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对话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副主任医师乔颖:战“疫”路上,如何守护好心灵

    每日经济新闻 2020-02-04 00:50

    每经记者 郑 洁    每经编辑 陈俊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的确诊人数还在增加。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截至2月2日24时,国家卫生健康委收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7205例(北京市核减3例,江西省核减1例),有重症病例2296例,累计死亡病例361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475例,共有疑似病例21558例。

    在疫情蔓延的同时,恐慌、焦虑、易激惹(易怒、易发脾气)等情绪问题也在人群中蔓延。无论是确诊人群、疑似人群、健康人群还是医护人员,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和情绪问题。从1月25日开始,国内多个心理援助项目陆续上线,上海精卫中心也派出精神科医生陈俊驻守上海公卫中心的隔离病房,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心理安全。

    就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对话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副主任医师乔颖,她对疫情蔓延时健康人群、疑似病人、确诊病人,以及本身具有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的人群,如何应对这次精神上的战“疫”,做了解释和建议。

    如何应对心理应激反应

    NBD:在确诊人数不断上升的当下,我们观察到一些人群表现出焦虑、抑郁、绝望的情绪,还有人表现出明显的攻击性,这是否是心理健康方面存在威胁的预警?

    乔颖:其实这并不是一种预警。分两点来讲:首先有一些人群本身人格特质方面就容易焦虑、紧张、害怕,而且这些人往往在做事方面要求完美。那么,在外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这部分人群自己无法进行内化和去完善处理这种压力时,就会出现异常行为。

    第二种就是普通人的心理状态。因为每个人的心理状态都不一样,每个人在面对疫情时都会有恐惧、害怕的情绪,而且有攻击性也是正常的。因为当人面对焦虑和压力时,会有两种应对情况,第一种是战斗,那就是表现为攻击;第二种是逃避,那就是表现为焦虑抑郁,甚至自我放弃。

    NBD:在受本次疫情影响的人群中,心理应激反应的表现程度不尽相同。您怎么看?

    乔颖:我们可大致将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影响人群分为四级:第一级人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第二级人群为疑似患者,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第三级人群为隔离人员的亲人、同事、朋友;第四级人群为普通民众。

    当然,普通民众的心理跟被隔离的人、已感染的人是不一样的。普通人只是担心和焦虑:万一患上了会怎么办?我怎么做好防护?而被居家隔离的人,他的行动是限制自由的,在他自由行动的本能没有办法得到满足的时候,他要担心自己的身体:我是不是生病了?我万一生病会怎么样?这种患病的焦虑比普通民众会更加强烈,因为他的焦虑来自以上两方面。

    此外就是已经被确诊的患者,他们的焦虑会更严重,因为他的生命面临着威胁,所以情绪会上升到恐惧,而且在这个阶段的人想的会比较多,当人面对重大心理打击的时候,他的情绪会从焦虑变成抑郁,然后变成绝望。

    NBD:在疫情发展的过程中,有些人群出现了“疑病”症状,总觉得自己好像也得了新冠肺炎,这是怎么回事?心理学上有没有定义?

    乔颖:当新冠肺炎的临床症状在大众当中传播的时候,有人在身体上会出现类似染病的体验,实际上是焦虑、紧张的一种躯体反应。

    人的焦虑分成两种:一种是精神性焦虑——担心害怕,多思多虑,这是一种疑病观念;第二种焦虑就是躯体性焦虑,这在一些患者群体中非常多见,由于情绪紧张,患者会觉得自己是身体上出现了类似的症状,甚至有些人看电视广播以后,听到其他人有胸痛的症状,他马上会觉得胸痛,外界的因素对其影响会非常明显。这种情况下,精神上的紧张用躯体的反应来做表达。

    心境障碍患者留意身心变化

    NBD:以上我们说的是比较健康的人,那平时有抑郁、焦虑等心境障碍的人,在这段时间看到这些信息,或者经历这些事件的人,会有什么影响?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乔颖:对于本身就存在焦虑、抑郁的人群来说,他们在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比较稳定的状况下,我们可以把他们当成是普通人群。如果本身就处于抑郁、焦虑发作期的人群,那么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患者可能只关注自己,因为他们的社会功能受到影响了。对这个群体来说,外面在发生什么他都不一定知道,就不太会出现跟疫情相关的焦虑和紧张。还有一些有这种强迫障碍的人,比如他本身对于洗手清洁很关注,然后现在的情况下,他会有一定程度上行为的改变。但不是所有的有焦虑和抑郁障碍的人都会被影响。

    对于本身有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的患者,我的建议是先自我观察,横向与周围同龄人的情绪和行为相比,纵向在时间上和疫情事件前后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对比,如果变化非常明显的,我们建议这部分患者到医院来就诊。

    NBD:有报道说真正的问题是在疫情结束和人的应激反应结束后,很多人遭受疫情重大影响的人会有创伤后应激障碍,您怎么看?有没有什么建议?

    乔颖:这是创伤后应激障碍。重大应激事件发生以后,人会有以下几种反应:

    第一是急性应激反应,事件发生以后的几个小时,焦虑、抑郁、惊恐情绪就会发作到顶点,然后会出现严重的消极行为甚至暴力行为;第二种反应发生在应激性事件结束后一周到一个月、甚至三个月的时间内,人有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有些人出现这种晚上睡不着觉,脑海中闪现造成重大打击的事件;第三种人群会对于这种病毒细菌之类的词语和场所主动性回避,我们称之为回避性的行为。

    要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分两个方法,第一种建议心理治疗,但是有一部分人群在没有办法缓解,或者症状非常严重的时候,我们要在心理治疗的过程当中,结合药物治疗。

    NBD:目前我们看到了有很多心理援助志愿者小组,而在精神科心理咨询和临床就医是有区分的,对一些出现疫情应激症状的人的就诊,您有什么建议?

    乔颖:出现轻度的害怕、焦虑情绪,对这种感觉有点疑惑时,我们建议先做心理咨询。当经过心理咨询后,如果已经达到了要通过药物来进行介入的程度,那么我们一般会转诊到精神科门诊。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为了方便大众,开通了网上心理咨询热线,具体信息在我们公众微信号上已经发布了。需要的人群请关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微信号,然后电话咨询医生,医生会判断到底要不要接受临床就医。

    封面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大力发展敏捷经济 赶走疫情“黑天鹅”

    下一篇

    加大土地供应 确保楼市稳定运行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