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基因序列形成了不同的亚型病毒,对人体的感染程度、人体产生的免疫力也有区别。因而,一种疫苗很难‘包治百病’。中国研发出的疫苗拿到欧洲不一定效果好,一定要按照每个国家、地区流行的病毒特点去设计疫苗。疫苗的研发需要根据当地的感染情况、感染者特征,制定适合于当地的个性化研发流程。”
每经记者 张虹蕾 每经编辑 梁枭
疫情期间,新型冠状病毒的起源和演变一直备受关注。
3月3日,中国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发表题为“关于SARS-CoV-2的起源和持续进化”的论文称,新冠病毒已于近期产生149个突变点,并演化出L亚型和S亚型。研究发现,在地域分布及人群中的比例,这两个亚型表现出很大差异。S亚型是相对更老的版本,而L亚型更具侵略性、传染力更强。论文作者认为,根据新型冠状病毒的演变方式推测,L亚型和S亚型的传播能力、致病严重程度或许存在较大区别。
而据多家媒体报道,巴西卫生部3月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巴西有2例确诊病例。巴西研究人员发现首个病例的病毒与在德国发现的病毒更加相似,而第二个病例的病毒则与在英国发现的病毒更加相似。
上述消息出现后,再次引发舆论热议。新冠病毒是否存在变异可能?如果存在,又会给疫苗研发带来哪些变化?就相关问题,今日(3月5日),《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了武汉大学医学病毒研究所教授杨占秋。杨占秋认为,目前新冠病毒的真正宿主尚未找到。在不同的国家,新冠病毒也会产生不同的亚型,而不同亚型的致病特点、致死率也有所不同。
NBD:巴研究人员发现首个病例的病毒与在德国发现的病毒更加相似,而第二个病例的病毒则与在英国发现的病毒更加相似。您怎样看待这种情况?
杨占秋:两名巴西患者身上的病毒与英国、德国的病毒分别相似,可能源于病毒出现了不同的亚型。由于目前真正宿主尚未找到,可能存在不同的宿主。在不同国家,宿主动物与环境条件不同,新冠病毒会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的病毒亚型致病特点不同,加之人群免疫力不同,导致死亡率可能存在不同。
NBD:目前各个国家的死亡率不同,对此您有怎样的看法?
杨占秋:我认为,目前的死亡率没有可比性。当下,中国的新冠病毒已经处于抑制期,很多患者已经被治愈,情况也在逐渐好转;但国外一些国家仍处于病毒传播期和潜伏期,传染人数、死亡率都不准确,目前推算死亡率还不具有普适性。
NBD:新冠病毒的致死率和什么有关?
杨占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传播宿主,目前原始传播宿主还未确定,不同国家人群感染通过不同宿主动物,可能是“人传人”,有可能“物传人”,病毒特征的不同,因而被传染后发病的情况也不同;二是每个国家地区的环境,不同环境下,病毒的传染性不同;三是被感染者个人的身体状况。
NBD:如果病毒确实发生突变,会给疫苗研究带来哪些变化?
杨占秋:疫苗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病毒在不同的国家、地区可能存在不同的亚型,就意味着不可能用一种疫苗来预防不同类型的病毒感染。
不同的基因序列形成了不同的亚型病毒,对人体的感染程度、人体产生的免疫力也有区别。因而,一种疫苗很难“包治百病”。中国研发出的疫苗拿到欧洲不一定效果好,一定要按照每个国家、地区流行的病毒特点去设计疫苗。疫苗的研发需要根据当地的感染情况、感染者特征,制定适合于当地的个性化研发流程。
NBD:目前很多团队均在研发疫苗,您认为何时能够应用?
杨占秋:因为不同亚型的病毒有不同的基因序列,不同的国家需要针对本国情况研究设计疫苗。疫苗研发的推进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要经过疫苗制备、细胞内和动物体内效果评价,安全性观察和人体志愿者试用才能完成。而且研究一种疫苗必须至少要对80%以上的人群都有保护作用,否则就失败了,因而真正市场化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NBD:此前,业界也有一些团队称研发出新冠疫苗,但未进入临床阶段,对于这一现象您怎样看待?
杨占秋:目前,很多研究机构和专家均在努力研究疫苗,希望以此来控制新冠肺炎的流行。但也存在个别人盲目发声。例如,一些疫苗没有经过临床实验证明其效果就抢先发布消息。我觉得需要规避这种浮躁的心里,静下心来耐心研究。
NBD:您多年从事病毒研究,认为该领域具有什么特点?
杨占秋:事实上,我参与过国家关于病毒的重大专项课题,也在国外实验室做过研究,一直从事病毒进化变异以及疫苗和药物方面的研究。做病毒研究要有“吃苦”精神。研究病毒的变异不仅要在实验室做研究,还需要在野外进行一些样本采集,也可能有感染风险。此外,病毒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要找到能够说明问题的证据。
NBD:当下新冠病毒研究还面临哪些挑战?
杨占秋:不论目前备受关注的新冠病毒,亦或者其他病毒,最开始被发现并不困难。更大的挑战在于,怎样确定病毒的原始宿主,研究病毒如何感染人类,如何控制疾病流行,以及在不同国家感染和流行的原因。
NBD:作为业内人士,您对于病毒研究领域未来发展还有哪些建议?
杨占秋:病毒研究是漫长且严谨的工作,对于该领域的科学研究,我们还需要形成更加严谨和专业的态度传递相关信息。目前,一些病毒领域的科学研究仍停留在“纸面上”,仍以论文发表的指标来评判价值,我认为不利于理论向实际的转化。应该加速对于能够转化为现实应用的基础研究,特别是研究应该服务于国家需求和人民健康的需要。
NBD:在未来的防疫方面,我们需要做好哪些措施?
杨占秋:这次疫情爆发也给我们敲响警钟。不仅要加大力度研究病毒的进化变异,研究病毒疫苗和治疗药物,更要关注建立突发重要病毒性传染的预警机制。例如,此次新冠的爆发期在冬季,相关部门可以根据预防冬季突发传染病形成一些硬性措施,加强病毒流行的预防机制。
另一方面,病毒研究等部门应当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团队,提前做好各项预警机制,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防控。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