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一个月以来,随着企业实际复工比例逐步提高,大量人才返回工作所在地,人才市场招聘端与求职端持续回暖。
每经记者 黄名扬 每经编辑 刘艳美
疫情防控逐渐明朗,全国大部分省市复工率回升较快,生产经营活动正有序恢复。复工后的第四周(2.24-2.28),全国招聘需求与求职数量环比上升,人才市场回暖趋势进一步提速。
近日,智联招聘基于全国38个核心城市2月24日至2月28日的招聘和求职大数据,并结合近一周收集的调研数据,发布《春季求职竞争周报(2.24-2.28)》(以下简称《周报》)。
《周报》显示,房地产行业竞争热度仍居榜首,竞争指数接近20(19.7);金融行业平均月薪为12270元,排名第一。城市方面,北京连续一个月竞争激烈程度排名全国首位。成都作为西部城市表现同样亮眼,除第二周位列第三,其他三周成都始终位列全国第二。
复工一个月以来,随着企业实际复工比例逐步提高,大量人才返回工作所在地,人才市场招聘端与求职端持续回暖。
与上周相比,复工后第四周招聘职位数环比增加21.43%;简历投递量环比增速35.05%;竞争指数也再度上升,达到12.3。
同比来看,招聘需求与求职行为与去年相比仍有差距,但降幅在一个月以来逐周收窄。与2019年同期相比,本周招聘职位数下降46.57%,简历投递量下降67.2%,较复工后第三周的57.27%与76.42%进一步缩小。
数据来源:智联招聘
从行业来看,热门行业仍以房地产为首,竞争热度再度上升达到19.7;金融行业排名第二,竞争指数为14.5。此外,通信行业强势崛起——本周新上榜的通信/电信运营/增值服务,以12.8的竞争指数位居第八。
《周报》分析,疫情防控期间,信息通信行业是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行业,信息通信业复工复产,对于全国企业都有很好的带动作用。此外,去年启动商用的5G技术发挥积极作用,全面助推医疗行业数字化升级,实现远程医疗、信息和数据共享等多种功能全面落地,通信人才需求量进而增大。
整体看,本周各行业普遍复苏,制造业持续回温扩产扩招,房地产人才需求增长亮眼。同时,外贸行业招聘职位数环比增速连续两周大幅上涨,且增速翻倍。
本周,十大热门职位排行,与上周只存在位序变化。
第一名依然是财务/审计/税务,竞争指数突破32.7。与房地产热度的持续上涨相呼应,产业下游相关职位,竞争指数也不断上升。
与建筑相关岗位热度持平的还有互联网开发。《周报》分析,此次疫情中,互联网企业对外部需求急速反应,将触角延伸至线下各个领域,通过算法、数据、流量等生产要素推出多款线上应用,带动人才市场活力。
与此同时,随着制造业继续回温,生产制造与房地产相关职位持续回暖。技工/操作工在本周仍然是招聘需求环比增速最高岗位,生产管理/运营职位需求增速也达到28.11%。
艺术/设计人才,由于办公方式、地点、形式本灵活,在疫情期间受外在压力相对较小。在各企业业务重归正轨情况下,艺术/设计类岗位需求也进一步扩张,人才需求环比增长3成。
数据来源:智联招聘(注:该图展示为招聘职位数较多且环比增幅较大职业)
往年,春节后是各大企业集中释放招聘需求,职场人“扎堆”找工作的繁荣时期。因疫情暂停后,城市逐步“回血”,直接返工人群之外,招聘热度也逐渐恢复中。
《周报》显示,节后四周(2.3-2.28),北京高居全国求职竞争激烈程度榜首,成都作为西部城市,表现同样亮眼。除第二周位列第三,其他三周成都始终高居全国第二。
复工第四周,北京、成都和贵阳以31.0、16.8、15.9的竞争指数,分列全国38座主要城市前三名。
具体看,在招聘需求端,一线城市深圳与新一线城市南京、杭州、成都,环比增速亮眼,分别为37.95%、29.6%、29.29%和28.9%。人才求职端,贵阳简历投递数较上周上涨超过七成。这也使贵阳一个岗位平均收到约16份简历,竞争热度超过多数一线城市。
作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重点防疫区域,武汉在节后第一周竞争指数仅为3.2,在全国38个城市中位列第32位,较去年同期下降9位;节后第二周,其人才市场有一定起色,招聘职位数和简历投递量环比分别提高7.82%和31.80%,排名与第一周持平。
2月后两周,武汉竞争指数分别小幅上涨0.6和0.2。但随着其他城市复工步伐加快,武汉竞争指数在全国排名进一步下降。
薪酬方面,本周企业平均招聘薪酬为8875元/月,较上周环比下降1.42%。《周报》指出,从环比增速较快行职业来看,近期人才招聘需求规模扩张快的少有高薪领域,主要以生产制造行业等为主,因此整体薪酬水平环比小幅下降。
城市中,平均薪酬排行依旧以北京、上海、深圳为首,北京和上海具体薪酬与上周相差不大,深圳环比下降4.67%。武汉平均薪酬环比上涨1.26%,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027元/月。
各行业中金融行业平均月薪为12270元,稳居榜首,不过与第二名网络游戏行业绝对差值较上周进一步缩小。
数据来源:智联招聘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