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生死时速:肺炎“救命药”离我们还有多远?

    每日经济新闻 2020-02-05 23:50

    每经记者 陈鹏丽 周程程 任芷霓 郑洁 曾剑 文巧 刘晨光    每经编辑 宋思艰 魏官红 陈 星    

    新冠肺炎的确诊人数还要增加。据国家卫健委数据,2月4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3887例(湖北省315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4324例(海南省核减1例)。

    面对蔓延的疫情,全世界都在盯着抗击疫情的药物研发。1月26日,中国疾控中心宣布启动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研发,已经成功分离病毒。2月1日,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透露,美国本土第一例新冠病毒肺炎患者治愈过程中使用到了一种叫做瑞德西韦(Remdesivir)的药物。2月2日,瑞德西韦在中国的临床试验申请已获受理,注册企业为吉利德科学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2月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团队表示,阿比朵尔、达芦那韦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建议将以上两种药物列入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有信息显示,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已登记启动了28项新型冠状病毒研究。

    在抗击疫情紧要关头,公众对“特效药”的期盼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只要有消息称某种药物“可能”有用,不少人便顾不上分析判断,短时间内就把这种药买断货——如同双黄连口服液卖脱销一样。肺炎“救命药”究竟离我们还有多远?

    药物研究机构猛攻新冠病毒

    随着确诊病例数不断增长,一场与疫情赛跑的“特效药”找寻行动迅速展开!人人身在其中,人人焦急万分,人人翘首以盼,消息也不断传来:

    1月25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科技大学联合研究团队发现了首批30种可能对新型肺炎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其中包括12种抗艾滋药物。

    1月26日凌晨,北京市卫健委证实,抗艾滋药物可以试用于治疗新型肺炎,克力芝一夜之间广受关注。同日,中国疾控中心宣布成功分离病毒,启动疫苗研发。同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研制出一种广谱抗病毒喷剂,称可用于一线医护人员防护。

    1月31日晚,上海药物研究所和武汉病毒研究所初步发现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不过,该说法后来引发诸多争议。

    2月1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透露,美国本土第一例新冠病毒肺炎患者治愈过程中使用到了一种叫做瑞德西韦(Remdesivir)的药物。瑞德西韦是由美国吉利德科学公司研制,2月3日开始在中日友好医院进行临床试验。

    2月2日,广东省药品监管局透露,由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申报的医疗机构制剂“肺炎一号”药方已经纳入应急审批程序。据了解,“肺炎一号”在治疗中被观察到对患者病情有效。

    2月2日下午,泰国副总理兼卫生部长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泰国发现了有效治疗新冠肺炎的用药方案。

    在这些被宣布可能有效的药物中,目前,瑞德西韦的呼声最高。瑞德西韦这个音译词在百度指数中,1月31日指数为0,2月1日猛增至23903。

    2月3日,吉利德工作人员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吉利德正在配合中国的卫生部门开展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以确定使用Remdesivir(瑞德西韦)治疗2019-nCoV感染者是否安全和有效。

    同时,一位志愿者告诉记者,目前吉利德在中国的随机、双盲、对照三期临床研究正在启动,总样本量270例,试验于2月3日开始,4月27日结束,目前正在招募首批新冠轻中重度患者入组志愿参与试验,“这个项目是真实的”,该志愿者表示,“但是目前还没有更多的信息可以给出来”。

    但在2月4日,另一条重磅消息传来:据长江网4日消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团队,在武汉公布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其表示:“阿比多尔、达芦那韦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她建议将以上两种药物列入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

    记者查询国家药监局官网发现,以“阿比多尔”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有7条(其中2条搜索项为原料药),包含海南先声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南先声药业)、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江苏吴中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制药厂在内的多家公司的制剂有片剂、颗粒及胶囊等;达芦那韦目前批文由西安杨森所有。

    海南先声药业相关负责人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生产的阿比多尔分散片(商品名:再立克)优先供应武汉,一开始就免费赠送了一部分。其他省市有300多家医院有需要也供应,但仍是驰援湖北定点新冠肺炎治疗医院为主。

    同日,在国家卫健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生物中心副主任孙燕荣表示,目前已筛选出几种药品,正在进行进一步的临床验证。其中,抗疟药磷酸氯喹在临床试验中,已初步显示出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一定疗效。

    专家称中药治疗针对的不是病毒

    此外,有信息显示,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已登记启动了28项新型冠状病毒研究。其中,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提出了一项研究,即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等用于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就此,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与灾难医学研究所相关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经过对艾滋病等病症治疗的经验来看,单联的药物治疗没有多联的药物治疗效果好。这也值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药物研发借鉴参考。

    上述人士透露,医学研究所该项研究目前难点是研究对象的招募,正在和相关部门进行沟通。

    中国作为传统中医大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也没有忽视对中医药的重视。1月31日深夜,人民日报官微发文称,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和武汉病毒所联合研究初步发现,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正在开展临床研究。

    上述消息引起轩然大波,一方面,让双黄连口服液在电商平台脱销、线下被抢购,另一方面,各方也纷纷提出质疑,就算双黄连在体外对新冠病毒有抑制作用,但其在体内经代谢后还能否以安全的药物浓度起到抑制效果。

    北京鼎臣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史立臣甚至对记者表示:“西药成分单一,而中药成分非常复杂,并不清楚里面到底是哪个成分有效。”

    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在2月3日也表示,不主张将双黄连作为预防用药。他同时也提到了对中药治疗的看法:“中药治疗是对症治疗,中药治疗针对的不是病毒,而是调节肌体的免疫状态。”

    张伯礼院士本人也没有停止求索。据新华社报道,应急科技攻关项目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临床研究2月3日在武汉正式启动,这一项目正是由他牵头,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组织4省8家单位参与。

    疫苗是否值得期待?

    在关注“治疗”的同时,如何让健康人“预防”新冠肺炎?这也是疫苗需要解决的问题。

    现实世界中,面对传染病,人类新研疫苗并不会像电影演绎的那样容易。

    以SARS为例,2003年初“非典”爆发,当年6月“非典”再无新增病例,但直到2004年12月,中国自主研发的SARS疫苗I期临床试验才完成;1999年,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爆发的尼帕病毒传染病,至今尚没有被证实有效的治疗手段和疫苗;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到目前也没有特效药,尽管该传染病的死亡率高达30%;而埃博拉病毒疫苗2019年底才正式批准上市。

    疫苗从研发成功到推向市场,看起来似乎总是很慢,这取决于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疫苗研发耗时长,短则几年,长则可能需要十余年。

    第二,病毒自身可能在不断变异,原有的方案可能不奏效。

    最后,传染病疫苗的研发生产成本高、周期长。

    在成本与回报的天平之下,极少数医药公司愿意在疫情结束后仍商业化某特定传染病的疫苗。此外,特定传染病涉及的病患人数规模也有限。

    如此一来,是不是我们就束手无策呢?当然不是。

    近日,频频出现的成功医案让一系列“老药”进入公众视线。那么,这些药物对于治疗新型冠状肺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何?

    “针对2019-nCoV还没有具体的特效疗法,目前的疗法都是基于临床表现。”世界卫生组织发言人塔里克·亚沙雷维奇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相关方面正参考MERS患者治疗方案进行一些观察性的临床试验,世卫组织也在与各方协调合作,评估潜在的疗法并制定主要临床方案。”

    “我们正在加速获取药物和疫苗,预计在3~4个月内能进行疫苗的临床试验。”亚沙雷维奇透露,“世卫组织将给予临床实验的疫苗优先顺序。”

    而在肺炎“特效药”出现之前,就像《传染病》电影中科研人员所说的那样:“我们在研究很多种药物,但是现在我们最好的防范措施就是,和别人保持距离,不要握手,经常洗手。”这句话,放在所有的病毒传染病中都可以适用。

    记者手记

    大众渴望“特效药”背后是对生命的热爱

    每经记者 陈鹏丽 每经编辑 宋思艰

    2月1日早上7点多,我被朋友的电话叫醒,她着急地说:“怎么还不起床?我已经买不到(双黄连口服液)了!”

    就在前一晚,上海药物研究所和武汉病毒研究所联合宣布:初步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一时间,所有电商平台上的双黄连药品被卖脱销。

    多年“抓字眼”的职业敏感性让我意识到,研究所说的是“抑制”而不是“预防”。但我还是穿上衣服冒着寒风加入了“抢购双黄连”的大军。我想着,一来,出门可以搜集鲜活的新闻素材;二则,我也怕“灾难”,万一降临自己却毫无准备。

    早上还不到8点,全镇所有药店里的“双黄连”脱销。在一家药店里,我看到了一位中年男士买回去了一大袋与抗病毒有关的药物。那是我第一次深切体会到大众对新冠肺炎的恐惧。

    有分析称“抢双黄连”是交智商税。我却认为,“盲目”的背后,是普罗大众对新冠肺炎“特效药”的渴望,和对生命的热爱。

    而后,我回归到工作中。我需要采访新冠肺炎的药物研发最新进展,这也是民众最关心的问题。我和同事们分工合作,梳理了近段时间以来被发现有效的药物和新研药物,然后分头进行采访。

    采访比我们想象的艰难。我们找了很多科研所、专家、医师、大学教授和正在一线承担肺炎医药研发的负责人、各大医院、医药公司等。

    部分研究所和专家非常抱歉地表示,正在加班加点地研究病毒和对应药物,没时间接受采访。也有一些医院和一线研究人员礼貌地回复,“我们现在很忙。”“目前并没有更多的消息分享,等有进展再联系”。还有一些非前线的专家原本接受了采访却又称:“不好意思,我不在前线,想了想,还是不方便发表意见。”

    我想,我们遇到的采访困难,一方面,是确实有很多资深的专家到疫情一线“打仗”,他们抽不出身来回答采访问题;另一方面,疫情面前,专家们对药物研发这一话题更加“严肃且谨慎”。

    2月4日,湖南衡阳衡山县县委宣传部传来消息,衡山县东湖镇马迹卫生院药剂组副组长宋英杰在抗击疫情工作中超负荷工作,劳累过度致猝死。

    我们头顶乌云,都渴望着科研人员为我们带来“光明”。而他们每一次手捧星光而至,必定是因为他们“乘风破浪去了黑暗一趟”。

    “特效药”几时到?专家也很坦诚,目前没有特效药。但这不意味着没有治疗办法,当我看到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每天都在增加新注册临床试验,以及医药魔方数据库NextPharma不断增加的在研抗2019-nCoV病毒的药物,我就知道:光明有望很快到来,我们一定能战胜这次疫情!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建摄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瑞德西韦临床试验引发近50只医药股涨停

    下一篇

    道达投资手记:强势反攻超预期 重要节点或调整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