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龙称赞中国防疫能力:新加坡人不必惊慌。
每经编辑 郑直
根据杭州发布的官方消息,24日一架从新加坡飞往杭州萧山机场的航班上,乘客中有武汉客人116名。这批武汉乘客在机场宾馆就地隔离,发烧病人被送往医院诊疗,同机其他乘客也被集中医学观察。
这项有力的防疫措施,却在网络谣言中被传“变味”了。有网络消息传言称,新加坡拒绝这批116名来自武汉的旅客入境。
每经小编(微信号:nbdnews)注意到,这趟飞往杭州的TR188次航班是新加坡廉价航空公司酷航(Scoot)正常的商业航班,于北京时间24日晚21:45分降落萧山国际机场,而非网传的“被遣返”航班!
25日,新加坡移民与关卡局(ICA)在官网澄清辟谣了!
ICA官网表示,“当局知晓网上有谣传称超过100名来自武汉的旅客被拒绝入境。消息并不是真的,网传的事件并没有发生。希望公众不要继传送这些没有根据的谣言,并促请公众到卫生部网站了解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最新消息。”
每经小编(微信号:nbdnews)注意到,此前24日ICA发布通知,将在所有交通方式(包括航空、水陆等)的入境处增加体温测量环节,并加强对公众的健康常识教育,但通知中并未提出要关闭任何交通路线,更未表示将拒绝武汉旅客入境。
1月25日,杭州市“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挥部发布疫情通报(第1号),全文如下:
昨夜10时许,TR188次航班从新加坡到达萧山机场。机上335名乘客中有武汉客人116名。由于事先掌握信息,我市与机场联动进行了严格管控。
飞机着陆后,2名发烧人员即送至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其余武汉乘客在机场宾馆就地隔离,219名其他乘客在市委党校集中医学观察。属地党委政府和市卫生健康部门将按照医学隔离标准和诊疗规范,做好后续工作。
涉事的酷航公司也发表声明,由于飞往武汉的航班取消,酷航提供了全额退款和稍后改签回其它城市的选项,其中110多人改签飞往杭州。
此前酷航在23日表示,在武汉出现疫情之后,该公司决定暂停飞往中国武汉的每日航班。23日下午,酷航原定在当天下午下午6:55 分(新加坡当地时间)飞往武汉的航班在新加坡樟宜机场的网站上显示已被取消。
酷航方面表示,停飞武汉航班的状况将至少维持到26日之后。
海关总署25日发布关于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公告。
海关总署提出,出入境人员在出、入境时若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不适,应当向海关主动申报,配合海关做好体温监测、医学巡查、医学排查等卫生检疫工作;出入境人员若在交通工具运行途中发生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要及时告知交通工具乘务人员,交通工具负责人应向旅客提供个人防护用品,并及时向出入境口岸海关报告。
据联合早报等报道,目前身在瑞士达沃斯的李显龙,24日接受了随行媒体的访问。
在谈到中国的防疫努力时,李显龙表示,(和2003年SARS疫情相比)北京方面应对这类公共健康危机的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加强,他期待中国继续公开透明地管理疫情信息,并与其他国家一道合作阻止病毒传播。
在谈到新加坡本国情况时,李显龙呼吁新加坡人不必惊慌。
李显龙认为,这次病毒的威力比2003年的SARS要弱,致命性没有那么强。他强调,新加坡在2003年SARS一疫后,就已经为类似情况做好应对措施,在基础设施、医院、隔离病房、科学检验等方面都加强了应对能力。全新的国家传染病中心也已从去年底逐步启用。
“尽管如此,国人仍不能掉以轻心。在新加坡国内,我们必须做好心理准备,科学家、医护人员、社区支援都得做好运作上的准备。我们必须竭尽所能防止疫情扩散。”
根据新加坡卫生部公告,截至24日该国确诊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有13例疑似案例被证明并未感染。
美国休斯敦贝勒医学院教授彼得·霍特兹日前通过电子邮件告诉新华社记者,贝勒医学院正在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美国纽约血液中心以及中国上海复旦大学合作开发疫苗,但疫苗研发需要时间。
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也在研究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预计几个月后可以进行第一阶段临床试验,可能一年以后才会有疫苗进入市场。
另据澎湃新闻,冠状病毒研究专家、德国吕贝克大学教授罗尔夫·希尔根菲尔德(Prof. Rolf Hilgenfeld)携带两种抑制剂飞往中国,以测试它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作用。出发当天,希尔根菲尔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的团队研制了针对SARS病毒的抑制剂,此次前往中国,他带来了其中最好的两种。
图片来源:武汉新闻广播
据新华社报道,20日至21日,世界卫生组织派出专家组赴武汉市实地考察。
在武汉期间,专家组考察了武汉天河机场和海关出境体温检测工作,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了解发热门诊、筛查、隔离、收治全流程,并参观了湖北省疾控中心实验室。双方就病毒传染性、重症病例和传染源等问题进行了坦诚交流,确认疫情传播途径出现人传人以及医务人员感染。
世卫组织赞赏中方主动通报疫情信息和分享病毒基因序列以及愿进一步分享防控、诊疗等技术方案和诊断试剂、引物等。世卫组织表示将继续加强与中方合作,提供相关技术支持。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