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的高新答卷

    每日经济新闻 2020-03-16 12:56

    从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到“AI”“守信通”“首证通”等高新特色品牌,再到包容普惠的人才政策等创新指标……2019年以来,成都高新区聚焦18个重点领域“破题”改革,持续发力优化营商环境。

    每经编辑 刘艳美

    本组图片均由成都高新区提供

    自成都市“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的大幕拉开以来,作为全市改革开放“领头羊”和经济发展“主引擎”,成都高新区已然在这场全域覆盖的竞速中跑出了“加速度”。

    从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到“AI”“守信通”“首证通”等高新特色品牌,再到包容普惠的人才政策等创新指标……2019年以来,成都高新区聚焦18个重点领域“破题”改革,持续发力优化营商环境。

    在这个始终走在全省全市前列的改革创新高地,曾经的“开年热词”,已经在一场场“刀刃向内”的改革实践中,变身为实实在在提升企业和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改革成果,为“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先进城市”贡献着不可小觑的高新力量。

    苦练“基本功” 基础领域改革走深走实

    “这次改革,出发点是对标世界银行和国家、省市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但我们的实践探索并没有止步于‘考纲’,而是努力推动改革走得更深、落得更实。”成都高新区网络理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该负责人看来,营商环境是一项涉及政务、市场、金融、法治等经济社会改革多方面的系统工程,成都高新区要在这场综合考验中“拿高分”,首先要保证基础领域改革的扎实推进。

    2019年9月,《成都高新区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2019-2020)》(下称《行动方案》)正式印发,围绕企业、产业、城市、政府四大核心主体要素,明确了包括企业开办8小时办好、工程建设项目80日办结、纳税时间力争压缩至120小时、优惠政策一窗通办等在内的29项主要内容,全面覆盖18个一级指标,力求与国际前沿接轨,谋划顶层设计与改革实践的超前性。

    企业开办,往往是企业生命周期循环的第一环节。但在改革之前,开公司需要十分繁复的手续和程序——怕麻烦,怕跑冤枉路,耽搁了不少“创业梦”。

    为此,成都高新区与时间“较劲”,在一年内实现企业开办3次提速:2019年1月,在全省率先将企业办照时间压缩至2个工作日;9月,办照时间再次压减至8小时;10月,深化“企业开办一窗通办”,全流程8小时办结,欧洲中心自贸服务大厅实现了2小时搞定企业办照。

    中国-欧洲中心自贸服务大厅内外资一站式办照登记窗口

    填表、提交材料、自动打印营业执照、公章刻制、发票申领……“只用两小时就办好业务,不可思议、前所未有!”在成都高新区体验了一把“极速开公司”后,四川兴百年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成都高新分公司负责人张亮亮十分感慨。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高标准对标国际国内先进城市,是成都高新区一直以来的“自我施压”。高位目标背后,成都高新区企业登记注册窗口“朝8晚8”的延时服务已成常态。

    据统计,成都高新区平均每天有120多家企业注册开办,高峰期时有160多家。自2019年3月以来,成都高新区市场监管局自主开发的企业登记智慧审批系统办理企业注册登记4900多件、自助发照超过3.2万份,实现了企业登记智慧审批、全网通办、企业办照“零见面”。

    得益于“全域通办”“智慧登记”“政银合作、免费开户”等高效服务,成都高新区的市场活力愈发显现。数据显示,2019年,成都高新区新增各类型市场主体50941户,同比增长18.22%。其中企业31853户,,新增企业数量在成都市各区(市)县居首位。

    同样实现审批时限连续“跳级”提速的,还有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自2018年全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开展至今,成都高新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先后完成了从180天到100天、再从100天到90天的大幅缩减。这一速度,走在了国务院、成都市规定的改革时限之前。

    目前,成都高新区正按照《行动方案》要求继续保持先行先试的姿态,朝着“工程建设项目80日办结”的目标加速前进。

    连续赶超国务院和成都市划定的“及格线”,成都高新区如何做到?

    结合实际情况,高新区首先对“80日办结”的总体目标进行了量化拆解——部门行政审批时间控制在35个工作日以内,施工图审查等中介服务和水电气讯等市政公用服务控制在45个工作日以内,按照项目类别分梯度设置审批时限……目标分解之后又梳理出多个细项指标,以确保改革有序推进。

    “取得的进步显而易见,这也是企业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变化。”对于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领域的改革成果,已经在成都高新区办理该业务近10年的高新万科中心项目工作人员孟珊有着切身体会。

    在《行动方案》明确的改革举措中,有一项被评价为“字最少,含金量却最高”——优惠政策一窗通办,改革对象是涉企优惠政策?,最终受益者是全区近19万户市场主体,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取得实效,直接考验着成都高新区为企业谋求优惠与机会的能力。

    此前,成都高新区在调研后发现,尽管优惠政策已经覆盖企业的全生命周期,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却困难重重。

    “原有申报流程复杂繁琐、纸质材料层层留档加重企业负担、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系统孤岛’……很多历史遗留的‘老大难’问题,不光让企业头痛,就连我们工作人员自己都觉得不能理解,”成都高新区经济运行局相关负责人直言。

    为此,成都高新区先后赴上海、广州等地学习“取经”,通过推行“优惠政策一窗通办”改革,提高企业对涉企优惠政策的知晓度和获得感,让惠企政策更加精准地赋能企业成长。简单来说,就是要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间,让企业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后台多流转。

    2019年12月,成都高新区企业服务中心肖家河街道工作站正式成立,作为成都高新区首个街道企业服务工作站,旨在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试点申报、诉求申请等服务工作。以此为试点,未来还将有更多服务站入驻高新区企业密集的产业园区、街道等,为企业就近提供‘一窗式’服务。

    这样的改革探索和成果,只是成都高新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的一些缩影。

    企业开办、办理建筑许可、财产登记、获得优惠、破产注销……如今,成都高新区高标准打造的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在厘清改革内在逻辑、搭建全新机制运转框架的改革进程中不断完善,也显示出其对标先进、苦练“基本功”的毅力和实力。

    突围“附加题” 跳起摸高争创新

    在优化营商环境改革这场持久战、攻坚战中,成都高新区交出的“高分答卷”,还体现在一系列开先河、立标杆的创新举措上。

    包容普惠创新指标,是成都高新区在参考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和高新特色确定出的一项指标。其中,能够直观反映一个地区发展质量和创新效能的人才政策,是成都高新区的重点改革领域。

    在去年11月召开的成都高新区2019年人才大会上,成都高新区正式发布“金熊猫”人才政策2.0版。新政共计12条,重点从引得进、留得住、重培育、优服务等方面着手,包含细化人才分类、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加大人才激励、加强人才服务等6个方面内容。

    在人才评价方式上,成都高新区摒弃“老三样”评价标准,在成都市A、B、C、D四类人才政策的基础上,发布《成都高新区急需紧缺人才和高端人才目录》,建立起符合自身产业实际的人才评价体系。自2019年10月第一批次人才认定工作启动以来,高新区A、B、C三类人才认定达到707人,为企业家、创业者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在人才工作重点方面,成都高新区积极调整人才政策导向,推动人才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动能。据统计,“四派”人才系列政策实施一年来,高新区新增“四派”人才企业1000余家,其中高层次“四派”人才企业301家,获得知识产权503项,实现销售收入6.4亿元、税收2000万元,有37家企业首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万元。

    突围创新,不仅在于培育人才软实力,营造一个更加智慧、高效、便捷的硬环境也是“加分项”。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城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智慧城市的发展能级,成为事关未来城市能否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要素。

    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高新区正积极构建“东西两翼”的“城市数字大脑”——高新东区打造以产业支撑和公园城市为核心的大脑东翼,高新南区打造以应急指挥及治理中心为核心的大脑西翼,二者共同组成高新智慧城市的“中枢神经”,促进政府职能决策水平提升。

    成都高新南区

    智慧展厅、指挥大厅、联合实验室三个功能分区中,通讯平台、可视化平台、业务系统管理平台、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各司其职,日常值守、应急管理、决策支撑、数据展示等功能均在此得到“一站式”实现……约1500平米的网络理政中心,集中展示着高新区近年来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创新实践。

    2019年,成都高新区设立西南首个AI智能自助综合窗口、上线“守信通”、完善“首证通”功能应用,积极构建优化营商环境甄审室,“打造五大应用场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实践获得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服务方式的创新持续推动着服务效能的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1月14日上午,成都高新区与联合国人居署签署协议,将共同编制智慧城市导则试点项目及成都天府空港新城(高新东区)规划导则试点项目。

    据联合国人居署区域间顾问杨榕介绍,其将依托成都高新区宜居宜业宜商的发展环境,系统研究智慧城市建设,积极整合汇聚全球优质资源,将成都高新区的探索和经验推向世界。

    探索特色改革 擦亮高新服务“金字招牌”

    事实上,无论是“打基础”还是“求创新”,每一项改革举措的最终指向,都是成都高新区对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和更高要求。

    “小诉求”往往藏着“大民生”。在优化营商环境改革的“考场”上,企业和群众是阅卷人,政府部门是答卷人。拥有近19万户市场主体、聚集各类人才超过59万人的成都高新区,政府部门如何做好服务于企业和人才的“店小二”?

    在民生服务方面,成都高新区目前已实现民生服务全域通办、24小时“不打烊”。通过打造政务服务“网上办事矩阵”,高新区联通市场监管、人才、社保等44个业务系统,实现高频便民事项“指尖办”,与群众切身相关的税务、社保、工商、公安等自助服务事项均纳入24小时自助服务超市。

    “富华南路附近有板房倾斜,旁边就是变压器!”2019年10月,成都高新区网络理政办接到市民举报后,两分钟内就将工单派给了责任单位。

    不到两小时,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城管委工作人员到达现场,要求施工企业即刻停工整改。另一端,反映问题的市民也得到了及时反馈。“我对网络理政的‘高新速度’很满意。”市民如是回应。

    聚焦服务企业,成都高新区在畅通诉求渠道、协调解决企业难题方面持续发力,成功协调解决了四川新希望、四川府河电力在企业开办、优惠政策申报等方面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

    据统计,成都高新区2019年全年受理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874.14万件,其中,现场受理291.2万件,当场办结率91.17%;非接触式全自助办件183.43万件,网上办件329.78万件;网络理政平台全年受理企业民生诉求19.4万件,同比增加28%,办件量、满意率常年位列成都市第一。

    “随着‘放管服’和营商环境改革在探索中不断推进,进入改革深水区,不可避免会出现暂时的‘真空’和政策瓶颈,但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没有‘过渡期’。”在成都高新区网络理政办相关负责人看来,在这场优化营商环境的“自我革命”中,高新服务的“金字招牌”,正透过一个个政务服务“小窗口”,折射出改革实践取得的“大进步”。未来,这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优化营商环境改革,还将继续在高新区对标先进、直面问题的扎实努力中落地落实。

    程晓玲/文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每经午时 | 义乌官方回应“网红直播第一村”售假;赣州市委统战部原部长马玉福被诉;米高梅宣布关闭拉斯维加斯赌场

    下一篇

    中兴通讯发布澄清公告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