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许恋恋 每经编辑 杜毅
疫情影响下,在线办公成为很多公司的首选,在线办公概念股更被称为最强概念股,日内振幅达20%。此外,相关互联网公司的产品如阿里钉钉、腾讯企业微信等也在这波在线办公热中持续火爆。
本就有自研产品飞书的字节跳动也有了新的重磅举措。春节期间,字节跳动依靠飞书开启了在线办公模式。2月10日一早,字节跳动办了一场在线媒体沟通会,字节跳动宣布,飞书将向中小企业(100人以下)开放三年商业版免费使用权。
互联网巨头已有相关产品,如阿里钉钉和腾讯的企业微信等,飞书入局不算早。每经记者从腾讯处了解到,2月10日,企业微信迎来最强大一波开工、上课需求,后台服务器请求上涨超10倍。对于在线办公或者说协同办公市场,未来飞书机会几何?
图片来源:飞书官网截图
在线办公火爆 飞书由“内”转“外”
在线办公有多火爆?2月3日在线办公首日,在线办公产品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卡顿,甚至宕机。来自腾讯的数据更是凸显了在线办公需求的暴涨。同样,飞书在这个春节期间的用户量也增长得很快,也曾出现过一些卡顿,但很快解决了这一问题,2月10日大规模复工第一天,飞书表现稳定。
字节跳动副总裁、飞书负责人谢欣在接受包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在2016年年底,在使用过各种业界工具后,决定启动自研,飞书的名称源于“飞鸽传书”。“飞书在我们公司内部全员顺利使用了很久后,我们才决定把飞书办公套件分享给行业和社会。”
据了解,2020年5月1日前,申请注册飞书的中小企业(100人以下)、街道社区、公益组织、医院、医学类院校和湖北地区所有学校可享三年商业版免费权益。
谢欣表示,飞书本身提供的免费版已经能支撑大部分企业的日常运营,同时在此基础上,由于疫情的影响,额外提供了一些付费的商业版使用权限,包括日常办公所需的全部协作功能,以及更大的容量、不限时长和场次的音视频会议、无限限量在线文档、以及一些高级的安全保障机制等。
谢欣也表示,虽然三年免费确实是比较长的时间,但这个并不会影响飞书的商业化进程。
公开信息显示,去年飞书开始向行业开放。据了解,目前飞书的产品技术团队分布在8个城市中。不过飞书具体的下载量和增长量,官方却并未透露。谢欣告诉记者,飞书团队人员还在扩张,当前飞书更加关注产品打磨、用户体验提升,数据暂不对外公开。
虽然能够为5万人提供在线办公支持。但谢欣对于在线办公工具能够多大程度上影响未来的工作模式也持保留态度。“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听说过世界上任何一家大型的公司完全采用在家办公的模式。现在还不太能准确预测未来的工作模式,但我们现在的员工,不论在家在公司还是在外出,在机场还是在咖啡厅,确实对工作的影响不是太大。”
巨头纷纷落子 在线办公赛道拥挤
前瞻研究院指出,受疫情影响,春节后第一周,2亿人在家办公,加速中国协同办公进程。阿里钉钉、腾讯企业微信、字节跳动飞书等应用限时免费,对中小企业实施远程办公支持。中国数字化协同办公行业即将进入快速增长期。
图片来源:摄图网
虽然字节跳动相关人士强调,对于一家企业而言,疫情、灾难,永远都不是“机会”。这是对公司业务实实在在的挑战。但是疫情造成的在线办公需求暴涨也是不争的事实,从产品角度而言,相关产品用户量激增亦是市场的正常反应。
不过在行业人士看来,字节跳动选择的赛道也是一个强者云集的赛道。
2015年,阿里企业IM服务钉钉无心插柳,成为爆款。2019年6月,钉钉用户数量突破了2亿,成长速度惊人。2016年,腾讯推出企业微信,在线办公市场一时间风起云涌。据每经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推出自家移动办公产品的,已经有阿里、腾讯、字节跳动、京东、美团、华为等巨头公司,加上百度,互联网巨头算是聚齐了。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在做办公工具,我觉得进一步说明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工具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工具是非常大的一个市场,而且也会随着时代、企业一起更新换代。”谢欣向记者表示。
赛道拥挤已成定局,谁能站稳脚跟,不仅要拼用户,还要拼产品自身的生态建设。2月10日,企业微信的群直播、在线办公功能再升级,教育行业老师和同学在微信群就能一键拉起直播上课。相关人士告诉每经记者,企业微信在疫情期间是以两天一次的产品迭代速度快速响应。
分析认为,协同办公是数字化时代企业必然会走的一条路,疫情带来的增长机会只是阶段性的,这个特殊时期过去以后,能够多大程度留住企业用户,就要看各平台的真本事了。
前瞻研究院认为,主流互联网公司的免费版本限时试用,叠加部分场景的刚性需求,企业OA使用规模有望迎来一次加速扩张的机遇,相关公司的收入亦将迎来高速增长。预计到2023年,国内协同软件市场规模将达3.89亿美元,其中SaaS占比将从19%提升到31%(CAGR=30%)。同时,中国协同办公市场机遇将带来两类投资机会,一是基于巨头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提供商,二是在线文档、视频/电话会议等细分领域龙头。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