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重点亦应该放在保持公共空间的安全等级提升上。一方面,通过安全等级划分,将安全区从危险区中分离出来;另一方面,通过严格控制公共场所人流密度,保证公共场所安全。
每经特约评论员 姚永玲
(姚永玲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战略与改革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
2020年我国经济处于关键转型期,除春节假期外,新冠肺炎使全国全面停工10日以上,有调查显示,大约85%以上的中小微企业,现金流只够维持3个月,其中三分之一只能维持1个月,三分之一仅能维持2个月。虽然大部分地区规定2月10日起复工,但到2月11日时,很多企业仍未正式开工。这种局面如果继续下去,很可能导致制造产业生态遭到破坏,也将使刚有起色的消费经济陷入低迷,乃至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与此同时,大量人员返程后,按照正常生产和生活进行活动,也会给刚刚稳定的疫情防控带来巨大压力。因此,如何在保证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尽快使企业复工,成为保证国家经济和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任务。
城市经济发展与企业成长息息相关。疫情防控期间,企业最大的难题是不能恢复生产和产业链断裂。只有企业能够正常运营,才能保持竞争力,才能对地区有经济贡献。如果企业不能恢复生产甚至倒闭,再多优惠也无济于事。各地在为小微企业制定优惠政策的同时,更应该在疫情防控期间,为企业复工创造条件,为企业尽快复工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与此同时,在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基本稳定阶段后,应该根据本地的情况有区别地进行管理,并帮助企业和居民尽快恢复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总的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将疫情按空间划区分等
新冠肺炎在进入稳定期后,各地都基本从输入扩散转为属地扩散,且在大多数城市中表现为聚集状态,而不是蔓延分布。如,北京市疫情主要分布在西城、海淀和朝阳等区,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的个别小区;即使深圳的人口在所有城市中以分散分布为主,病例数的分布也主要集中在几个重点区域。如果将全部小区都实行封闭管理,会导致重点地区防控不严,而安全地区无效防控。因此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病例人数和感染途径,将城市的居住小区划分为不同等级的疫情地区,甚至按疫情等级,即每十万人病例数>25人,10~25人,2~10人和1~2人分为等级Ⅰ、等级Ⅱ、等级Ⅲ和等级Ⅳ,将城市空间安全等级进行划分。对等级Ⅰ小区进行严格的隔离管制,等级Ⅱ小区半封闭管理,等级Ⅲ地区筛查管理,等级Ⅳ地区指导正确防疫。
防控重点在公共场所
由于疫情传播途径主要为接触传播,公共场所是主要传染区域。小区隔离和严控的本质是将小区乃至家庭作为安全区,而小区和家庭以外的公共场所作为危险地带。这无形中缩小了安全地域的范围,增加了危险空间。鉴于目前各城市的病例数基本都处于Ⅲ级和Ⅳ级地区,防控策略应该逐步扩大安全区、缩小危险空间。因此,防控重点亦应该放在保持公共空间的安全等级提升上。一方面,通过安全等级划分,将安全区从危险区中分离出来;另一方面,通过严格控制公共场所(交通车站、办事大厅、超市等)的人流密度,保证公共场所的安全。比如,将执勤人员的职能定为,严密监视人员接触、严格控制人流密度、按照防疫密度要求有效疏导人流,为人员在公共空间中合理流动提供条件。从而保证居住在安全区的员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并具备基本生活保证,解决城市公共交通和员工通勤问题。
建立安全信息沟通机制
目前的隔离措施,要么是街道居民委员会组织的小区隔离控制制度,要么是大型单位和机构对本单位员工的隔离和控制制度,甚至街道、居委会和小区物业多人值守一个出入口,共同执行人员出入登记这一简单职能;而员工居住地与就业地之间的管控缺少沟通,导致表面看起来是严格的隔离管控,但本质上就业地和居住地都仅能掌握人员的部分信息,两者都不能完全掌握员工或居住人员在公共场所的全部信息,因而并不能保证隔离的有效性。为了保证企业对员工健康状况的了解,采用大数据,将居民信息通过信息平台共享,建立居住小区与就业单位的信息沟通机制,使企业和小区都能全面掌握人员出行信息,以便企业合理安排员工生产时间和地点。
帮助企业提升防疫能力
一般而言,除了娱乐、演出、餐饮等以人口聚集规模为优势的服务业外,研发企业、现代服务业和生产型企业,工作期间员工之间的距离都超过一米,而且之间交流也不多,尤其是现代化的生产车间和研发机构,人员密度都较低,基本符合传染防控要求。事实证明,新冠肺炎的主要传染途径是家庭聚会、大型人员密集场所、人流密集的超市和商场以及密闭的交通工具,正常的办公空间传染性并不强,加之采取有意识的防控措施,基本可以避免办公空间的传染。
建立复工防疫双重考核指标
在疫情防控方面,从利益相关性考虑,企业不希望员工感染疫病,因此企业利益与防疫紧密相连。但对于基层工作人员来说,按照现有的考核指标,基层管理者的利益来自上级对工作流程和疫情发病程度的考察,目前的登记式管控,既不能掌握居民的健康状况,也不能保证居民出行的安全,更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无关。由于企业复工率与基层管控人员绩效无关,从而导致居住地的管控过于严格或无效管控,同时也给企业和居民生活带来了较大负面影响。以街道或城区为单元,建立企业复工率与疫情防控目标的双指标考核体系,是应对疫情和保证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并可以为疫情防控和城市秩序的恢复建立长效机制。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战略与改革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