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纷纷加入,是口罩机还是“印钞机”,这么强势的卖方市场这么高的利润,他们为何却说“难受、无奈”?记者实地走访口罩机生产线,讲述口罩机厂商从采购、组装、调试到销售的背后故事。
每经记者 欧阳凯 每经编辑 陈俊杰
“我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有的工程师连轴转48小时都没合眼”。3月3日,在广东惠州的口罩机生产线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见到了赢合科技(300457,SZ)总裁许毅,他顶着黑眼圈,看起来十分疲惫。
一个月前,许毅接到了深圳市工信局的电话,邀请她陪同深圳市副市长黄敏考察口罩产业链,走了一圈,她发现规模最大的一个月只能生产12台口罩机,交期45天。黄敏问许毅,赢合能做吗?在和随行公司工程师商量后,许毅给出了肯定的答复。
赢合科技是主营锂电设备的创业板上市公司,主业本和口罩机无关。2月1日,赢合科技正式启动口罩机项目,许毅说,这是临危受命。
疫情让口罩需求暴涨,口罩机这个极其细分也冷门的小行业也变得炙手可热。广州一企业董事邹明(化名)告诉记者,最火的时候,销售平均一天至少接300个电话,“从早上起来电话就没断过,微信有上百条信息未回”。
也因此,原本几万、十几万的一台口罩机上涨到了百万,涉及的上市公司股价更是一路飞涨,但邹明等人却说,个中滋味五味杂陈。
2月15日,赢合科技首批口罩生产设备正式发货,运往1000多公里外的上海三枪集团。此时距决定拍板转产口罩机,只有短短15天的时间。
“锂电设备对精度要求是非常高的,是以μm级为单位,但口罩机的精度则以毫米级为单位,所以当时调研后,我认为口罩机设备对我们来讲相对比较简单。”许毅说。
确实,对于有精密制造相关能力的企业而言,口罩机没有技术门槛。《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除了赢合科技外,科大智能、金太阳、拓斯达等上市公司也纷纷涉足口罩机生产。
许毅表示,最大挑战其实是时间,正常一台设备从设计到生产、组装、调试,至少要近两个月的时间。因抗疫急需,企业要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交付,充分考验着企业的制造能力、生产批量化能力、财务风险能力以及供应链协调开发能力,在和一众高管商量后,大家觉得还是得做。
口罩机,是将多层无纺布通过热压、折叠成型,超声波焊接,废料切除,耳带鼻梁条焊接等工序制造出具有一定过滤性能的各种口罩,它不是单台的机器,而是需要多台机器的配合完成各种不同的工序。
陈阳(化名)是东莞某上市公司的副总经理,公司本主营数控装备和精密结构件,和赢合科技一样,为了抗疫之需,他们公司在2月中决定转产口罩机。他说,一台口罩机涉及1000多个零部件、配料,大部分需要再加工,如果规模不够,或者没有CNC精密加工机床,就需要再找外援,这样下去就会影响出货速度。
对转产口罩机的企业来说,调机工人是制约口罩机产能的关健。所谓“三分做,七分调”,普通工人先按图纸把供应商送来的定制物料组装,再由技术工人调试。调试过程决定了机器故障率和良品率等核心性能,而这个最为关键的环节,又基本依托调机工人的经验技术。
陈阳说,由于零部件众多,口罩又是软性材料,稳定性差,设备组装完后,还有很多技术参数需要调整,要调整到最优的状态,使得故障率低、速度快、良品率高,这就是一个门槛,所以目前公司比较缺有经验的调机工人。
邹明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和客户达成共识,出货前,客户要自己先找到适合的调机工人;出货后,公司的销售、调机工人及客户的调机工人会建一个沟通群,分享调机方法,做好售后。
对此,陈阳想出了两个办法,第一,去找生产口罩的工厂,让口罩厂的调机师傅想办法过来“支援”他们,抑或是和他们共用,这点问题不大,毕竟工艺相似;第二,“以老带新”,让师傅带徒弟先顶上,徒弟边学边做。
记者注意到,调机工人现在在业内十分“抢手”。“3万元找一个今晚可以去XXXX的口罩机调试师傅,调试完成大概三天左右,越快越好,介绍有介绍费。”在朋友圈及一些行业群中,时不时就能见到这样“高价求助”的信息。
甚至有企业开起了“口罩机调机师傅培训班”,例如2月初转产口罩机的拓斯达,此前就面向国内免费招生,到东莞培训,培训周期预计7到15天,熟练后即可推荐给公司的VIP客户服务。
据负责该培训班招生的王小姐向记者介绍,报名对象限定在有机电基础的人士,有大型设备安装、维修、调试经验,抑或是高级焊工均可,一般是日结,熟练的话可达500到600元一天,月薪可达15000到20000元。
赢合科技惠州基地的仓库堆满了口罩机零部件、物料 每经记者 欧阳凯 摄
调机工人的问题或许通过以老带新、高薪招聘、突击培训等方式暂时缓解,但如何锁定上游零配件等货源,才是令口罩机厂商们最为头疼和焦灼的事。
赢合科技的采购负责人告诉记者,采购的同事在2月4日就已经上班,一拿到图纸后就迅速开始找货源,发朋友圈、打电话、网上搜;认识的、不认识的,只要基本上能用的,就想办法弄来。
起初面临市场未全面复工的情况,采购只能大面积撒网,用他们的话说,是到处去“搜刮”。“有些企业虽没复工,但有库存,放在仓库,我们就想办法‘敲’掉锁头拉出来,谁家都是一点一点的这样挪出来。”
太平洋证券3月1日发布的研报显示,随着口罩价格上涨,口罩机的回报率也不断提高。原来1毛1个的一次性口罩,价格已到3元一个;原来价格3元的N95口罩,已涨到20元一个。
每台口罩机每分钟生产100个,1天14万个,单个价格3元,1天就40-50万元,3天就150万元。而口罩机如果要求10天交货,价格是100万元以上,25天交货是40-50万元,投资回收期仅为3天。
除了众多上市公司加入进来外,一些投机者也嗅到了商机,有的甚至直接从网上购买口罩机图纸,“按图索骥”自行生产口罩机。许毅听说,公司研发的口罩机图纸甚至流传到市场上,“被随便卖”。
这种情况下,口罩机的组成部件、物料十分紧俏,进而纷纷涨价。1000多个零部件、物料中,最核心的属超声波焊机,一台口罩机上就要用6台超声波焊机,原本一台的价格在4000-5000元,但据记者了解,2月份该设备价格已经翻了好几倍,上涨至2万元左右。
“不只是超声波焊机,就连平常普普通通随处可见的链条,市场上基本都是缺货状态。”赢合科技采购负责人说。
在许毅看来,口罩机属小众产品,其供应链本身多是“夫妻店”之类的小厂,产能跟不上,即便复工了,面对突然暴增的需求,很多厂一下子做不来那么多、那么大的订单。
按照设备企业的采购流程,在财务付款周期上,以往一般是通过票据等形式付款,让供货商给予一定账期。为了加快交付进度,赢合科技改变了以往对供应商的付款方式,先打预付款再收货,且是现金到账。
“我们公司也是这样,但不是预付款,而是直接全款先给对方,再收货,实属无奈。”邹明承认,这种方法必然加大公司的现金流压力,同时带有不小的财务风险,但即便做出了这么大的让步,这个方法也未必凑效。
“便宜你就拿不到货,我跟供应商谈好了价,例如是两万的原材料,现金也都打给他,可是当市场出现了更高价的口罩机,他们拿着四五万的原材料价找供应商,若你是供应商,你是先供货给我们还是他们?”邹明反问。
他说,如果不给高价,就真的拿不到货,最后导致的就是很少的资源分散到了很多家,口罩机供应链越来越乱。
据记者调查了解,口罩机目前预定了交期的平均每台在70万元左右,现金提货价则已疯涨至170万一台。赢合科技的采购负责人强调,“光原材料成本就已经要30多万了,公司做这个事情真的都是为了疫情所需”。
为了第一时间拿到物料,赢合科技还从集团下属公司调来人手,加上采购部门、销售部门的人,全部驻点到供应商那里“盯梢”、“监工”,一旦零配件加工好,就马上用自己的车拉回来。
“有些同事都是凌晨回来的,我们基本上也都是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只要生产线那边反映缺料、缺物资,半夜三更都得爬起来去找,快找疯了已经,不睡觉已经太平常了。”,上述采购负责人说。
记者了解到,因为上游供应链付款压力的传导,使得口罩机生产企业的回款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陈阳告诉记者,公司一开始要求下订口罩机客户需先预付50%,交货前再支付剩下的,2月25日之后,改为需先预付80%。多数口罩机厂商也都是采取类似回款方式。
赢合科技工人正在组装口罩机 每经记者 欧阳凯 摄
许毅坦言,短时间内便要生产大量的设备,工人们每天的工作时间大大延长。据了解,在物料配齐的正常情况下,赢合科技组装一台口罩机需5天的时间,目前的安排是一个小组18个人,5天负责5台机。
3月3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赢合科技惠州厂房看到,大量的组装工作、物流工作、调试工作均是体力活,做完一台拉走一台,而不少工员工的工作时间基本都超过16个小时,这样的工作强度已经持续了20多天。
尽管员工们这么多天都在连轴转,但因零配件供应、调机工人等因素掣肘,当前口罩机产能不足的矛盾依旧十分突出,许多企业的订单交付还是出现了延期。
“说好的交期,迟迟见不到交货;好不容易拿到设备,却迟迟调不出产品;能调出产品,却无法达到预期的产能。”有口罩生产商这样总结。
2月初,刘伟就以每台38万元的价格订购了5台口罩机,他告诉记者,本来约定好的3月5日交付,但直到现在,对方一台也没给到,理由是“零部件供货延迟”,但他怀疑是被人插队了。
好不容易布置好了厂房,确认了工艺路线,就连当前最贵的口罩原材料熔喷布,刘伟都想办法弄到手了,人员也陆续到岗,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下,他把能做的都做了,只待口罩机生产设备到位,但现在只能空等着。刘伟担心,若一再延期,过段时间可能就没生意了,损失更大。
一台口罩机的利润空间有多大,陈阳不肯透露,只是表示,“比我们原本生产的数控设备要多几个点”。邹明则说,在上游零部件价格疯涨的情况下,现在生产的口罩机已没什么利润空间。
在抖音上,仍有不少口罩机厂商在发布视频时宣称,下单10天即可交货,远低于目前行业普遍的25天交期,有的甚至宣称交期只需3天。但刘伟说,他已经不信这些了,就算顺利拿到货能不能用都是问题。
3月4日,金太阳在互动平台上表示,目前,受加工程度复杂、零配件供应、调机环节缺少有经验技术人员等因素限制,公司控股子公司口罩机产能有限,订单的交付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邹明也坦承,自己确实低估了这其中的风险,虽说技术门槛很低,但由于上游产业链复工复产进行缓慢,原材料库存不足,疫情时期又将这些问题放大,导致口罩生产线的生产出现交期延长。
深圳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曾发文指出,部分口罩自动化产线生产商目前面临交货期延长的问题,原因主要有几点:疫情前他们并不生产口罩生产线,属于转产;接单量过多,人力不足,订单量远远大于自身人力承受范围;上游零部件的紧缺和延迟交货;政府临时加单,导致商业订单延迟交货;加塞现象严重。
许毅解释说,目前仍是打赢新冠防疫战的紧要关头,口罩机是战略防疫物资,为保障有限的资源能够高效利用,赢合会优先供应政府重点防疫物资生产企业以及具备防疫防护物资生产资质或有口罩生产能力的企业。
“这么多天天等着提货的客户,他们有理解的,也有追到公司来责骂的,但在这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是上市公司,有一定社会责任,希望这些设备能够被有效的利用,作为老板来讲,必须得承受住这种压力。”许毅有些无奈。
她反复恳求,公司一天的设备产能实在有限,希望能为疫情防控工作做贡献,公司也会尽全力提升产能,把所有客户的需求都满足上,也希望客户能给企业一点时间。
在交期延迟的情况下,这些口罩机厂商恐怕接下来要面临一定的退货风险和法律风险,但令邹明等左右为难的是,一些人并不愿意退货,宁愿在公司外面等,从3天等到5天,这让他更加内疚,越发觉得对不起客户。
货车准备就绪,口罩机做好一台拉走一台 每经记者 欧阳凯 摄
就目前情况来看,现在市面上部分供应商是在疫情后紧急开发、生产口罩生产线的。深圳医协因此担心,2月底到3月初,大量口罩生产线订单产出后,口罩生产线的质量问题、生产出来的口罩质量问题可能会集中爆发。
对此,深圳医协呼吁,希望产业链企业实行分级接单制,例如:对具备营业执照、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口罩生产企业优先给单;口罩生产设备厂商若提供与医疗器械公司的合同情况,上游零配件企业可优先向其供给。
在深圳医协看来,这样的级别筛选会避开恶意抄单的中间商,也将大量释放有效订单给有医疗器械生产资质的、能够快速投入生产、保证生产质量的企业。此外,政府也可优先帮扶具备资质的企业。
3月4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得一份关于向重点口罩机生产企业派驻联络员的通知,这份通知由广东省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办物资保障一组于近日向广州、深圳、惠州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办物资保障组、各有关企业下发。
通知显示,为保障广东省口罩生产设备加快生产和有序供应,决定对有关重点口罩机生产企业派驻联络员,其主要任务为帮助有效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早前,深圳市工信局还积极安排当地上游供应商复工,甚至对于省外的供应链企业,广东省政府相关部门也在积极协调,还致函省外供应商所在地工信部门,请求协调工厂复工”。谈到这,许毅很感激。
当然,还令外界关注的是,这么多设备企业临时转产口罩机,究竟是抗疫时期的暂时之举还是会固定下来作为未来长期发展的一项业务?
邹明说,目前尚未考虑到这一层面问题,还是看形势再定。陈阳则肯定地说,只是暂时的。“我们只是把现有的这些组装技术、加工技术运用到口罩机生产上,暂时将精力集中在这一块,疫情过去,就还是回到我的主业上”。
许毅则认为,当前口罩机还有很大的技术提升空间,目前市场上现有的产品与她所认知的自动化设备差距太远。“从我一个做精密自动化设备的人来看,我觉得口罩机设备提升空间很大”。因为疫情急需,目前赢合的口罩机也只是在原有产品的参数基础上做出一些优化和调整。
据许毅透露,目前赢合科技已经安排一个新的研发团队,专门来接手与口罩机等医疗产品自动化生产设备相关的技术研发、改进,未来或会成立事业部,提升中国医疗产品自动化生产设备能力。
截至目前,国内防疫形势得到初步控制,但日渐蔓延的全球病例,仍为防疫工作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各国先后出现了“口罩稀缺”的恐慌,例如韩国就实施口罩限购措施:按照出生年份实施限购,奇数年出生的只能在奇数日期购买口罩;偶数年出生的只能在偶数日期购买;同时每人每周限购2只。
陈阳表示,3月中可能是口罩机的一个集中交付期,虽然目前国内疫情出现好转,但国外形势不容乐观,至于是否考虑出口,他说目前还是先保国内需求。
“不一定口罩机要出口,可能是把口罩机卖给专门做外单的口罩生产企业”。许毅则判断,预计要到3月底,公司的交付压力可能才能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截至3月3日,赢合科技已向河南圣光、三枪集团、依文集团、山西国药等73家企业发货218台口罩生产设备,陈阳、邹明的公司也已交付了40多台。采访最后,记者问许毅,预计口罩机的需求量什么时候会下来?“我希望疫情早点结束,需求下来越快越好。”她说。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