,宏观政策的空间和工具储备是充足的。下一步,面对国际金融市场动荡,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按照既定的方针和既有的政策框架来做好自己的事情;二是积极参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
就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方向来看,陈雨露表示,主要是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分阶段把握货币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始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二是充分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的独特作用;三是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四是要加大对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发行金融债券的支持;最后是要继续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以此引导贷款实际利率不断下行。
此外,陈雨露还表示,金融系统将按照既有的政策框架和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准确把握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的阶段性变化,因时因势调整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根据中国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实际,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应对复杂形势带来的挑战。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